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近期,一則“大學老師留手抄10萬繁體字作業”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在漢字的繁與簡之間,如何兼顧文化傳承和使用方便,再度引發網友熱議。專家表示,從全球來看,使用簡體漢字已是主流,但這并不影響繁體字保護和傳承,繁體字和簡體字可以共存傳續文明。
手抄10萬個繁體字,這作業有必要嗎
“上百頁的作業都是白紙黑字,關鍵還都是繁體字……”近日,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專業大一學生劉天逸在朋友圈發了一組抄繁體字照片。據報道,布置這次“另類作業”的是揚州大學歷史系老師陳士銀。對于布置抄繁體字作業,他解釋:“因為歷史專業需要閱讀的古籍比較多,多為繁體字,難以理解,但在抄古文過程中,同學們漸漸掌握了繁體字的理解和使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在互聯網上,劉天逸曬出的手抄繁體字作業迅速引來眾多網友圍觀。
一方面,網友認為,漢字由繁化簡是為了方便使用,不應過分推崇繁體字教育;另一方面,也有網友堅持,認知傳承繁體字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現。近年來,伴隨國學熱、詩詞熱,繁體字也開始被一些家長和學校所關注。但關于繁體字教育該不該普及,甚至該不該進中小學課堂的爭議一直存在。
早在10年前,2008年全國兩會上,有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就聯名遞交了一份關于《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近10年間,可以說,關于繁體字教育的爭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輿論關注點。關于繁體字進入課堂,輿論中的觀點更是褒貶不一,分歧較大。有人認為小學生開設繁體字課程勢必增加學業負擔,也有些人認為此舉有利于發揚傳統文化。
繁體字使用有法律規定
事實上,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自近代以來就綿延不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多次修訂的基礎上,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案》,并以法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對于繁簡文字的規范使用,如今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2001年1月1日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語言文字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
關于繁體字使用,這部法律就專門提到,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的情形包括6個方面:文物古跡;姓氏中的異體字;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
2013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制定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正式公布,收錄的8000余漢字中未恢復一個繁體字。對此,教育部解釋稱,自古如此,從漢字發展的歷史看,簡化一直是主要趨勢。簡化字推行半個多世紀以來,方便了幾代人的認字寫字,加快了成人掃盲步伐和教育普及,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簡化字。
使用方便和文化傳承如何兼顧
對于繁體字以及它背后蘊含的漢字文化傳承,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蕭放表示,繁體字有其獨特的意義,有些漢字,其繁體字才能顯示字本身的意思,我們應該提倡孩子們認識一些常見繁體字,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在課外拓展他們對繁體字的興趣,或者中學語文教材適當地加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記者表示,從全球來看,漢字使用簡體字已是主流,但這并不影響繁體字保護和傳承,繁體字和簡體字是可以共存的。有評論曾指出,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并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使用簡體字與使用繁體字,都能夠傳承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