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嵐 范曄
摘 要:商貿物流業與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江蘇為背景,介紹產業結構現狀,指出其特點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商貿物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兩者協同發展的具體路徑,包括構建多層次的商貿物流網絡,推動商貿物流的專業化發展和一體化運作。
關鍵詞:商貿物流 產業結構 協同發展 江蘇省
江蘇省第三產業在1989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2015年又超過第二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貿物流業也是連接供給和需求兩側的橋梁紐帶,因此研究江蘇商貿物流業與城市產業結構協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既能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滿足社會需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一、江蘇產業結構特點
當前江蘇經濟進入以創新驅動、結構漸優、增速趨緩的新常態。2017年江蘇省實現生產總值8590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2.2%、6.6%、8.2%,第三產業成為GDP占比最高產業。
(一)轉型升級持續推進
一是工業結構繼續優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2017年江蘇省高技術行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和9.5%,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3個和4.3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對工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4.4%,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2.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全省高耗能行業增加值繼續低位運行,全年壓減鋼鐵產能634萬噸、煤炭產能18萬噸、水泥產能51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30萬重量箱。二是服務業比重繼續占據“半壁江山”。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0.3%。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發展較快,商務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6.6%和17.6%。
(二)物流業穩中有進
受國際市場回暖和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重影響,2017年江蘇省物流需求規模快速增長,社會物流總額279563.0億元,同比增長13.7%,高于全國的6.7%。由圖1可知,社會物流總費用雖逐年上升,但物流運行效率則繼續提升,2017年為14.1%,低于全國的14.6%。近年來江蘇社會物流總需求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結合各產業的增加值,可見居民消費領域物流需求持續旺盛,高新技術、高端制造物流需求較快增長、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則較為低迷,反映出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的階段性特征。
(三)產業層次總體偏低
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比平均在7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在60%以上,可見,江蘇產業結構的總體層次仍偏低,第三產業比重雖然穩中趨升,但發展仍相對滯后,與國外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商貿物流業與城市產業發展的關系
(一)發展商貿物流業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
從微觀看,產業結構升級使得企業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產品附加值等方面提升到新層次;從宏觀看,將實現區域內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促進經濟“穩增長”。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進行,江蘇制造業面臨著從低端生產向中高端邁進的機遇,只有大規模推行制造業、物流業、金融業等多產業的聯動發展,才能激發企業的創意潛力,迅速增強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支撐力和產業發展的互動性。因此多產業聯動已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而聯動多產業的一體化商貿物流服務也成為新的發展潮流,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
(二)商貿物流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產業優化
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勢必會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優化農產品結構,調整升級農產品種植結構,實現多元化、高質量、高附加值發展,最終帶動區域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商貿物流業的發展,能吸引先進技術和先進產業落戶,通過產業鏈重整,合理進行分工,使設計、制造、營銷、物流運作等環節得以在空間上分離,最終促使第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商貿物流業的發展,也將大大提高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向發達國家看齊。商貿物流業通過把采購源頭、生產商、批發商,到末端的零售商甚至消費者銜接成清晰的供應鏈,形成一體化、專業化、智能化運作,進一步帶動第一、二、三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的優化升級,推動經濟發展。
三、商貿物流業與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構建多層次的商貿物流網絡
江蘇13個城市的政治經濟地位、地理位置、資源優勢、產業側重各不相同,要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因此要構建多層次的商貿物流網絡。[1]
1.依據輻射能力劃分。南京是江蘇省會,又是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而蘇州毗鄰上海,經濟地位在全國居前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這兩個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凸顯,因此依據國家《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要大力建設大型物流分撥中心,強化海鐵聯運、江海聯運、集散分撥等功能,把南京、蘇州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區域帶動力的全國性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徐州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南通是長三角北翼重要的經濟中心和現代化港口城市,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無錫則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依托這四座城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重點建設專業配送中心,強化區域分撥集散、公鐵水聯運樞紐功能,構建具有地區輻射能力的區域性商貿物流網絡。
