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騁
創意獨特的音樂噴泉無疑是許多景區吸引游客,特別是未成年游客的攬客“法寶”。但這種能給人帶來視聽愉悅的音樂噴泉是否屬于“作品”,在現行《著作權法》中無法找到現成答案。那么這種創作能否納入著作權的保護范圍,同行間學習借鑒是否會踩踏著作權保護雷區呢?
2018年6月26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北京中科水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水景)訴北京中科恒業中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恒業)、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湖濱管理處(以下簡稱西湖管理處)侵害著作權糾紛一案做出二審判決,維持一審法院做出的認定案涉音樂噴泉構成侵權的一審判決。
通常,被著作權法列入保護范圍的,大多是以文字、圖片、音樂、戲劇、電影等形式出現的文學藝術作品。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動感噴泉,乍看似乎無法跟作品扯到一起,噴泉間相互借鑒貌似游離于法律保護之外。但事實并非如此。
景區噴泉涉嫌剽竊,一審法院認定侵權
中科水景是一家音樂噴泉設計機構,專門研究開發音樂水舞系統設計。2014年,中科水景參與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天水噴泉景觀工程建設,創作了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天水噴泉的《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音樂噴泉作品。
據國家版權局作品登記證書顯示,包含《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在內的《水上花園》為音樂噴泉系列作品,制片者為中科水景,登記日期為2016年4月28日。該作品根據音樂的時間線進行量身定制,將水的柔美、多變與音樂的婉轉柔美緊密結合,登記證書上的作品說明書中載明了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創作的獨創性。
2015年5月10日,青島世園(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世園)出具《專有許可使用授權書》,聲明特許中科水景在我國使用上述設計方案。
然而僅僅幾個月后,“李鬼”就出現了。中科水景的工作人員偶然在互聯網上發現了西湖音樂噴泉相關視頻涉嫌抄襲,西湖音樂噴泉的《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表演視頻與中科水景創作的相關作品表演內容一致。為此,中科水景以中科恒業、西湖管理處涉嫌侵權為由,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一審庭審中,兩個《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音樂噴泉效果經反復播放和比對,對于噴泉水流、水型、水柱跑動方向的編排順序,氣爆、水膜、燈光、節奏的變化編排,音樂韻律變化與噴泉動態造型的具體配合及以上噴射效果、意象的整體效果等方面存在較大相似性。法院遂認定侵權成立,判令兩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停止使用原案涉音樂噴泉作品,賠償損失9萬元,并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向中科水景公開致歉。
相似噴泉是否侵權,引發二審激辯
一審宣判后,兩被告不服,于2017年7月上訴于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中,雙方當事人圍繞案涉作品是否構成侵權展開激辯。
中科恒業、西湖管理處的主要上訴觀點是:法律未有音樂噴泉內涵、外延及保護范圍的規定,案涉音樂噴泉并不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范疇,中科恒業也未有剽竊、抄襲等涉嫌侵權行為;即使案涉音樂噴泉構成作品,其著作權并非歸屬于中科水景,而是歸青島世園所有。
中科恒業在庭審中指出,原告起訴侵權的證據是經過剪輯后配背景音樂而成,視頻亦非中科恒業上傳。并且,西湖音樂噴泉改造后的正式對外開放時間為2016年5月1日,在此之前西湖施工現場處于圍擋封閉狀態,在此后的公開噴放曲目中沒有案涉音樂噴泉曲目。被告方即使試噴也是在有圍擋狀態下進行的內部施工、無聲調試,并未公開使用,不構成侵權。此外,西湖管理處雖然在青島考察時觀看過案涉音樂噴泉的噴放,但并未獲得其相關資料。由于西湖音樂噴泉是免費的,并未向游客收取費用,故也應屬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疇。
浙江衛視公共新聞頻道曾對西湖音樂噴泉事件進行過專題采訪,西湖管理處基建處邵某接受采訪時承認,在對杭州西湖音樂噴泉改造前,曾去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進行過考察,但去看時只是帶著攝像機去拍,回來比對分析。針對記者有關兩地音樂噴泉相似的提問,邵某表示仔細去看會有不同,刻意放大肯定會有相同的地方。邵某在采訪中指出,不少水型國外早就有,只是借鑒,沒有抄襲,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對于中科恒業和西湖管理處的上訴理由,中科水景逐一進行了駁斥。中科水景稱,案涉音樂噴泉將每首歌曲表達的意境與水舞表演裝置進行量身定制,形成了噴泉在特定音樂背景下的獨特噴射效果,整個過程是藝術創作,屬《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
