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婷 黃敏 劉芷珊
內容摘要:鎮江唐代詩學家殷璠開元天寶年間編纂的《河岳英靈集》為“唐人選唐詩”中的精品,其體現的選詩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獨特性,通過對其選詩理念形成的主客觀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其具有發掘鎮江文化、推動中國詩歌理論發展以及引導唐人詩歌朝著積極健康方向前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鎮江 殷璠 詩學理念 《河岳英靈集》
殷璠,鎮江丹陽人,唐代著名詩學家。開元天寶年間,殷璠編纂《河岳英靈集》,坦言“常愿刪略群才,贊圣朝之美”,使之成為現存唐人選唐詩中的精品,其原因在于集中所體現的殷璠的成熟的選詩理念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獨具一格。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河岳英靈集》中所選錄詩歌進行分析探究殷璠選詩理念的獨特性,并從主、客觀方面尋求其獨特性形成的原因,由此揭示其對于鎮江文化、詩歌理論發展以及唐人創作的重要意義。
一.殷璠的獨特選詩理念
詩歌體式上尊崇古體,強調韻律的創造要按表現內容的需要。《集論》中,殷璠就提出“既閑新聲,復曉古體”的宗旨。首先,詩歌整體數量上,共收錄228首詩作中近體詩56首,而古體詩卻有172首,約占總數的75%。其次,所選詩人數量上,共選取盛唐25位詩人的詩作,其中古體詩在單個詩人的詩作中超半數以上的有19人,其中所選6位詩人的詩作全為古體詩。最后,入選詩作數量排前三的詩人即王昌齡、王維及常建,共入選古體詩59首,超全書詩歌總量1/4。顯而易見,殷璠偏愛古體詩,吻合《集論》中的宗旨。但是,殷璠尊崇古體詩,并非完全排除聲律之美,而是強調詩歌韻律的創造要從實際內容的表達上出發,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賦予其不同的韻律,即“詞與調合”,繼而形成內容與聲律妙合無垠的“雅調”,如孟浩然的“半遵雅調”,祖詠的“調頗凌俗”,甚至在評論劉眘虛時稱贊其“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律宛態,無出其右。”
詩歌內容上要求充實或有寄托,推崇直抒胸臆、表現慷慨的豪邁之情或具有意味深遠、表現曲折的構思方式的詩歌。一方面,《河岳英靈集》中,抒發濟世報國之志、慷慨豪邁之情的詩作入選最多,以邊塞詩和感興詩為主。另一方面,《河岳英靈集》中較為鮮明的是蘊含隱逸之志的山水田園詩,以婉轉曲折方式傳達積極入世精神,表面淡然卻意味深遠。當詩人們空有抱負,郁郁不得志之時,退隱之思的產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常建追求“有時荷鋤犁,曠野自耕耘”,陶翰堅守“閑居戀秋色,偃臥含貞堅”。可以說,寄托隱逸之志的山水田園詩是種不滿報國無望的婉轉表達方式。
二.殷璠獨特選詩理念的成因
殷璠選詩理念之所以能在“唐人選唐詩”中獨樹一幟,是因為他的審美理念是“兼容并蓄”的,即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盛唐的詩人詩作,體現豁達態度與開放胸襟。詩歌體式方面,推崇古體詩的同時對近體詩也給予關注,選取立意獨特而深刻的近體詩。如王維五絕《贈劉藍田》中的“詎肯無公事,煩君問是非”不再是“詞秀調雅,意新理愜”,而是以委婉語句控訴百姓賦稅之重,表達對平民的憐憫之情。詩歌內容方面,慷慨豪邁的邊塞詩和感興詩占據大多數的同時并未忽略蘊含隱逸之志的山水田園詩。兩者相輔相成,推動盛唐詩歌攀登上頂峰。詩歌藝術風格方面,推崇能兼容風騷兩者之長者,以王昌齡、儲光羲為代表,讓詩歌呈現和諧狀態,品之韻味無窮。此外,常建和李白各自代表的“風”與“騷”的詩作數量上不相上下,必定也是一番思量。由此看來,《河岳英靈集》中的兼容并蓄,而非固執己見是殷璠獨特選詩理念中的關鍵。
但殷璠“兼容并蓄”選詩理念的形成必定離不開其自身的努力及外在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客觀上看,首先,殷璠自身較高的文學素養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宋代盧憲《嘉定鎮江縣志》有載︰“殷璠,丹陽人,處士,有詩名”。晚唐詩人吳融在《過丹陽》中注曰“殷文學于此集《英靈》。”其中“處士”表明殷璠科舉出身,“殷文學”表明殷璠曾任文官即文學,由此體現殷璠較高的文學素養。其次,坎坷的仕途之路讓殷璠采取“不以官職定成就”的做法。傅璇琮先生曾說殷璠“系一個從八品下的品味地位的小官……很快就辭去此品位極低的官職,長期歸隱”。而殷璠在選詩時堅持“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除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更重要的是對給予仕途坎坷之士同情,認可其詩歌價值,所以在評價常建時感慨“高才無貴士”。最后,活躍的文人交往活動擴大選詩范圍,囊括盛唐大多數具有代表性的詩人詩作。一部分是與殷璠直接接觸的詩人,如潤州即丹陽同鄉儲光羲、開元之際在潤州有活動的王昌齡。王昌齡評語中“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游”便可證明殷璠與兩人交往甚密。另一部分是殷璠通過儲光羲、王昌齡有聯系而間接交往的詩人,如儲光羲好友高適、王昌齡摯友李白等。
