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耙粠б宦贰焙暧^戰略下的合作重點提到了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文章分析了湖南內河水運航道的基本情況,提出了高職教育水上專業開設的必要性及人才培養目標設想。
【關鍵詞】水運專業 高職
一、湖南開設內河水上專業的必要性及意義
(一)未來20年湖南內河水運事業進入飛速發展期
“十二五”至今后20年,湖南內河水運將迎來飛速發展,2011年12月頒布的《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提到要用20年時間,建成以長江為依托,以洞庭湖為中心,以“一縱五橫”航道為骨干,以長株潭港口群、岳陽港和其它地區重要港口為樞紐,以標準化、專業化、大型化運輸船舶為載體,以先進完備的支持系統為保障,實現全省水上運輸智能化、辦公電子化和管理現代化,與其它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這樣一個飛速的內河水運事業發展,將需要大量的港口航道、水運監控設施建設與管理、船舶制造、船舶維護與檢驗、監控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
(二)水運行業人才隊伍素質和管理水平急需提升
一是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基礎和條件較好,發展潛力大,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水運技能人才支撐。二是湖南內河運輸雖然企業量多、但規模小且分散,個體運輸企業占90%,且大多數是小噸位船舶,沒有形成規模,水上運輸優勢和效益不能充分發揮。三是湖南內河船員數量少,人員專業素質和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很多來自家庭世代相傳的個體船員,高等級內河船員非常缺乏,根本無法滿足和適應大型船舶運輸發展。未來五年,湖南省內河船員需求將新增1.5至2萬人。近20年來,省海事部門沒有新進專業技術員工,新進員工主要是頂職,通過短期技術培訓后上崗,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出現斷層,結構不合理、數量不足。很大部分從事航道維護和管理、海事安全監督、運輸等水運管理的專業技術隊伍面臨數量不足、年齡老化,水運監控指揮系統才剛剛起步等問題。四是湖南造船行業規模迅速擴大,造船從業人員素質偏差。另外,船舶檢驗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嚴重不足。五是內河水運人才培養的院校極少。到2012年6月,除長沙理工大學開設港口航道專業和一所民辦小規模的船員培訓學校外,湖南省目前還沒有一所培養內河水上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
改變這一現狀,迫切需要提高行業專業人才的素質和水平,發展內河水上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湖南內河水運事業提供高技能人才。
(三)研究水上專業高職人才培養,開發一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勢在必行
目前湖南省只有長沙理工大學開設有《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主要培養的是高級技術人才。湖南至今還沒有一所培養內河水上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可以借鑒或直接采用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都沒有,因此,研究開發一套深度融入產業鏈,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適合水上專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勢在必行。
二、高職開設內河水上專業的可行性
(一)政府高度重視
2011年國務院兩度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工作。2011年12月2日,湖南召開了建國后第一次全省水運工作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和湖南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回顧總結全省水運工作,深入分析水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全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水運工作。會上頒布了《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2011~2030)。
(二)良好的建設環境
湖南的多所高職院校,有能力依托行業、職教集團,廣泛開展市場調研,分析研究內河水上專業開設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有責任和義務開辦內河水上專業,培養我省內河水運技能型人才。同時,具有先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教理念和深刻的內含基礎,完全有能力開發和建設好內河水運專業。
另外,高職院??梢砸劳行纫延械膶I基礎,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并且很多現有專業與水運專業有一定關聯度,可以實現共享部分課程、師資、實訓條件。
二是依托全國交通教指委,實現行業內的教學資源共享。與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的高職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共享教學資源,實現水上專業的跨越發展。
三、水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一)培養目標
對接湖南水運行業企業,工學結合,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共同建設,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高起點、分階段開發和建設相關內河水上運輸類專業。開發港口與航道工程技術專業,培養內河港口、航道建設及航道維護的專業技能型人才;開發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培養內河船員、輪機員和船舶檢驗等專業技能型人才;拓展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方向,增設水上運輸監控專業方向,實現全省水運智能化、辦公電子化和管理現代化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工程造價專業方向,增設水運工程造價方向培養目標。初步形成內河水上專業體系,建設水運行業培訓基地,為湖南省培養內河水運行業和船舶制造業高技能人才。
(二)培養方案研究
總的技術路線為:深入湖南水運行業企業,認真開展專業人才需求和崗位調研,進行崗位人才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能力素質要求等,與行業專家共同開發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制定專業核心課程標準。開展專業學生就業質量研究,建立了多方評價體系。
(三)培養過程
1.市場調研。進行社會需求測算。面向本省水運企業或相鄰省份內河水運或沿海地區海運企業,分析新設水上專業的目標就業市場,全面了解目標就業市場的需求現狀。
在行業背景分析的基礎上,走訪水運企業用人單位,對課程設置和教學的要求進行分析,針對職業崗位的任職資格、主要任務、基本能力、核心知識等要求進行分析,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
2.制定水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方案論證。由職業教育專家,水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論證,以保證水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四)基本培養模式研究
1.“專業+公司+師生員工”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依托現有院辦公司和校外合作單位,讓學生加入到具體項目中去,由工程師或雙師型教師帶領完成生產任務,感受企業文化,通過真實的項目任務,學會投標報價、預算編制、工程審計和文件編制等,完成由學生向員工的轉變;讓教師進入公司進行實踐教學、技術服務、專業研究和生產實踐,達到提高“雙師”素質的目的。以專業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專業建設,深化“院企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構建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開發與“專業+公司+師生員工”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和課程評價體系初步方案。
2.“生產+教學+專業建設+社會服務”的模式。以“雙師”素質建設為主線,通過聘用生產一線技術能手參加實踐教學和組織教師參加生產實踐、教學實踐、專業建設和社會服務活動,打造一支與水運工程造價行業發展、適應教學改革的專業技能強、教學水平高、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專業師資團隊。
3.專業課程“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內容能力為依據。進行專業課程“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改革,通過理實一體教學條件建設,相應的教學方法與考試改革和“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營建“教學做合一”的專業課程教學環境,實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達到強化學生技能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
四、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當前國際航運以及內河水運發展很快,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結合深度還不夠,校企合作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教師隊伍的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從調研的情況看,水上專業教師改行、流失比較厲害?,F在還留在學校的這類專業教師年齡偏大、知識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應用型科研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現有實訓資源還比較薄弱;國際交流合作有待加強,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學習國外優秀職業教育的辦學經驗和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接軌,更加有效地參與競爭,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瞄準國際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渠道有待拓展,為發展中國家更多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能力有待加強,接收境外學生、跨國公司員工到高等職業學校留學、訪學和培訓的工作尚未開展,積極與國外教育機構、企業等建立聯系,加強對外合作,提高競爭實力等諸多問題。
然而,伴隨著未來20年湖南內河水運行業的發展,湖南的高職院校培養水運事業人才的重擔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行業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試行)》(交通運輸部,2013年).
[2]《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國家發改委,2002年).
[3]《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
[4]《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國務院 2011.1.21).
[5]《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水運發展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1】35號).
[6]徐國慶.高職教育高等性的內涵及其文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10).
[7]葉小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定位與實現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11(3).
[8]徐國慶.高職課程的職業性與高等性[J].職教論壇,2007(11).
[9]葉小明.高等性也是高職教育的根本屬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0]何飛躍,魏旻,施茂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淺說[J].職業教育研究,2009(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科技項目《基于“十二五”期間湖南水運產業群發展背景下的水上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廣知(1977-),女,湖南長沙人,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