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湖學校 曹建崗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也需要靜下心來,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與課外作業布置所能達到的效果,然后采取恰當的方式加以改進,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率。
現代家庭眾星捧月式的嬌慣及對子女有求必應的“教育模式”,使部分學生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意志薄弱。數學難學,是客觀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有很強的連續性,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意志及堅韌不拔的精神。學生“厭學”,缺少的正是這些精神品質。要想改變現狀,我們認為首先要堅持新課程理念,體現人文教學精神,突出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學生對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入手。因為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否想學習,首先看他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濃厚的興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這正是我們在學習新課程標準后首先感悟到的,也是我們研究非智力因素對數學學習作用的理論來源。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皡拰W”急待醫治,醫治需對“癥”下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斷實踐新課程標準,充分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努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追求數學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要盡可能營造一種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們鍛煉的機會。教師應有意義地學會等待,當所列的問題有多種方法可選的時候、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同學們一起思考,共同討論,給大家一個自由的空間去思考、去創新,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教育教學的過程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雖然需要長途跋涉,雖然會傷痕累累,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成長,它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教學,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如何更好地教育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所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這個過程中也總會留有遺憾,因為教育這種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以“等式的性質”為例,師生的共同目標是:在學習中理解等式的性質,并能熟悉運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而其技能目標包括:在預習和練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觀察、概括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則需要組織學生互動交流,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這樣的教學目標,是新課程標準教學的優勢之處。
如在講完三角形、四邊形的中位線后,學生進一步可以得出:(1)連接等腰(或等邊)三角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三角形仍然是等腰(或等邊)三角形。(2)連接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若原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則得出菱形;若原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則得到矩形;若原四邊形對角線垂直且相等,則得到正方形。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師要重新審視課堂設問的功能、原則和方法,以問題為線索布置和調整課堂教學,有效利用課堂提問這個武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在課本上給出來的就是定理,在解決問題中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在教學中,我們還是有必要對這個定理再證明一次。以180°為突破口,聯系所學的與180°有關的知識,而學習過的平角,平角為180°,當兩直線平行時,同旁內角的和也為180°,通過這樣的聯想,就可以把所要證明的問題轉化為與所學相聯系的問題,如可以嘗試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到一起,看是否構成一個平角,也可以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作一條與底邊平行的直線,構成兩直線平行。學生們通過動手和實踐,得到了三角形內角和的證明過程。不僅啟發了學生們靈活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還可以在今后的一些類似問題中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解決。
對證明兩線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可以做如下總結:(1)利用線段中點的定義;(2)利用兩個三角形全等;(3)利用等角對等邊;(4)利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相等;(5)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兩邊的距離相等;(6)利用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的三線合一;(7)利用等量的傳遞性;(8)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9)利用比例證明;(10)利用圓中有關線段相等的性質等。
傳統教學活動中,初中數學教師往往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新知內容的講解以及解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課外輔導過程,導致課外與課堂兩者之間“脫節”,出現“45<0”的現象。建構主義學者認為,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兩者合一的有效結合體。因此,教師要將課外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重視課外練習內容的設置,注重課外作業內容的輔導,把課外練習作為學生新知內容和解題技能素養鍛煉的“試驗地”,在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輔導下,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效能的雙提升。
作業練習是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補充,也是學生鍛煉學習技能的有效載體和重要平臺。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沒有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有效研析,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往往是“拿來主義”,“照搬硬抄”,作業內容沒有新意、作業設計枯燥單板,學生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而新實施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將作業設計、作業評講等活動作為有效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對作業內容的設計提出了“重點突出”“以生為本”“能力訓練”等方面的目標和要求。
布置作業時,要想到學困生,要讓學困生“吃小灶”,一是從數量上照顧,只求準確度,不求數量多,他們的作業可打折減半;二是從難易程度上來照顧,學困生只需做基礎題,對難度大的題目可以不做。這樣學困生可以逐步樹立信心,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喜悅,小步子、慢節奏地跟上大部隊。因此,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今天,初中數學教師要將作業設計作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抓手,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習實際以及能力培養目標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今日的初中數學教學,初中數學教學的方式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上進行恰當的教學情境創設,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求知和創新能力是教學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