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忠
(江蘇省淮安市車橋中學,江蘇淮安 223221)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是新課改中的一個熱點和焦點問題,其堅持以實現國家課程的教育目的為前提,依托校情和學生發展的個性要求,著眼本校教師群體對國家課程的修正與整合,實現校本課程的特色化。
淮安市車橋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在課程立體開發與管理上,本著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順應教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原則,以“規范、質量、特色”為主題,以“做幸福的車中人”為追求,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1]。
近年來,我校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實施與探索核心素養培育,嘗試開發校本課程,滿足個性化選課需求;注重提升素質教育層次,努力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創造個性辦學特色。我校實施“一門進,多門出”,努力尋找一條切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學校開辟了文化類、藝體類興趣培養及高考訓練之路,滿足了家長的愿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樹立了學生的信心,找回了教師的成就感,帶濃了學風,帶好了教風,帶正了校風。通過努力,學校在市同類學校中獨占鰲頭,受到了領導肯定、同行稱贊和社會好評。
自高中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校一直把課程建設放在首位。一方面,優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策略;另一方面,積極挖掘地方資源,做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二次開發,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同時,我校還努力創新課程實施,探索多種教學模式。教師按照新課程實施方案,將課程開發實施與學?!扒谖幕鞭k學理念和辦學目標有機融合,文化課程的“分層教學模式”、藝術課程的“目標編組,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挖鄉土揚德育,以紅色傳承革命”的德育情境教學模式等正日趨成熟,為新課改的深度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立足實際,弘揚“勤進”的車中精神,樹立“以勤樹人”的教育理念,倡導勤奮刻苦、腳踏實地,努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校園。通過環境布置、氛圍營造,專題活動、主題宣講、目標引領、杰出校友等形式,“勤進”的車中精神深入人心,并已逐步內化成為車中人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支柱。廣大教職員工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意志和“領異標新二月花”的創造精神,為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為學校發展邁上新的臺階負重拼搏,奮發進取。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我校集眾人智慧,在教學上求突破、在研討中求發展,逐步形成了文化課程的“分層教學模式”。
針對基礎年級學生學力不齊的現狀,實施“學科單元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學校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開發不同層次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對學科的能力和興趣,結合老師的意見,自主選擇課程學習。同一年級、同一科類同時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去相應層次教學班上課,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變。這種教學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提供給學生適切的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通過走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各層次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各自“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確保了教學質量。
我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設有藝體班、影視藝術班,形式多樣,成果突出,既體現個性辦學特色,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多種升學出路。
在開展藝術類專業教學中,摸索出“目標編組、主體發展”的藝術教學模式?!澳繕司幗M”即根據學生對階段教學目標掌握程度分為優、中、一般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優生”為龍頭,在組內開展“兵教兵”活動?!爸黧w發展”體現在學生互教、互評、互補及學生自練、自悟、自賞等環節。關注學生不同水平和個性差異,做到評價以過程性、激勵性為主,實施適合的學習評價策略。
教育管理是學校發展的保障。如何將常規管理常態化、如何將德育工作系列化、如何利用紅色鄉土資源縱深化開展德育工作、如何推進精華細化管理等是我校一直思考的內容[2]。
(1)以評比促常規,以活動拓深德育。開展“文明宿舍”和“文明班級”活動評比,培養學生良好文明習慣、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開展“感恩于心,回報于行”等主題班會,讓學生學會感恩。
(2)以勵志鼓士氣,以前景引領憧憬。“感恩”“目標”和“堅持”等系列勵志教育活動,給迷茫的學生以奮斗的方向、給松懈的學生以精神的支持、給迷茫的學生以人文的醍醐,讓學生產生對高考的自信與對大學的憧憬。
(3)挖鄉土揚德育,以紅色傳承革命。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車橋戰役紀念館、聽取專題報告等,進一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借校運動會與淮安陽光藝術團聯合頌唱紅色經典,傳播紅色文化,讓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受到洗禮和熏陶,提高修養和人生境界。通過活動開展,榜樣引領,紅色文化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校本課程能否做到科學、完整、成熟和高效,直接決定著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教師素質有效提升和學校特色積淀形成的成敗。
我校在課程開發上做了很多嘗試與努力,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課程建設思路和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在體系規劃上還需完善;二是教師的課程觀念亟須更新,課程開發的氛圍營造得不到位,教師參與度不高,持觀望態度;三是課程開發的方法指導做得不夠好,忽視學生需求,盲目進行開發;四是缺乏強有力的校內、外支持,容易出現升學壓力引發的異化。
課程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要想打造自己的辦學特色,實現自己的培養目標,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課程做支撐。需要集中全體老師的智慧,從課程的規劃、建設、評價等各個方面去做細致入微的工作,力爭實現課程建設的新突破:一是在開齊開全課程、落實好國家課程方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的基礎上,加強學科整合研究,逐步探討國家課程校本化;二是合理規劃不同年級校本課程設置,積極推進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不斷豐富完善具有車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三是完善選修課體系和管理評價制度,確保選修課效果;四是探索建立校本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五是積極探索利用家長以及社會資源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總之,我校校本課程特色化的開發與研究雖然運行了一段的時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目前的做法和認識還有些粗淺,還存在一些不足。我校將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構建具有“極具有成長性的現代農村高中”——農村車橋中學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