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玉
【摘要】現金流量管理是企業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金作為支撐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血液,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開始關注企業中的現金流向問題。本文將就現金流量原理就公司的經營籌資和投資來現金流量在這些企業的基本活動中的應用。
【關鍵詞】現金流量管理 籌資 融資 經營
一、現金流量管理概念
現金流量管理指將現金流量作為管理的重心,圍繞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構筑的管理體系,對當前或未來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動在數量和時間安排方面所作的全面的預測與計劃、執行與控制、信息傳遞與報告以及分析與評價。企業現金流量的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現金流量的管理目標反映了財務管理的目標。關于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人們普遍接受的是使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財務報表的重視程度也在增加,公司中的財務人員不再僅僅關注資產負債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第一次在1987年被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批準生效后,這張反映一定時期內(如月度、季度或年度)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對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所產生影響的財務報表也逐漸走入了各個企業公司的視線。本文將就現金流量原理就公司的經營籌資和投資來分析步驟風險和規避這些風險的方法。
二、經營期現金流量管理
在財務會計中,經營性現金流指的是企業從經營活動中獲取的利潤除去與長期投資有關的成本以及對證券的投資后剩余的現金流量。這些現金流必須要能保證企業的正常經營和日常活動。例如對于工業制造業來說,原材料的購買可以采用賒購的方式,而銷售產品可以采用賒銷的方式,而從支付原材料貨款到收回應收賬款的這段時間(財務管理中成為現金周期),企業就需要有充足的現金流來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行。
其實企業持有現金的動機可以大致上分為三種: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及預防動機。投機動機指的是,持有現金從而可以利用一些機會獲益,比如低價購入可能升值的商品,有吸引力的債券股票等。因此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保留一定的償債能力及可交易的市場債券可以滿足投機動機,滿足這種動機的最佳辦法及時持有現金本身。交易動機,指的是持有現金這些現金流可以支付工資薪酬,支付交易負債,稅收及還款利息等。由于上文中提到的現金的支出(支付原材料貨款)和先進的回收(應收賬款的收回)存在時間上的差異,所以企業持有一定水平的現金量即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又可以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而持有現金的第三種動機—預防動機,指的是企業為了應付意外情況而留存的安全現金持有量,這些現金流表現為財務儲備。
分析完企業持有現金的動機后,既可以運用現有模型對企業的最佳現金持有量來進行預測。現在市場上運用較廣的最佳現金持有模型有兩種,一是現金持有量的存貨模式又稱鮑曼模型,這個模型受三個因素影響,即現金的交易成本與現金轉換次數、每次的轉換量這。這個模型中的現金交易成本包括機會成本(持有現金即失去其他更好的用途帶來的利息收益)及轉換成本(現金在轉換為市場化證券是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再根據其他兩個因素便可計算出最佳現金持有量。第二種模型是隨機模型。在這種模型下,企業根據每次現金轉換為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有價證券的利息率和每天現金余額的標準差來確定企業的最佳現金持有量。
三、投資活動中現金流量管理的應用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而對于企業來說,一個公司財務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公司股票的價值,也就是使股東利益最大化。因此如何判斷一個具體的投資是否會達到這種目標,就成了公司管理層及董事層最為關心的問題了。
對于現代市場經濟中,大多數公司運用最為廣泛的一個方法就是凈現值法。這種方法通過估算一個投資項目的凈現值來判斷是否進行這項投資。該種方法的基本法則是:接受凈現值大于零的項目,拒絕凈現值為負的項目。這里的凈現值即為該投資項目的現金流入量與現金流出量之差。這里筆者想強調一下為何使用現金流量而非會計利潤。我們在做投資預算的時候,只能用現金流而不是利潤來進行折現,因為利潤并不必然代表投資者收到的現金流,我們不能用沒有現金流支撐的利潤來購買原材料,也不可能支付職工薪酬,更不可能分發股利。這些公司日常經營所消耗的都是現金流,而非會計利潤。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兩種會計中很常用的概念。一是沉沒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對于沉沒成本,即為已經發生的成本。由于沉沒成本是在過去發生的,它不因接受或摒棄某個項目的決策而改變,所以通常在計算某個具體投資項目時,我們并會不把沉沒成本考慮進去。而對于機會成本則不相同。機會成本是指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公司擁有某一資產,它可能處在將被出售,租賃等某些使用方式之中,一旦這項資產被用于某個新項目,則喪失了其他使用方式所能帶來的潛在收入,這些喪失的潛在收入有理由被看作是一項成本,若該公司接受了這個新項目,則這項成本被稱為機會成本。因此在計算凈現值時,機會成本應當作為一項考慮因素。
四、籌融資活動中現金流量管理的應用
融資(financing)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1]也就是說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采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
現代企業的籌融資方式大概分為兩種:股權籌資以及債務籌資。其中股權籌資就是發行公眾股,而債券籌資就是發行債券。把兩種籌資方式進行對比,前者從根本上說是使企業的所有者增多,而后者是是企業的債權人增多。當然這兩種融資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對于股權籌資來說,一是不需要在企業的運營期間內進行償還,不用還本付息對于企業來說,減少了其財務風險;二是發展前景良好的公司股票會向投資者傳達較為樂觀的信息,無形之中提升了該企業的公眾信譽;三是股權籌資屬于企業的永久性資產,無需償還的特點可以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但是股權籌資卻也有缺點,例如分散了公司的控制權,資本成本相對于債務籌資來說較為高昂的資本成本等。對于債務融資來說,其融資速度快,不會經過諸多的條件限制,且其融資的資本成本小,不會給企業造成過多的負擔,最為重要的一點,債務融資不會改變企業的控制權,因為它增加的是企業的債務而非所有權。但是相對于股權融資來說,一是由于企業要還本付息,所以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二是籌措的資金不如發行股票籌資的數額大,因此作為小型融資計劃還是十分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