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吳雋童


葉可思高中畢業時到寺廟住了一次,在青燈古佛的環境下頓悟了今后要投身藝術創作。葉可思2003年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后去了很多地方,走了許多路,看了許多風景,接觸許多人,發生了很多事。2006年回到景德鎮,第二年便成立工作室潛心藝術創作。
景德鎮青花瓷從14世紀產生到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青花瓷清麗、雅致、沉靜、含蓄,受到人們喜愛和青睞,是瓷都景德鎮的傳統瑰寶。筆法與工具,溶劑的滲透與把控,不同器具的構圖,青白關系等,這些藝術風格和質變式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沒有對青花瓷藝術的深刻認識,沒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創新精神是做不到的。
葉可思長期跋涉于名山大川寫生,得大自然之神韻,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筆下的青白山水,情真意切,細膩中透露出作者超脫的性靈。在傳承青花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將中國畫山水通過青花表現形式,充分淋漓表現出山水的氣勢磅礴,或云纏霧繞變化萬千;或陡峭的山峰與云霧流水融為一體,呈現陽剛與陰柔完美結合。江南的環境不僅創造了空靈的山水,也孕育了葉可思那細膩的性情。他筆下的青白山水,情真意切。
葉可思的青花瓷器作品題材多以山水為主。江南的靈山秀水一直是創作的主題,崇尚自然又非簡單模仿自然,常以淡雅之色,清逸之筆,呈露江南山水煙雨朦朧、雅秀潤澤的詩性之美。文人畫是文人雅士們的心靈事業,借繪畫以抒發文人們胸中之逸氣,并不求工整與形似,也不講目的與價值;只是隨興所至,表之筆情墨趣,寫寫文人墨客心府靈境。也就因為具有文心、詩情、畫意,才得命名為文人畫。葉可思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文人眼中的自然”。作品《小橋古木溪灣》依據以小觀大的東方繪畫原理,用山景步步移的方式,取景構圖,經營位置。面對自然,注重取舍,當在一取一舍之間做文章。山間泉飛溪涌,竹亭居于山石與流泉一旁,清風徐徐,一路幽靜。亭中一人倚欄聽泉。這正是葉可思追求林泉志趣心境的寫照。
面臨西方文化和審美的大量沖擊視線,一直主動或被動接受傳統的人如何思考和面對?葉可思反思當代的審美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一直堅持在傳統里尋找營養,做了一系列的《云山》作品,作品對云霧潑墨處理、虛化,讓觀賞者去分辨,評說。將云霧進行了人物化的理解,以擬人的手法去表現山水云霧的動感。藝術的語言體現出作者對藝術的理解,心有多遠,境有多深,品位就有多高。
葉可思青花的工藝掌握的非常好,并對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研究很深。從作品中看到了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的理解,對傳統的筆墨在青花瓷的運用上也表現的淋漓盡致。作品有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覺,仿佛隔世的寧靜、肅穆,往往會使你的思緒進入一種夢游般的佳境,縹緲的白云、清澈的泉水、莊嚴的殿宇,仿佛在向你敘述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作品《山水間》把自我的情感融于山水之中,用發現的眼光去讀懂自然山水中的一草一木,瞬間的情感留在那妙手巧得的永恒。青花釉料也是葉可思親自調試的,加上去一層又一層的薄薄的不同色料,營造出青白山水中霧蒙蒙的感覺。畫中書卷氣,在畫外也有文人那股耐人尋味的氣息。唯美意境,虛實有度,構圖留白得心應手。
葉可思的工作室名叫“樗櫟屋”,樗櫟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游》和《內篇·人間世》。樗和櫟為兩種樹名,古人認為這兩種樹的質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以“樗櫟”喻才能低下,亦用為自謙之辭。葉可思取此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