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網絡“關鍵詞”是繼“IP地址”和“域名”后誕生的新生代互聯網名稱系統。本案受害人趙某等95名“關鍵詞”持有者,因受犯罪分子鼓惑,加入所謂“關鍵詞”交易平臺,繳納所謂“關鍵詞”包裝費用,先后共計被騙1170萬余元人民幣……
“關鍵詞”熱炒引來詐騙黑手
近年來,隨著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聯網、3G、關鍵詞等新興概念不斷進入公眾視野。一般來說,只要網絡用戶在地址欄中輸入“關鍵詞”,便可輕松獲取相關目標網站的網址和信息。因此,“關鍵詞”對于企業提高知名度和訪問量至關重要。不僅如此,由于網民搜索輸入“關鍵詞”時往往明確表達了某種消費意圖,因此關鍵詞也起到了對接供需兩端的橋梁作用。
正是看中了“關鍵詞”背后隱藏著的巨大商機,繼“搶注IP地址、域名”熱潮后,“關鍵詞”這個第三代互聯網名稱系統漸漸成了“吸引眼球”的新興網絡投資品種。一些企業和個人瞅準某些“關鍵詞”潛在商機,不斷搶注,目的是希望其日后增殖能拋售賺錢。
但由于這一領域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交易模式,欠缺系統規范的管理路徑,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借機斂財把黑手伸向“關鍵詞”交易,借“關鍵詞”營銷實施詐騙。本案,杭州馳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馳聯公司)的楊亞東等數人就因此嘗到了詐騙獲利的“甜頭”和身陷囹圄的“苦頭”……
楊亞東是個標準的90后。2013年4月12日,他與夏某等七人合伙注冊成立馳聯公司。幾人在經營管理網絡公司期間,發現了利用“關鍵詞”賺錢的竅門。他們利用持有人想高價轉讓“關鍵詞”的心理,雇傭業務員聯絡“關鍵詞”持有人,虛構其所持“關鍵詞”價格不菲、有買家愿意以高價購買或可以申請政府扶持資金,慫恿被害人接受所謂的“轉讓服務”,借機斂財。
四年詐騙逾千萬,“關鍵詞”轉讓形成黑色產業鏈
馳聯公司在對外宣傳資料中自稱“是一家高速成長的互聯網公司,公司致力于為企業客戶提供‘五網合一網站建設、三網合一網站建設、App客戶端及域名注冊等全方位服務。”一些不明就里的被害人很容易就被他們的“專業”營銷概念所蒙蔽,繼而放松了警惕。
事實上,該公司成立初期,這伙人尚能誠信經營。他們主要做網站業務,但因業務無法深入開展,大家商量后決定以虛構買家方式從客戶處騙取“包裝”費。據同案犯夏某供述,馳聯公司主要做App網站開發、運營,還有“關鍵詞”買賣、認證等,他坦言這些“業務”說白了就是靠騙人賺錢。
為了確保員工能熟練掌握公司“業務”,公司股東定期對業務員進行“培訓”,傳授“營銷”方法。由于人員“流動性”大,公司采用“以老帶新、發話術單、部門經理培訓”等方式對業務員進行“指導”。為“規范”管理,公司還特意編排制作專門的“話術單”供業務員使用,以確保業務員聯系“業務”時能隨機應變、應對自如。
馳聯公司的行騙模式基本都是同樣的套路:先是由銷售人員不停打電話詢問客戶手上的“關鍵詞”參與過哪些項目,并告知客戶加入他們的所謂項目后“關鍵詞”便會升值。有的業務員甚至向客戶開出幾千萬的收購價格,或以可獲得政府扶持資金為由,詐騙客戶加入公司的所謂“項目”。
一旦客戶決定要賣“關鍵詞”,業務員就會提出轉讓需有國家工信部門制作的“中國3G詞查詢中心”認證證書或進行“五網合一”“三網合一”“App客戶端”包裝。客戶為了能成功出售“關鍵詞”獲利,只好按業務員要求購買公司相關“服務”或“包裝”產品。但事實上,一旦客戶交錢所謂的后續服務便沒了下文。
業務員在訂立合同時會顯得很有“誠意”,如在合同上虛假承諾某時間段內將客戶的“關鍵詞”以一定價格出賣,并承諾如果賣不掉會退款云云。而一旦客戶的錢進了他們公司的賬,要退還就很難了。一些客戶上門索要退款時,業務員和部門經理會出面“談心”,盡量打消其退款念頭。即使有個別態度堅決不得不辦退款的,也得辦理嚴格的所謂“審批”手續。
據馳聯公司出納俞某證實,公司進賬錢款名義是信息服務費,即客戶支付的“服務”或“包裝”的費用。這些詐騙來的錢款大部分直接進了股東的腰包,七名公司股東按各自持股比例瓜分、揮霍贓款,業務員則按各自客戶支付的錢款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據公司的收入明細顯示,僅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一年多的時間里,楊亞東就從公司領取“工資”“獎金”加上分紅共計79萬余元。
