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博
內容摘要:《一件小事》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是一種敘事的文學體裁,在錢老的這個教學實錄中可以大體看出學生“自讀”和教師“教讀”的情況。錢老力求是在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讓學生體會到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一件小事》 自讀 教讀
提起錢夢龍首先要說他的“三主四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以“三主”為理論基礎,以“四式”為課堂教學模式。筆者將結合錢夢龍的《一件小事》教學實錄來探討錢老的導讀法。
首先,自讀不是學生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地“自由閱讀”,而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會閱讀”為目標的閱讀和訓練過程,教讀是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進行的。錢老在教《一件小事》這篇課文之前,提前讓學生自讀,并讓大家寫了自讀筆記,這種自讀筆記是在教師教讀之前完成的。他看完學生寫的自讀筆記之后,先表揚大家寫的自讀筆記“想得深、看得全、讀得細”直接導入,然后從“自讀五格”的第一個步驟認讀感知的要求,檢查學生對課文初步了解的情況,如:字詞的掌握。接著錢老問學生了一個問題: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文體,請同學們說說看,這篇文章是什么文體?這個問題自然而然的將學生引入“自讀五格”的第二個步驟辯題解題,即從文章內容到形式特點的正確辨別和對文章標題的解析。學生在之前的基礎上已經知道這篇文章是一種敘事的小說,錢老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又問到:這篇課文是以“一件小事”作為題目,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對標題的解析,學生們根據之前的自讀,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在這一環節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結合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這件小事的重大意義。錢老在第一課時重點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理解課文以“一件小事”為題的意義?二是如何根據課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這件小事的重大意義?錢老沒有按照傳統的“授——受”模式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主要依靠學生,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組織問題的討論過程,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并根據情況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最后在分析“我”的形象時,學生有爭議,錢老并沒有表態,而是說究竟怎樣恰當地理解這個“我”,下課后大家可以再議論議論,我們下節課來解決這個問題。錢老在課堂結束時設置這個問題,不僅使學生在課下積極思考,而且也直接引出了下節課的內容。
在第二課時錢老直接向學生提問:這個“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下課的時候我看到有些學生在討論,你們討論的結果怎么樣?說說看,好不好?這樣直接導入第二課時的內容,同時也檢查了學生討論的結果,同學們經過課下的討論,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錢老上課要求學生都能依據課本找出答案,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說自己的想法。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怎樣理解“我”這個形象?第二個問題是怎樣看待老女人“裝腔作勢”的問題?在這個課時中錢老引導學生討論我的形象時,也剖析了車夫的形象,不僅認識了“我”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而且也了解了車夫敢于承擔責任的品格,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學生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時,錢老先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據作者的寫作目的給出了三種意見,讓同學們再進行討論,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進行討論時,錢老讓學生已經不僅僅是討論老女人“裝腔作勢”的問題,而是趁機向同學們提出我們現在討論的也是一個讀書方法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錢老不同意一個學生的觀點時,并沒有立刻進行否定,而是在表達自己看法的基礎上,也肯定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找出一些語句表達自己的觀點,肯定他的讀書方法是正確的,肯定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不管講得對不對,我們小人物也應該向大人物挑戰。在這一課結束時錢老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作業,比較《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和坐車人及本文中拉車人和坐車人的形象。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件小事》盡管是錢老二十多年前的課例,師生雙方的認識會受到一定時代條件的限制,但是很好的展現了學生自讀和教師教讀的過程,這篇文章的課堂實錄對我們了解錢老的導讀法還是有一定的示例作用,也對現在的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啟發作用,語文老師可以從中吸取一些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改進自己的教法,更好地把學習語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壯,2016.
[2]王高旺.從《一件小事》說起——淺談幾部人力車夫題材作品[J].現代語文,2010(03).
[3]陳日亮.重返錢夢龍——研讀錢夢龍經典課例之通感[J].課程-教材-教法,2016(03).
[4]喻旭初.在思考中享受樂趣——《一件小事》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J].江蘇教育,1984(11).
[5]劉學軍.淺析魯迅的小說《一件小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5).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