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提到巴塞羅那,是每年4月23日的讀書節兼情人節,還是拖了上百年也沒有建成的圣家堂,抑或是堪稱宇宙豪門的足球俱樂部?而精通法律的你,在聽到這個名字時又會想起什么?是羅馬法在這里與本地法的融合,還是宗教裁判所升起的縷縷黑煙?是加泰羅尼亞人的獨立斗爭,還是被動物保護法案消滅的斗牛運動?其實,這個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城市是如此復雜,一面是陽光明徹爽朗得讓人忘掉一切煩惱,而另一面是長年累月被壓抑的掙扎與憤怒,這一切蘊藏在一個身體里,隨時準備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從羅馬法到火刑柱
人人都愛圣家堂、奎爾公園和巴特拉之家。然而高迪在巴塞羅那修建的房子卻不只是這幾幢。在城市西北,有一座名為比爾斯格德塔的建筑,也是出自高迪之手。它同樣光怪陸離,花了高迪九年時間。這座城堡是用于紀念加泰羅尼亞光輝的中世紀時光,和這段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巴塞羅那最后的伯爵:仁慈者馬丁。
自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聯合王國的首府以來,巴塞羅那就始終和馬德里走得更遠,和法國、意大利走得更近。他們承認羅馬法(特別是《優士丁尼學說匯纂》有補充法的效力。他們稱馬德里制定的法律為“國內法”(municipal law),稱羅馬法為“普通法”(common law)。而巴塞羅那自己的地方習慣法,名為“優沙提西”(usatici,從讀音上就十分相似優士丁尼)。如果考據優沙提西的內容,會發現其中多處直接引用《學說匯纂》的原文,不少章節則取材于羅馬法其他文獻資料。
前面說過,這個城市是復雜的雙面體,這里在中世紀既是羅馬法復興的先驅者,又是宗教裁判的重災區。這里的港口,海洋法和商人法最為發達,火刑柱和異端法庭上,冤魂也最多。前面說到的那位仁慈者馬丁曾經居住過的巴塞羅那王宮(位于舊城中心哥特區的國王廣場),在本地再無伯爵之后被交給宗教裁判所使用。今天,當我們徜徉于國王廣場時,無法再想象這里曾經升起過怎樣的黑煙。有史料記載,1575年,巴塞羅那發生了一件轟動的大事:兩名寡婦用“巫術”害死了很多小孩和家畜,而本案的證人眾多,證據確鑿,只能送到巴塞羅那的宗教裁判所進行審判。
還有史料記載,巴塞羅那的宗教法庭不但審判“巫婆”,還審判那些被驅逐的猶太人。14世紀,某個猶太社區被情緒激動的市民迫害,他們流離失所。一些基督徒收留了他們,但宗教裁判所介入此事,要求猶太人改信基督教?!蹲诮滩门兴鹪础芬粫鑼懥水敃r的場景:“那些拒絕接受洗禮的立即被殺,他們的尸體,扔在街道和廣場,形成可怕的景象。”
率眾抗敵的大律師
然而,仁慈者馬丁死后,隨著王室聯姻,加泰羅尼亞地區于1492年和卡斯蒂亞王國融合,成了今日我們所知的西班牙。這一地區從此便開始了數百年的獨立掙扎。斗爭在1701年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室繼承戰爭中達到頂峰。遺憾的是,加泰羅尼亞所在的陣營戰敗,1714年巴塞羅那城被西班牙軍隊攻陷,從此取消加泰羅尼亞的自治權,并禁止以加泰羅尼亞語為官方語言。當時在巴塞羅那城中率眾抗西的指揮官名為拉斐爾·卡薩諾瓦(Rafael Casanova)。戰爭結束后,他作為一名律師,繼續以法律為武器,反對西班牙王室的中央集權主義。
卡薩諾瓦家族從商已久,他們一直以來都有參加公共事務的傳統。一家人在莫亞也有封地。封地后來由卡薩諾瓦的兄長繼承。而他來到巴塞羅那學習法律,成為一名法學博士和律師后參政,成了巴塞羅那“榮譽市民”。戰事開始后,他更成了軍隊的總指揮,率領民眾斗爭到最后一刻。從前面提到的國王廣場坐L1線,在加泰羅尼亞廣場下車,就能看到名為《致敬拉斐爾·卡薩諾瓦》的雕塑。雕塑描繪了1714年9月11日,巴塞羅那被圍的場景:卡薩諾瓦用受傷的腳勉強撐住身體,右手持劍,左手死死握著巴塞羅那的城市守護神圣埃烏拉利亞(Santa Eulàlia)之旗,臉上的表情滿是失城之痛。雕塑的底座還刻著兩名女性,象征著巴塞羅那人在戰爭失敗后被剝奪的權利和自由。雕塑背后用加泰羅尼亞語寫著:“在此紀念為捍衛加泰羅尼亞自由而戰的總指揮官拉斐爾·卡薩諾瓦——1714年9月11日”。
后來,向《致敬拉斐爾·卡薩諾瓦》獻鮮花并致敬,就成了加泰羅尼亞人的一項傳統。特別是在9月11日(這一天后來被定為“民族日”),年輕人紛紛在此集會獻花。因為馬德里政府并不喜歡這種“民族獨立”情緒,總是加以禁止和阻撓。1901年,幾位獻花的年輕人被捕,引發了近15萬人的集會抗議和游行。從此,在《致敬拉斐爾·卡薩諾瓦》前集會與獻花,就正式成為了加泰羅尼亞民族日的傳統。1939年,佛朗哥下令將與加泰羅尼亞民族獨立相關的雕塑都拆毀熔化。但是,這座雕塑在熔化時被當地人搶救下來并藏在安全的地方,直到1975年佛朗哥死后,人們被重新允許向《致敬拉斐爾·卡薩諾瓦》致敬,人們重新修復了雕塑,并放置在圣彼得大街上,每年舉行大規模的集會與獻花,紀念這位率軍抗敵的大律師。
被判350年徒刑的哥倫布
告別卡薩諾瓦,坐L3線兩站到Liceu站下車,眼前便是指著大海的哥倫布紀念碑。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從美洲探險勝利歸來,巴塞羅那是第一個聽他宣布發現新大陸和描繪奇異新世界的地方。環繞柱體中部雕有五個凌空飛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獅,還有記載哥倫布航海事跡的碑文和當時資助他遠征的國王費迪南德和王后的雕塑。圓柱頂端的哥倫布全身立像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鑄鐵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倫布塑像,呈現出哥倫布凝神遠望、右臂指向前方海洋的姿態。
