盧毅
在70多年前的那場全民族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是與毛澤東努力維護中央權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空前團結和統一的集體分不開的。
抗戰初期,中共黨內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存在著較嚴重的分歧。1937年11月底,王明從莫斯科回國后,教條地搬用共產國際指示,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口號,主張對國民黨作出更大讓步。因為他有共產國際的背景,所以這種右傾思想在黨內一度占了上風,一些高級干部也深受其影響,導致毛澤東的一些正確主張未能得到貫徹。毛澤東后來在延安整風時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政治局會議,由于王明的回國,進攻中央路線,結果中斷了遵義會議以后的中央路線。十二月會議我是孤立的。”
更為嚴重的是,此時黨內的宗派主義現象頗為盛行。十二月會議后,王明到武漢領導中共長江局,負責與國民黨的統戰工作。這一時期,他一再地向中央鬧獨立。1937年12月25日,他沒有經過中央批準,便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宣言》;1938年2月9日,他未經毛澤東同意,就以毛澤東的個人名義發表對《新中華報》記者的公開談話;3月24日,又擅自以中央的名義遞交了《對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提議》。在此期間,王明還企圖與延安分庭抗禮,甚至公然否認延安中央書記處的權威性,要求把書記處搬到武漢,儼然要使長江局成為與中央對立的第二政治局。
毫無疑問,王明這種右傾思想和宗派主義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共在抗戰初期的工作。有鑒于此,毛澤東于1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重申了嚴明黨的紀律的重要性。在毛澤東倡導下,全會通過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等文件,對建立健全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進行了有益探索,明確要求必須堅持“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原則。
在六屆六中全會上,王明負責的長江局被解散,他凌駕于中央之上的企圖終被遏止,但其他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宗派主義的殘余。如項英曾任東南分局書記,而東南分局原直屬于長江局,他因此受到王明的很大影響,未與中央保持一致。這就使黨未能抓住有利時機在華中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影響了新四軍在大江南北的發展。而“皖南事變”的發生,更是這種宗派主義行為的一個嚴重后果。
皖南事變發生后不久,毛澤東就在1941年1月15日通過的《中央關于項袁錯誤的決定》中指出:“三年以來,項英、袁國平對于中央的指示,一貫的陽奉陰違,一切遷就國民黨”,“其所領導的黨政軍內部情況,很少向中央作報告,完全自成風氣。對于中央的不尊重,三年中已發展至極不正常的程度”。鑒于這種情況,毛澤東強調:“軍隊干部,特別是各個獨立工作區域的領導人員,由于中國革命中長期分散的游擊戰爭特點所養成的獨立自主能力,絕不能發展到不服從中央領導與中央軍委指揮,否則是異常危險的。”
為了解決各根據地的宗派主義問題,1941年7月1日,毛澤東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
由于宗派主義在黨內根深蒂固,毛澤東認識到“如不來一個徹底的認真的深刻的斗爭,便不能加以克服,便不能爭取革命的勝利”。因此,他于1942年2月在全黨范圍發起了一場整風運動,并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整風動員報告時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集中的統一的黨,一切無原則的派別斗爭,都要清除干凈。”
在延安整風中,確立黨的統一領導體制,是毛澤東反對宗派主義的一個重要舉措。1942年9月1日,在他的精心部署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這份決定指出:“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原則之嚴格執行,對于黨的統一領導,是有決定意義的。各根據地領導機關在實行政策及制度時,必須依照中央的指示。在決定含有全國全黨全軍普遍性的新問題時,必須請示中央,不得標新立異,自作決定,危害全黨領導的統一。”
歷史證明,抗戰時期尤其是延安整風中毛澤東對中央權威的維護,極大地增強了黨的紀律,克服了宗派主義,鞏固了黨的團結和統一,為黨奪取抗日戰爭與民主革命的最后勝利提供了組織上和領導體制上的保證。
這一時期,甚至連國民黨也發現延安整風促進了中共的團結統一。1944年3月,國民黨派駐延安的高級聯絡參謀徐佛觀在《中共最新動態》報告中便寫道:“整風運動即系統一化運動,即系思想統一化、領導統一化、工作機構統一化之運動”,這就造成了中共黨內“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情況。蔣介石亦從延安整風中得到啟發。1947年9月9日,國民黨召開六屆四中全會,這次會議居然印發了延安整風的三份文件作為學習材料,即《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這清晰地表明,蔣介石充分認識到延安整風對于促進中共統一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毛澤東維護中央權威的巨大成功。
(李云貴薦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