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晟廷
【摘要】德國職業教育開展與十八世紀,得益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職業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教學模式是其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其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平衡發展的教育模式與我國注重理論教育的職業教育模式相比有較大的優勢,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啟示,也對我多職業教育中經濟法教學模式有較大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與中國職業教育 經濟法教學模式 對比及借鑒
德國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在18世紀中期便開展職業教育,借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蓬勃向上,從最初的滿足工廠的需求發展至今的技術型人才,德國職業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及其經濟法教學
德國職業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雙元制”模式,其基本教育模式是雙重的職業培訓。“雙元制”教育模式,實際上指的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學生的理論學學習與實踐學習是相平行的,是一種校企緊密合作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德國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僅具有學生的身份,于此同時還具有企業工人學徒的身份,同時在學校和企業接受教育。
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模式具有鮮明的特色,這種具有很大特點的教育模式符合了當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發展要求,既滿足社會會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實際上這種教育模式的特色是很好的將事業教育與實際的社會生產相融合,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的同步提升,不僅僅為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提供支持,促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的需求,不斷實現職業教育的價值。
在德國職業教育當中,經濟法的教學模式也啟用了“雙元制”的形式。從課程設置來看,德國職業教育中經濟法的課時較長,這是基于對法律基本知識的要求。在經濟法的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課程設置幾乎相一致,即在一定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加入相應的實踐學習,及時的反饋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在教學方式來看,德國職業教育在經濟法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案例教學,即每一個理論知識都配備一個或者多個案列供學生討論和實踐。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得學生能夠生切體會專業知識并有利于實踐的操作。
二、中德職業教育中經濟法教學模式對比
在職業教育中,不論是中國還是德國,經濟法的教學與其他的課程或者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差距。經濟法作為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與實際操作性課程不同,在偏重理論教學的基礎上也需要加強其實踐教學,特別是案例教學。中德職業教育中經濟法教學模式的差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課程內容不同。我國經濟法課程內容超過70%為理論基礎,其余為案列分析,注重課堂講授和課本學習。要求學生熟記具體的法律條文,并根據課本所寫出的案例進行分析。而在德國則不同,除了具體法律條文的熟記之外,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還會到社會與企業進行實際的操作,他們所經歷的案例是正在發生的,而且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案例。這種身臨其境的實際操作能夠高效的提升學生的業務能力和動手能力。
然后,課程的實踐方法不同。我國的實踐以及實訓,大部分都是完成。現階段,我國各高職院校都要自己的實訓基地,為保證學生的安全,大部分實習實踐和實訓都在學校完成。即使的經濟法的實踐操作,也在學校開展相應的案例分析大賽等等。于此不同的是,德國的實踐方式是一種類似學徒制的方式,例如經濟法的課程,學生會到企業大法務部門或者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會有專門的在職工人人員教授。
最后,考核制度不同,我國職業教育的考核還是注重于理論文化課程的考核,對于實際操作的考核重視程度不高。以經濟法為例,該課程的考核為考試考核,不需要對實際操作進行考核,唯一的實際操作考核這位對某一案例進行分析。而德國則不同,更加注重對實際操作的考核,同樣以經濟法為例,德國職業學校的考核除了基本的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學生自己處理一個案例,并做相應的報告。
三、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模式與其“雙元制”教育模式,其注重理論教育與時間操作相平衡的模式,對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經濟法課程教學有較大的借鑒作用。
首先,要制定相應的職業教育標準。當前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的書俺也標準存在較大的漏洞,而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效果不佳,也使得職業教育面臨較大的困境。因此,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對于職業教育的培養制定統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運行機制,使得職業教育能夠與市場相結合,建立職業學校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樞紐。對于經濟法教學來說,政府制定統一的教學模式和培養方式,使得職業教育中經濟法的教學增加符合市場的需求,對于常見的經濟法案例需要進行重點的訓練和學習。
其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德國職業教育模式最為成功的是很好的開展了校企合作,將學校和企業融為一體,學生具備雙重身份。因此,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加大對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人才,而企業也解決了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的困難。在經濟法教學中,學校應該盡量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的法務部分或者律師事務所進行實習和實踐,增加學校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從實際操作中提升學生在經濟法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技能。
最后,要嚴格職業教育的考核。德國職業教育的考核不僅僅對理論基礎有嚴格的要求,也對實際操作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考核,不僅僅要注重課程的考試,也要注重實際操作的考核。并且需要對實際操作的考核制定嚴格、規范的運行機制,以保證職業院校學生的考核能夠規范化和標準化。對于經濟法的考核,要以理論記憶為基礎,增加案例分析的考核,并參考學生在實習和實踐中的操作狀況,綜合對該課程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鄭建萍.德國職前職業教育中的分化與融合[J].外國教育研究,2018(03):49-62.
[2]祁占勇,王佳昕,安瑩瑩.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邏輯與未來走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1):104-111+164.
[3]樓飛燕,王曼,杜學文.德國職業教育核心素養的探究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1):55-58.
[4]劉暢.中德比較視野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110-115.
[5]肖鳳翔,張榮.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動因、改革與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4):9-15.
[6]楊道濤.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之于我國未來職業教育改革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7(02):114-116.
[7]陳德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重新審視[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