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是中國共產黨人智慧的結晶,不僅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思想,而且將中國具體實際融入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內容。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視域淺談“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證實“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既蘊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又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進行了更深一步地發展。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中國實際 文化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深度發展的今天,國家之間一方面存在一些沖突,另一方面又需要密切合作。如果國際關系處理不好,就可能使當前的合作終止,甚至失去更多合作的機會,極大地影響國家利益,導致更多矛盾的產生,形成惡性循環。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認識到國家之間應該更包容,更積極地展開合作,努力消除矛盾,共同建設榮辱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為此,他在發表演講時多次提出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而這一主張與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密切相關。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視域下淺談“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入研究,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高度探索,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以人為本”,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推動世界和平共處。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核心觀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發展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核心觀點
(一)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學習和研究了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后,提出了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他認為社會性才是人的本質,人類的實踐活動不僅生產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精神產品,還生產了社會關系,并且這種關系不會一成不變。“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如果人脫離社會關系,那就不再具備社會性,就變成了孤立的個體,就會脫離現實,脫離社會,以至于脫離人類歷史,就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他還認為實踐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質屬性,實踐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一個關系范疇。人是實踐的主體,實踐是人的屬性。實踐可以改變人自身,甚至可以改變世界。只有通過實踐人類才可能協調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
(二)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研究的重點和歸宿。在原始的社會關系中,人的能力受到了抑制,很難發展和提升。因為那個時期的社會分工還沒有出現,人們只能依賴唯一的共同體來從事相同的實踐活動,但不能在不同共同體間建立不同聯系。所以馬克思指出:“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單個人顯得比較全面,那正是因為他還沒有造成自己豐富的關系。”因此,人如果想要全面發展,就要建立豐富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突破自我,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就是說,人的發展不能僅靠個人的努力,還要依賴社會的發展。社會影響人的發展,而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個人能力的全面施展也帶動了社會各類產業的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那人的發展也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國際性難題面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這就意味著需要全人類團結起來,組成同一個共同體,同心協力解決世界性難題。從此這個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為此,近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學習,陸續發表的很多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都意圖向全世界闡釋其深刻內涵和重要性,表明中國想和其他國家一起促進國際社會友好和諧的決心。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折射出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在當今世界,國家和人民都不再是孤立的個體,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各種交流日益密切,社會聯系也不斷加強,所有國家和人民都由于商業、貿易和網絡而聯系起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這個時代,全世界既可能共同繁榮,也可能共同陷入困境。各種經濟文化的交流互鑒可以擴寬各國的發展路線,加強各國的產業鏈發展,提高就業率,促進共同發展。同時,當一國陷入困境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國可以優勢互補,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態度,共同面對困境,團結一致解決問題,走上繁榮共贏之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人的本質告訴我們人要處于社會關系中,要與他人聯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堅持了人的社會性,認為全人類應該合作共贏。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其生存環境卻逐漸惡化。自然生態持續被破壞,人口增長速度不斷加快,人類資源開始緊缺。環境整治措施跟不上環境的破壞速度,優良的整治措施與條件僅局限于極少數國家與地區,些許國家與地區因為各種原因,對環境的現狀不盡了解,加上整治技術措施有限,盲目的經濟推進與發展導致環境破壞更加嚴重,這種不協調的發展模式亟需改觀。因此,以一國之力或幾國之力是遠遠不夠的,人類應該團結起來,組成命運共同體,優勢互補,加強各類環境整治技術的交流。例如,各類廢污的處理技術指導交流,清潔能源的推廣利用等,既推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又對環境整治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做到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起保護整個世界的環境,節約大自然的資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正是符合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認為實踐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質屬性的觀點,人類可以在實踐活動中保護自然,團結一致在共同發展的同時做到環境保護,一舉兩得。
另外,馬克思認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在生產力水平受限的情況下,社會和個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沖突和對立,因為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發展可能需要犧牲部分人的發展,而人與人的發展如果出現不和諧的沖突,又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如果社會治安不好、制度腐朽,那么這樣的社會就會暴露出其黑暗暴力的一面,為了抵抗這種不人道,人們就會努力與其斗爭。也就是說社會資源一旦匱乏,社會整治不良,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對立性,干擾和阻礙社會進一步發展,這就需要社會努力尋找問題所在,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就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關于人的發展的觀點,以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為最終目標。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發展
“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夢的實現要認清中國具體實際,不能只求發展,不求穩定。他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看清中國現實,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將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國化。他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實際行動為立足點,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并矢志不渝的堅持,渴望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聯系,組成命運共同體,以和平促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將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結合起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內容。因為從古至今,我國都傳承和弘揚“和”文化,崇尚和諧。長期以來,中華民族都在努力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以促進本民族的發展。但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到,光靠中國的努力其實遠遠不夠,應該讓“和”文化擴展到全世界,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本意所在。因此,習近平先后幾十次在國際社會宣傳“和”文化,而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提出和平發展、共享發展等主張,這些主張拓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理念,讓人類在合作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不僅如此,中國還努力踐行著這一理念。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倡議極大地推進了亞歐非各國的經濟發展及區域合作,加強了不同文明間的文化交流,以實際行動體現了我國意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決心。“一帶一路”、“亞洲投資銀行”等行為,也都是中國將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上升到實踐的表現。
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將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現代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目前,中國已經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在與其他國家加強交流合作的同時,始終保持本國的獨特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在這一理念下,中國的現代化程度不斷加深,人民素質全面發展。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關于人如何發展的問題,對中國來說,就是堅持社會主義。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提出有利于推動當代世界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促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反法西斯戰爭留給全世界各族人民和國家的歷史共識和歷史遺產。”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將中國具體實際融入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有利于改變不平等的國際關系,促進和諧友好型國際社會的形成。
四.結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息息相關,“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基礎之上,又使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并從現實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學說。以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視域探索并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初衷,更好的推動各國之間和諧相處,推進國家間更近一步地合作,也能在新時期以新的方式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參考文獻
[1]賴大仁.試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人學觀點”[J].貴州社會科學,2017(02):43-50.
[2]汪盛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學之維——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視角[J].教學與研究,2016(05):56-61.
[3]吳朋朋.西方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探析[D].安徽大學,2016.
[4]秦瑩.網絡文化建設中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J].文化與傳播,2016,5(02):33-36.
[5]潘凡.以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引領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J].赤子(中旬),2014(02):80.
(作者介紹:孫玉玲,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