有意思的是,哥倫布的雕像一手捧書,一手指向大海的遠方。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他指向他所發現的美洲,其實不然:他所指的方向是東面,而南美洲在西方。原來,當時的人們認為,如果讓哥倫布指向美洲,那么只能面對一座突兀的山嶺,不能體現哥倫布航海的歷史。于是決定讓哥倫布指向大海。或許,這恰恰是為了與哥倫布尋找印度卻發現美洲的“南轅北轍”相呼應。另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件事,原本是應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所委托,希望為西班牙王室帶來財富;然而客觀上卻開拓了新航路,使航海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向了大西洋,并間接導致了巴塞羅那作為航運城市的衰弱。
“我之蜜糖,他人之砒霜。”人們或許不知道,當巴塞羅那大張旗鼓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也有人對他進行著抗議和審判。1992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律系還對哥倫布舉行了一次審判。身著15世紀服裝的12個人陪審團進行了3個小時的審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現年541歲,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發現美洲大陸期間犯下了謀殺、剝削奴隸、專制、滅絕種族的屠殺、給未成年者定罪、強奸及搞國際恐怖主義等7大罪行。最后,一位名為里查德·弗萊德里克的法官擊槌定案:判處罪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350年的“有期徒刑”。
然而,無論哥倫布犯過怎樣的罪孽,都不能抹殺他發現新航路的功績。巴塞羅那也一樣,雖然航運中心移轉,卻仍然是海洋法重鎮。至今以《巴塞羅那公約》為名的海洋法公約仍然“為大海立下規矩”。1921年,在國聯主導下于巴塞羅那簽署了《國際通航水道制度公約和規約》和《過境自由的公約和規約》。從哥倫布紀念碑坐L4到La Pau站下車,即可抵達巴塞羅那國際公約中心,在那里你能看到這兩部公約的原文文本。上面留有32個國家的代表簽名,他們共同同意:一切締約國的商船都享有自由航行和過境的權利,而且在待遇上一律平等。直到今日,這兩項公約仍然保障著哥倫布的同行們在世界另一端航行和探索的自由。
和斗牛士說再見
從哥倫布紀念碑坐L3線在Monumental站下車,眼前出現的是曾經熱鬧非凡的紀念斗牛場。然而,這里已經不再有斗牛賽事了。作為西班牙的標志之一,斗牛以其驚險、殘酷和壯美而聞名天下。海明威更是將其比作人生:“活著與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比欢?,2012年初的一項法律,使得這項代表著西班牙人粗獷豪爽民族性格的運動項目,正在離西班牙遠去。
斗牛并不是第一次遭遇禁令。18世紀中葉,波旁王朝統治時期,國王菲利普五世對于這項運動深惡痛絕,認為這種容易對皇室成員造成傷害的殘酷運動應該被禁止。遂下發禁令,禁止皇室成員參加這項運動,也禁止斗牛再在馬德里開展。然而這一禁令反而將這項貴族運動推向了民間,具有了更為血腥兇狠和斑斕炫目的色彩。
對此,一些動物保護主義組織十分不滿。他們掀起了反對斗牛運動,甚至在街頭裝扮成被利劍刺中心臟的公牛倒地,號召公眾加入要求禁止斗牛的行列里來。與此同時,歐盟對斗牛的反對,也讓西班牙政府不得不作出回應。2004年4月,巴塞羅那市議會通過決議譴責斗牛,成為第一個反對斗牛的西班牙城市。隨后,又有42個城市出臺了反對斗牛的禁令。2009年,這個組織籌集到了18萬民眾的簽名支持,并將議案提交給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議會。
今天,我們從紀念斗牛場坐L3線至Paral lel站換L2線到大學城站,沿對角線大道走3分鐘,就能到達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議會大樓。2011年3月28日,自治區議會在此就這項禁止斗牛的議案進行了辯論和表決。在激烈的唇槍舌劍之后,該議案以68票贊成、55票反對、9票棄權獲得通過。該議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全自治區范圍內從此禁止斗牛。加泰羅尼亞,這個斗牛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絢爛的自治區,也從此和斗牛道別。
緊接著,曾將斗牛作為城市驕傲的巴塞羅那宣布,從2012年開始不再舉行斗牛。2011年9月25日,巴塞羅那萬人空巷。紀念斗牛場外也擠滿了情緒復雜的市民。這里正在舉行最后一場斗牛表演。臺下的觀眾響亮地歡呼著,努力記住這場即將消逝的“絕唱”。大部分斗牛士都面臨著轉行的問題。“退休”的斗牛士的出路并不明朗,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只能加入保安公司,在各家超市、銀行、大公司門口當保安?!耙苍S斗牛并不該由政府終結,當人們對它不再有熱情時,它自己就終結了。”在最后一場斗牛表演結束后,一位斗牛愛好者遺憾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