關于作品權屬問題,中科水景認為,《青島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僅約定了“視頻綜合水舞秀”權屬,對“20首樂曲的噴泉編輯”的權屬未做約定,故案涉作品應歸屬實際創作并完成著作權登記的中科水景所有。
中科水景進一步指出,雖然公證的優酷視頻可能經過編輯,但這并不能改變案涉作品曾在西湖噴放過的事實。即使在封閉有圍擋的狀態下,中科恒業噴放案涉作品,并將之拍成視頻上傳其優酷自屬頻道亦屬于公開使用,已經構成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的剽竊行為。西湖管理處從中科水景獲得包含案涉作品在內的視頻、設計圖等大量資料,并交給中科恒業,構成共同侵權。另外,在西湖三公園音樂噴泉提升完善項目中,西湖管理處向相關方支付了工程費用,該費用必然包含了在西湖噴放音樂噴泉的費用。
模仿涉嫌侵權,二審細說原委
2017年9月18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公開開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經歷數月的調查取證和審理后,2018年6月26日,該院做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在對外公開的裁判文書中,該院結合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和本案的具體情況,對糾紛中涉及的備受關注的爭議焦點一一做了闡釋。
首先,本案訟爭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明確案涉噴泉作品請求保護的權利載體,是審理本案的前提。二審法院認為,雖然《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兩首音樂作品是經過授權使用,并不在請求保護的范圍,但是,伴隨音樂的節奏、曲調、力度、速度等要素及其變化而呈現出的與樂曲相呼應的燈光、色彩、氣爆、水膜等多樣動態造型的變換卻在保護的范圍之內,故案涉請求保護的權利載體可以稱之為案涉音樂噴泉噴射效果的呈現。
其次,案涉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疇?二審法院指出,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兜底而為新類型作品預留了空間。但認定“其他作品”須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在因無相關規定致兜底條款適用存在障礙時,判斷“非典型”類型作品是否構成“作品”時,法官應當遵循法律解釋的邏輯進行解釋。
二審法院認為,設計師借助聲光電等科技元素設計的成果,通過噴射效果的呈現展現出一種藝術上的美感,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智力成果”范疇。具體而言,設計師通過對噴泉水型、燈光及色彩的變化,以及與音樂情感結合的獨特取舍選擇、安排,使觀賞者能夠感受到完全不同于簡單的噴泉噴射效果的表達,具有顯著的獨創性。而作品經由設計師在控制系統編程制作,并在相應軟件操控下可實現噴射效果的完全再現,滿足了作品的“可復制性”要求。因此,案涉音樂噴泉噴射效果的呈現符合作品的一般構成要件,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疇。
訟爭的作品究竟是何種類型的作品呢?二審法院進一步指出,《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第(八)項規定:“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按照這一規定,案涉音樂噴泉噴射效果的呈現具有屬于美術作品的解釋余地。故在動靜形態、存續時間長短均不是美術作品構成要件有意排除范圍的情況下,認定案涉音樂噴泉噴射效果的呈現屬于美術作品的保護范疇,并不違反法律解釋的規則。
再次,誰是案涉作品的著作權人?二審法院認為,中科水景所進行的創作行為包括契合主題確定曲目、編排水舞動作、設計師編程、綜合調試等方面。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認定中科水景實際創作了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天水噴泉的《傾國傾城》《風居住的街道》音樂噴泉噴射效果的呈現,即案涉作品,因此,中科水景應為案涉作品的著作權人。
點 評
隨著旅游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通過音樂噴泉等獨特創意吸引游客本無可厚非。然而本案再次提醒有關景區,在學習借鑒同行已有模式時,必須加強自身創作實踐,切忌照搬照抄和拿來主義,否則容易跌進著作權保護的雷區。
從另一個角度看,該案法官關于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論述,則從另外一個層面給立法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審美需求不斷提高,需要對“作品”范圍做出更寬泛的界定,從而在更大范圍內保護著作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