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玉
【摘要】2013年,黨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緊接著又提出黨和“精準扶貧”的戰略導向。就是因為這種戰略性的脫貧,使我國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提出到2016年底,這四年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就下降了5.7%,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質量不斷改善。但是我國的金融扶貧到現在僅僅處于開始階段,它對于我們就像摸著石頭過河,處處都會有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所以它需要我們實踐與真理相結合,探索出適合我們國情、我們現實的一條真正的扶貧之路。而臨夏州是全國貧困面較廣、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所以,本文就臨夏州為例,來研究其地區的金融扶貧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提出一系列可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扶貧 貧困 戰略性脫貧
一、研究背景
臨夏州在黨的幫助下,尤其是金融扶貧政策的實施,使臨夏州的貧困人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2011年開始,到2016年末,6年時間貧困人口下降了60.08萬人,貧困面下降了34.69%;2016年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0.4元,同比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0.8元,比上年增長8.5%;分地區生產總值臨夏州為230.11億元,比上年增長8.85%;臨夏州總資產貢獻率為4.02%;就產業而言,2016年共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9億元,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很大,居然占到50%以上;而牧業收入比不上勞務收入的比重,但是也不少,它占了11.7%。但在這些看著顯著性改變的數據之下,深入調查,你會發現臨夏州貧困情況還很嚴重,到2016年底貧困人口還有29.94萬人,它還是屬于深度貧困地區。所有要想完完全全的解決這個問題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但由于臨夏州的地理位置,人文習俗,區域發展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約著它的發展,它不僅落后于全國的總發展,更是落后于本省的很多地區,它的經濟指標不管和誰相比,都處于末位。此外,這種差距沒有縮小,反而在拉大,這種情況不容樂觀。如,2016年,臨夏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每年才0.95次,在本省14個州市中除了甘南就是臨夏州。臨夏州所屬7縣1市都被列為深度貧困地區,尤其是在2017年,臨夏州里面的3個縣,7個縣中的412個村,一并歸為貧困中的貧困,深度中的深度。而在2016年,國家核定了臨夏州的貧困人口,貧困檔案等措施,把甘肅省全省的扶貧重心都放到臨夏州這塊最難解決的“硬骨頭”。
二、臨夏州金融扶貧現狀
臨夏州的金融扶貧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牡丹節,特色種植業,特色旅游業等的發展,使它慢慢開啟脫貧之路。2018 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臨夏州占了0.27%,。但同時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資金大量流失 經濟陷入瓶頸
我國特有的財政政策,集中力量來集資使臨夏州這個本來就不發達的地區陷入困境,大批資金外流,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個人獲得的投資的資金大量減少,這就制約了他們創業的積極性。此外,當地的政府和金融機構,還有中央的一系列政策,使臨夏州的金融資源配置特別少,使當地經濟陷入瓶頸。
(二)缺乏適合貧困農民的金融信貸制度
目前銀行在信貸扶貧資金制度方面,規定有資產抵押或者資金擔保。但對于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來說,就是因為他們貧困,他們沒有資產或值錢的東西,更沒有人愿意問他們擔保,所以才來尋求幫助,其次,就因為她們是貧困農民,沒有條件或其他原因來接受教育,所以他們本身條件很差,他們缺乏相應的經濟能力、組織能力、知識能力等,這些都足夠制約他們脫貧。再次,金融扶貧是一個長期的浩瀚的工程,需要耐心,需要堅持。最后,在這脫貧之路上需要有關部門的監打造一個適合貧困農民信貸扶貧資金的制度。
(三)人們的行為心理問題
臨夏州屬于少數民族自治州,其中回族占了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這種特有的文化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民一味的享受政府扶貧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不愿意真正的脫貧。此外,他們都有資金的心理賬戶,他們會優先選擇他們自己覺得效用最大的有效賬戶,這也就導致扶貧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此外,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可從金融機構網點不多,金融理財產品數量和品種有限,防風險機制不夠完善,等等,再加上貧困農民的儲蓄率低,金融參與意識差,這些原因都在心理上制約他們走上脫貧之路。
(四)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
截至2016年底,臨夏州籌措社會各界的資金,不管是幫扶、捐助還是支援,都在幾千萬元左右,它的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累計發放借款16.4億元,村級產業互助社的扶貧發展,使臨夏州收益農民11萬多人,戶數2.3萬。這些數字都可以告訴我們它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是村級產業互助社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所以它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1.資金來源渠道有限。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雖是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但又不同于銀行業,它不像銀行有外部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它的資金不管是來源還是用途都是狹窄。此外,扶貧貸款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他的不良比重持久不下。