全程造假,一應程序包裝得“有模有樣”
事實證明,馳聯公司是個徹頭徹尾“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公司。公司并不掌握有意購買客戶“關鍵詞”的買家信息,所有的買家都是由業務員虛構的。公司并沒有能力做所謂的服務、包裝,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技術人員,甚至連基本設計和網站維持等業務都是轉包給其他公司做的。楊亞東供述稱,自己在公司上班期間,沒有一個客戶因在其公司做“關鍵詞”轉讓成功的。
不光公司業務造假,就連公司出具的相關憑證、印章也都大多造假。一旦受害人質疑,業務員還會給客戶看買家的定金匯款單,這些定金憑證其實也是員工在電腦上制作的假憑證。為了使客戶相信確有買家,業務員還會使用外地的手機卡冒充買家打電話給客戶“證實”。
他們賴以詐騙的所謂“五網合一”“三網合一App客戶端”也是子虛烏有的,所謂的“包裝”其實是這伙人借以騙錢的說辭而已。事實上,他們掌握的網站服務器空間僅能承受每天最多1000次的訪問量,點擊量可憐,加之后期沒有專門的團隊維護、運營,因而客戶期望達到包裝升值空間也是畫餅充饑。
不僅如此,所謂的“中國3G詞查詢中心”認證證書竟然也是虛假的。這伙人委托其他公司幫忙做了“中國3G詞查詢中心”的證書模板,業務員只要輸入客戶資料加以修改,即可直接從電腦中把“證書”打印出來。他們向客戶號稱證書上的圖章來源于工信部,其實只是其私刻的假印章。為了便于買家查詢,這伙人還特意委托他人設計了所謂的“中國3G詞認證中心”客戶端,讓客戶可以在網上查詢到自己的信息,從而消除疑慮。但實際上國家根本沒有授權過哪個部門頒發過這類證書,這個平臺其實也是根本就不存在的。為了進一步消除客戶疑慮,公司還專門安裝了一部400電話供客戶查詢,目的是讓客戶通過查詢相信所謂3G認證的存在。
就這樣,從2013年4月起到2017年,這伙人采用同樣的伎倆實施詐騙,共計令95人受騙,被騙金額達1290萬余元。部分被害人發現被騙后極力追討所騙財物,這伙人先后退還部分受害人116萬余元,因而實際造成被害人損失1170萬余元。
2017年9月11日,楊亞東向警方投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楊亞東等人,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他人數額特別巨大的財物,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2018年5月8日,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楊亞東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責令被告人楊亞東以人民幣1175.55萬元為限,退賠違法所得。
點評
目前我國正處于高度發達的網絡社會窗口期,普通老百姓對網絡上的新鮮事物缺乏足夠的辨識力。高科技詐騙犯罪隱蔽性強、得手率高。本案所涉及的網絡犯罪,嫌疑人都是以合法注冊公司的名義對外實施詐騙,加之他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偽造的3G認證、App客戶端、400查詢電話等認證手段,迷惑性強,容易使受害人放松警惕、上當受騙。
目前“關鍵詞”交易領域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模式,存在的漏洞較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因而近年來涉及“關鍵詞”交易、轉讓等刑事案件日益增多。
本案提醒人們,投資者面對新興科技領域的各類高價收購一定要保持冷靜,多多考察對方的資質、公司情況,不要輕易“出手”。有時,也許只需要打一個電話咨詢一下專業機構,就可以識破對方騙局、避免上當受騙。
“關鍵詞”交易屬于新興高科技行業經營管理范疇,目前市場對關鍵詞的管理尚未制定規范。辦案人員認為,有必要效仿域名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關鍵詞”管理體系,打造公開透明的“關鍵詞”交易市場,防止犯罪分子利用信息不對稱實施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