除此以外的其它城市可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接受全國性和地區性商貿物流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建設服務所屬市、區、縣的地區性商貿物流網絡,強化公鐵水聯運、內河集裝箱物流與快遞分撥功能。[2]
通過上述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三個層次的商貿物流網絡的構建,形成由物流分撥,到專業配送,最后是末端配送完整的城市配送體系,以滿足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
2.依據功能側重劃分。可建設貨運樞紐型物流基地、綜合保稅物流基地和商貿配送型物流基地。
貨運樞紐型物流基地。目前南京、無錫、連云港、徐州被列入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應積極推進以主要港區、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為依托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推進傳統貨場向現代物流基地改革步伐,增加供應鏈延伸服務能力。針對不同的產業發展及貨源需求,深入開展直達運輸和多式聯運。完善以公路運輸為主的末端配送和直接送達方式,銜接鐵、水、空等多種運輸方式,完善公鐵水集疏運體系,逐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加快連云港海運樞紐、南京長江航運樞紐、太倉集裝箱樞紐港以及長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聯運港區等建設,打通連接中亞、歐洲,面向日韓的新亞歐大陸橋雙向物流走廊,面向東亞地區、連接中巴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海上物流走廊以及對接上海、聯通中西部地區的長江物流走廊。[3]
綜合保稅物流基地。加大綜合保稅區建設力度,以優化口岸服務環境為根本,完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省內出口商品通關單直通放行等制度,持續提高口岸的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省內外腹地貨源從口岸進出運輸。要重點發展以保稅加工為主和保稅物流、研發、維修等保稅服務業為輔的產業。拓展口岸直通、轉關、多式聯運業務,申請設立以口岸物流、保稅物流、國際貿易、國際中轉為主,保稅加工、保稅服務為輔的自由貿易港區或自由貿易園區。
商貿配送型物流基地。結合江蘇的產業特色,從供給側出發,整合和改造提升現有商貿物流專業批發市場、倉儲設施,支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與物流服務主體的長期合作;著力改變商貿物流流通方式,推動有條件的運輸、倉儲和代理等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實現生產、交易、倉儲、配送一體化;大力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等現代綜合物流服務主體,增強企業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供應商管理庫存、客戶物流成本控制等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加快流通業與物流業的融合,引導各類專業商貿交易市場,與物流配送與快遞企業開展合作,向商貿配送型物流基地過渡,實現與產業優化的協調發展。
(二)推動商貿物流的專業化發展
從江蘇產業整體情況來看,制造業比較優勢依然明顯,電子、機械、紡織位居全國第一;以新材料、醫藥、軟件、新能源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為迅速,規模均居全國前列;現代服務業則處于快速發展期,潛力巨大。因此要圍繞制造業、服務業兩大主導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資源整合和經濟集約發展,建設一批以市場為導向,為特色產業配套服務的商貿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鼓勵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在原有的專業性基礎上,強化物流服務功能,拓展倉儲、加工、配送、追溯、展示等配套服務,實現向供應鏈集成服務商轉型發展。加快發展醫藥物流,推進醫藥物流資源集中配置,鼓勵大型醫藥批發企業加強與藥品生產企業的合作,建立銷售網絡,加快信息化、標準化實施步伐,向自動化、高效化的醫藥物流企業轉型,提升專業化水平,以優質的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針對農業企業,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降低農產品損耗。加大冷鏈設施設備研發力度,加強多溫層節能冷庫、加工配送中心、末端冷鏈設施建設,鼓勵專業冷藏運輸、全程溫濕度監控、屠宰加工環節實現低溫控制、企業冷鏈對接等新技術的實踐應用,建設標準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游有效銜接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實現南京軟件和智能電網、無錫物聯網、泰州生物醫藥、鎮江通用航空、南通海工裝備等多個企業規模化集聚發展,分析每個行業各自的特性,了解在時效性、精益性等方面的需求,依托電子商務和物流企業,建設產業特色明顯、配套功能全的專業性商貿物流基地。[4]
(三)推進商貿物流的一體化運作
江蘇應審時度勢,重點依托特色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建設與制造業配套銜接的公共外庫等倉儲配送設施。積極推廣先進供應鏈管理經驗,培育一批適應智能制造,具備精益物流、敏捷供應鏈、分布式倉儲、全過程管理能力的供應鏈管理企業。
圍繞沿江、沿海經濟帶建設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結合各市縣產業發展實際,合理規劃布局,打造現代商貿物流園,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動物流服務與商貿市場的融合配套。可以采用“以點帶面”的發展形式,一方面,積極培育一批商貿物流“大企業”,做大貨運物流和臨空、臨港等相關“大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建成一批以公共倉儲、加工分揀、區域配送、信息管理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商貿物流園區,整體服務能力和品質顯著提高,利用龍頭企業的影響和輻射,帶動區域其他商貿物流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鼓勵物流企業轉型,積極爭做供應鏈鏈主企業,提供供應鏈增值服務,如VMI、越庫配送等,不斷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提供一體化服務。中小型物流企業則通過對自身資源的準確定位與優化,積極組建戰略聯盟,抱團提高核心競爭力,向商貿物流園過渡,實現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協調發展。[5]
參考文獻:
[1]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等.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R].2017.
[2]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十三五”物流業發展規劃[R].2016.
[3]南通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南通市現代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R].2016.
[4]陳天容.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現代商貿物流業發展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13):105—107.
[5]段春暉,高飛.發展商貿物流,促進安慶現代物流業發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