從主觀上看,前人及殷璠前期選詩理念的影響是關鍵的內在因素,為后來者提供范例,打好基礎,最后呈現成熟的選詩理念。在前人選詩理念中,盛唐詩歌選本《玉臺后集》和《國秀集》的影響較大。《玉臺后集》為唐代李康成編選,“采梁蕭子范迄唐張赴二百九人所著樂府歌詩六百七十首,以續陵編。”全集皆為艷詩,內容上以描寫女子閨中生活為主,風格上明艷婉轉,有吳越民歌的風味。但詩歌形式全為樂府詩,多五言四句,與殷璠多選五言且偏愛古體詩如出一轍,反映出當時尊崇古體詩的詩歌風尚。《國秀集》為唐詩芮挺章編選,樓穎在《序》中言“譴謫蕪穢,登納菁英,可被管弦者,都為一集”。全集詩歌形式以近體詩為主,約占四分之三;內容上大多是應制奉和,反映社會生活和矛盾;風格上以“風流婉麗”為標準,且并未入選李白、岑參等盛唐重要詩人。與殷璠推崇的詩作大相徑庭,曾彥和在其跋中稱“非璠之比”。但《國秀集》選取王之渙、王瀚等的未被殷璠所選的詩作,且《國秀集·序》中“事非適理,何貴于膏梁?”的理念符合殷璠“不以官職定成就”的看法。在殷璠前期選詩理念中,最為重要的是《丹陽集》,它是殷璠成熟的獨特選詩理念的產生之地。《唐音癸簽·卷三十》中曾提“開元中,丹陽進士殷瑤匯次潤州包融……十八人詩,前各有評,一卷。”可見,《丹陽集》收錄皆為潤州籍詩人詩作,以儲光羲詩作最多,其人擅寫山水田園詩,其詩以五古為主,最后入選《河岳英靈集》,被稱贊其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挾《風》、《雅》之跡,浩然之氣”。因此在《丹陽集》中我們可見殷璠獨特選詩理念的雛形。
三.殷璠獨特選詩理念的意義
深入發掘鎮江隱藏的文人文化,豐富鎮江文化內涵,使其具有“兼容并蓄”的審美精神。首先,作為鎮江丹陽人的殷璠在鎮江編選詩集《河岳英靈集》,且他與儲光羲、王昌齡的文人交往活動大部分也在鎮江,使得鎮江在無形之中成為唐代開元天寶年間重要的文人文化交流中心,這對鎮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文人文化財富。其次,王昌齡和儲光羲的詩作最符合殷璠的選詩理念,且殷璠自覺認同和推崇兩人詩風,使其具有“潤州色彩”,《河岳英靈集》也被人認為其實質是一本“潤州版”的或“王昌齡派”的開天詩選。最后,殷璠的選詩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在選詩時做到“不以官職定成就”,可謂包容萬物又堅守獨立性、批評性。而鎮江自古以來是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渡口,東西南北文化交流密切,賦予其得天獨厚的良好位置,我想這必定離不開其內在蘊含著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精神,在審美特征上與殷璠的“兼容并蓄”的詩選理念有相似之處。
推動中國詩歌理論的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殷璠選詩理念準確概括盛唐時代詩歌發展過程,《集序》中有“武德初,微波尚在……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說明詩歌的“聲律風骨”在唐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武德初呈現的式微狀態經過貞觀、景云兩個時期的創新發展最終在開元十五年后呈現完美狀態。而殷璠的獨特選詩理念就是盛唐詩歌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的總結性產物。另一方面,殷璠選詩理念作為詩歌理論發展過程的標志性成果對后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后世詩選家所模仿推崇,如元結的《篋中集》。它距離《河岳英靈集》僅六年時間左右,詩歌理念相同之處最多。集中共選七人二十四首詩皆為古體詩,更在《序》中感慨“風雅不興……且以流易為辭,不知喪于雅正”可見他反對被聲律所限的詩歌,推崇的“雅正”與殷璠推崇的“風骨”有相通之處,對殷璠的選詩理念有繼承發展的意義。
全方位展現盛唐詩歌氣勢磅礴的發展風貌,客觀上給唐人詩歌創作樹立標準,引導并激勵人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進努力。在《河岳英靈集》中,入選的二十四人中十二人是優秀詩人,六人為著名詩人。選作大部分皆能真實反映社會、生活及政治狀態,全方面展現盛唐磅礴大氣、包容萬象的時代風貌,尤以王昌齡的邊塞詩和王維的田園詩最為明顯。同時因為殷璠在選人選詩時的精準恰當促進其選詩理念獨特性的形成,所以晚唐詩人吳融才會稱贊殷璠“藻鑒難逢恥后生”。從初唐到盛唐,詩歌創作一直在進行的工作是克服齊梁詩風帶來的負面影響即過度偏重音律,而殷璠選詩理念的提出則標志了這項艱巨任務的基本完成,所以集中入選的作品年限基本都在開元十五年前后。正是這些作品引導盛唐詩歌朝積極向上的健康方向發展,并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經久不衰至今為人稱贊。
綜上所述,《河岳英靈集》中所體現出的選詩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審美獨特性,由此奠定殷璠唐代著名詩學家的地位,而較高的文學素養、坎坷的仕途之路、活躍的文人交往以及前人與自己前期的詩歌理念都對其產生深遠影響,并對深入發掘鎮江的文人文化、承上啟下中國詩歌理論發展史以及給唐人詩歌創作樹立標準、引導詩歌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進努力都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指導教師:鄧桂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