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蘭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吳偉先生認為,所謂“歷史素養”是指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史學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整體,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所形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歷史知識,還要培育學生歷史文化意識,生成學生史學素養。其中,史學知識是基礎,因為任何史學思考、發現和認知都是建立在史實基礎之上的。夯實學生歷史知識,讓學生洞察歷史事件,是發展、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必然路徑。
中學歷史教學應當立足史實,重視史實意義和價值。在充分占有歷史史實前提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史實、史事進行因果分析,讓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而理解歷史知識的意義。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教師應當捍衛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嚴肅性、嚴謹性,對歷史知識的出處應當引導學生應用相關材料給予佐證。讓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揭示現象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
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洋務運動》時,筆者要引導學生結合史實,多角度展開分析,如讓學生比較“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不難發現,二者都是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進行的,但結果卻迥然相異。“明治維新”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急起直追,推行系列改革,收到顯著成效。“洋務運動”,其倡導者本意乃是想維護封建統治,然而最終走向了對立面。首先,從洋務運動領導力量看,洋務派都是封建官僚,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士;其次,從洋務運動目的看,封建官僚辦洋務是為了學習西方“堅船利炮”來統治人民,而不是改造中國傳統社會。由于洋務派想用西方先進生產方式維護落后腐朽的上層建筑,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同時應當看到,也正是洋務運動,培養了一代資產階級維新派。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巨險阻猶所不辭”“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等。通過“史論結合”式的分析,學生對洋務運動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理解了洋務派搞洋務運動引出了否定自己的對立面,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1]。
立足歷史史實,開闊了學生的歷史視野。學生在理解史實基礎上,獲得歷史感悟,深化了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在教師引導、啟發下,從史實到史料,從史實到史論,深刻感悟到歷史發展規律,提升了學生高遠的生命境界。
所謂歷史現場,就是某事件應有的時間和空間場景。在歷史教學中,通常要引導學生建立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也就是要立足歷史現場。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歷史畫面再現、讓歷史事件還原,讓學生融入歷史現場中,獲得基于歷史的理解。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語),歷史有其主客觀元素,歷史是已過去的時空下發生的事實。正如有史學家所說的,所謂“歷史理解”,就是指要從歷史實際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帶領學生立足歷史現場,除了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身邊的歷史現象,比如鄉土史資料、圖片的使用,更能讓學生融入歷史現場。
例如,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時,對學生比較生疏的“民族交融”概念,筆者選取了學生熟悉的本地美食“燒餅”,告知學生“今天我們漢族人喜愛的燒餅最早是叫胡餅,是少數民族的食物”。在熟悉的身邊事物中,學生走入歷史情境:民族交融就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往過程,民族交融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其次,用圖片再現歷史。在講授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時,筆者選用展示本地近代社會生活的圖片,如《大生紗廠的小火車》《大達輪步公司輪船》《翰墨林印書局》等,使學生直觀感知到辛亥革命后家鄉南通和全國一樣在“交通通訊”“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次,運用詳實的史料再現歷史。如引用“張謇在南通創辦的主要民族企業和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1895年,創辦大生紗廠;1902年,創辦通州師范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1905年,創辦博物苑,這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1912年,‘舉私家之藏書公諸其鄉’,建南通圖書館;1919年,在城西南桃塢路建更俗劇場……”在閱讀史料中,在讀到一個個熟悉的名稱時,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近代南通的成就,這也是中國變化的縮影。最后,運用活動再現歷史。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南通被譽為“近代第一城”,結合以上的圖片和材料,說一說南通為什么會獲得這樣的殊榮?
通過歷史再現,學生突破時空的界限,設身處地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件。學生能夠將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與結果,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與地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與結果等都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中考察,并實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貼切的解釋。通過再現史實,歷史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歷史不僅僅要“識史”“解史”,更要“辨史”。歷史學習不僅僅在于認識過去,更需要通過過去,理解“當下”、解釋“當下”,并指向未來,進而體現歷史的特定價值。學習歷史不僅要凸顯歷史史實,更要凸顯歷史的現實意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歷史原理,發展學生歷史觀念。通過“歷史性思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原理。
在《經濟中心的南移》中,教師可以援引多個史料、史論,激發學生的歷史學思考,讓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通過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學生史學思維得以構建,促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本質思考。首先援引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的一段文字:“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溽,……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引發學生思考:江南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是什么?其次援引正史《宋書》中所記錄的內容:“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進一步促發學生思考:開發江南經濟,對歷史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學生對江南經濟、江南開發有了深刻理解后,就能理解經濟中心的南移。這樣的教學,立足歷史原理,將相關史論、史料進行整合,形成了教學內容線索清晰、層次分明的有序整體。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江南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關系等方面的深層原因,更有助于發展學生歷史觀念[2]。
從一定意義上說,建構歷史解釋的關鍵是理解歷史。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應當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解釋歷史、推論歷史,通過對歷史史料、問題的多角度探討、認知,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事物的能力。
以歷史史實、歷史史料、歷史史論等為載體,讓學生對歷史進行思考、辨析,發展學生的史學思維,形成學生歷史的史感,這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感知核心史實、研讀經典史料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力、歷史思維力和歷史洞察力。從而將歷史教學帶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吳斌斌.文史結合 以文釋史——初中歷史高效教學新路徑[J].中學教學參考,2017,(16):78.
[2] 齊勝新,劉桂蓮,馮志華.“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新教材鄉土化開發及實施[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