2.監管缺失存在隱患。由于沒有專門的部門對其進行監管,所以它沒有一個標準。恰好也正是缺乏標準,它既有優勢,即可以靈活的針對不同貧困戶實行幫助,也有劣勢,即沒有統一的標準呢,大家也就比較隨意,繼而容易產生各種風險。
3.存在金融風險。因村級發展互助社成立的成員狀況在一些方面阻礙當地經濟發展。因為它的成立成員絕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民,而這些農民相關的金融知識和意識相對落后。就如貸款給貧困戶,互助社極有可能先貸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不是真正的貧困戶,還有貸款之前不對貸款人信息核實,增加壞賬的風險等。此外,對扶貧貸款的金融機構在貸款數量上的攀比使扶貧的實質慢慢遠離它的本意。加上種植業因為自然災害遭受產量不確定的風險,養殖業因為市場價格下降,使農民的負債增加,銀行機構和相關部門無法對這些風險進行及時、準確的解決。
4.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我國的征信體系尚在建設階段,貧困地區的更是如此,再加上有些貧困農民的誠信意識不強,這使銀行與貧困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從而減緩扶貧腳步。此外,因為金融扶貧僅僅實行了4年,臨夏州又屬于深度貧困地區,所以沒有一個完善的風險補償機制,現有的只是借鑒于其他金融扶貧比較成功的地區,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慢慢探索出屬于自己的扶貧及風險補償機制。這在一定程度減弱了它的扶貧效果。
三、臨夏州金融扶貧的建議
(一)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我們可把財政性存款與商業銀行存貸比指標二者結合分析,科學合理地在銀行間調配、規范和優化政府性資金。當地政府發揮引導作用,使當地商業銀行對當地的實體經濟增加授信,盡可能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放貸數量。此外,針對扶貧貸款主要來源的金融機構,他們不良貸款的處置可通過債轉股、壞賬核銷等方式來降低;最后,從環保的角度來看,臨夏州內為保持良好環境,拒絕大型污染環境的企業進駐當地,所以國家可以針對這一點,給予補償。
(二)建立適于貧困戶的信貸機制
首先,建立“專屬式”服務體制,這個體制只針對臨夏州核定檔案中的深度貧困戶,對他們無息貸款,解決他們貸不到款的憂慮;其次,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力量,全力以赴的讓脫貧的步伐前進起來,持續起來;最后,繼續應用小額信貸模式。
(三)重新定位,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首先,大力幫扶特困人群,這就需要精準識別。所以要先對這些人進行深度調查,歸類,分配等,對于他們的特質要有專屬式服務,做到每村每戶每人精準脫貧。在這過程中要特別關注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讓他們真正的脫貧,不是暫時的、表面的。之后,幫扶完之后要讓他們自我發展來真正的脫帽。讓他們再也沒有依賴意識。
其次,金融機構要勇于創新,不要偏離金融扶貧剛開始的初心,擔起重任;政府和相關的金融機構不要一味的對貧困戶進行優惠;最后,強化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增加網點,推銷多種理財產品,比如銀行可實行默認設置讓他們來進行儲蓄,活獎勵性的儲蓄等,讓他們的金融行為真正的發生改變。
(四)對于臨夏州的村級互助社現狀,給予以下建議。
1.確保資金鏈的不間斷和加大融資通道。針對互助社資金來源和用途的現狀,可促進它與各種相關機構進行大力合作來拓寬它的融資渠道,還可以讓互助資金和他們脫貧過程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鏈條,從而產生積聚效應;此外,在貧困農民應有資金的時候,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實行循環利用,確保資金鏈的不間斷。
2.完善規章制度。臨夏州政府應對互助社建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并且完善與互助社有聯系的各種規章制度,讓它既能靈活也能嚴謹。使互助社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而在建立監管部門的時候應結合每個貧困地區深度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監督的重心放在調查上。
3.防范風險。應利用一些便利條件培訓互助社成員,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豐富他們金融意識,利用所有能用的資源讓貧困農民真正脫貧。此外,可積極利用衍生產品來規避一些風險。比如針對產量風險,可實行“天氣期權+保險+信貸”,來鎖定收益;針對市場風險,可用期貨市場,提前鎖定價格,來規避風險。
4.建立健全的風險擔保機制。當地政府可借鑒宜信與投米網的風險準備金,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來建立專項用于金融扶貧,尤其是深度扶貧過程中發生的風險損失。此外,發揮應該借我國征信體系發展趨勢,當地政府也應該積極建立、完善、推廣和利用征信體系,積極推廣“征信+信貸”聯動模式,獎勵和懲戒相結合,營造誠信金融的氛圍,來防范一些可避免的風險。
四、小結
臨夏州的農村貧困戶不集中,并且數量龐大,造成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結構復雜再加上臨夏州自身發展問題,脫貧之路進行的很緩慢,并且成效不顯著,成本很高,最后導致脫貧陷入重復重復再重復,半年做到精準扶貧,更不能做到一次性讓貧困農民真正脫貧。所以,不管是臨夏州政府,還是貧困農民本人,還是林小州其他人都需要你們的力量,一塊集中、精確、有效的奉獻。
金融扶貧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多方的貢獻與支持,雖然現在困難重重,但是我堅信經過臨夏州自己的努力和多方的幫助,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慢慢摸索,慢慢借鑒,慢慢嘗試,會走出屬于自己獨特的金融扶貧路,擺脫深度貧困區的困境。
參考文獻
[1]薛書明,陳江,馬繼洲.契約精神、道德考量與違約成本——金融倫理視角下對臨夏州金融精準扶貧的理性思考[J].甘肅金融,2017(07):12-15.
[2]王有美,馬繼洲.工匠精神視角下的金融精準扶貧探討——以臨夏州為例[J].甘肅金融,2016(12):51-54.
[3]付李濤.我國連片貧困地區金融扶貧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4]薛書明,王有美,馬繼洲.新時期臨夏州金融扶貧開發路徑探索[J].甘肅金融,2014(08):44-46.
[5]劉靜.河北省農村金融扶貧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