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嬌,田 莉,王 蕊,蔡政英
(1.三峽大學 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2.三峽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要求將創新擺在水利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構建人水和諧發展水利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宜昌市作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電之都,加快水利建設步伐,促進水利改革發展更是刻不容緩。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宜昌市曾修建過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運行時間長、管理不善,工程大多老化失修,效益嚴重下降。以官莊灌區為例,1972-01建成后,共有5條干渠(66.3 km),19處渡槽(1 023 m),23處隧洞(3 360 m),34座洪閘,12處節水閘、分水閘,119座便橋,19條支分渠(119.2 km),有效灌溉面積達986 hm2,但到2009年,官莊灌區只有3條干渠、2條支渠、10處渡槽(564 m)、4處隧洞(588 m)尚在使用,其他渠道和建筑物基本廢棄。即便是尚在使用的渠道也是千瘡百孔,整個灌區原來自流灌溉22個村,現僅能灌溉上游的楊家院、官莊和八寶山3個村,灌溉面積只有82 hm2。
1.2.1 灌溉方式落后
由2016年《宜昌市水資源公報》可知,宜昌市近年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變化不大,說明近年來農業發展在灌溉方式上并沒有很大程度的改觀。
反觀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由于水資源嚴重緊缺,該國大力發展噴灌、滴管等現代灌溉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使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達到90%.
1.2.2 專業人才匱乏
宜昌市各鄉鎮水利管理站的技術人員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從專業性的角度來看,全市很多基層水利技術人員并非科班出身,他們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尤其在長陽、五峰等貧困山區,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教育水平低下,技術人員尤其缺乏。目前,隨著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農村水利建設項目逐年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對于提高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迫在眉睫。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固有的準公共物品性質決定了其市場化運作的前提條件并不充分。這類水利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慢、財務收益率低等特點,很難有農戶愿意主動出力建設和維護這些設施。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民經濟意識普遍增強,但是集體意識卻日益淡化,很多農民在塘、埂、堤亂墾亂種,在河道設置漁網等,使很多水利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另外,農民本身文化程度低,環保意識薄弱,農村的河道、壩頭、橋頭成為垃圾的堆放地。這種只建不管、重建輕管的現象使得眾多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功能嚴重弱化,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長期以來,唯GDP論的政績考核標準進一步強化了行政官員對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的關注,絕大部分的資金和人力都被投入到了見效快的工業項目上,使得原本十分有限的農村水利項目資金一再壓縮和挪用。加上農村水利建設本身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困難,使基層政府容易“遇到難題繞著走”而忽視其存在,沒有意識到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在集體經濟時代,宜昌市政府曾依靠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對農村水利設施進行全方位的強制性干預,但目前僵化陳舊的管理體制已無法應對新的環境,宜昌市基層水利站在該體制中處于邊緣化地位,根本無力開展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工作,農村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應有的作用也未能發揮。
“十二五”期間,宜昌在全省率先建立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河長制。宜昌市委、市政府成立“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制定《關于全面實行“河長制”加強河流生態保護的意見》,印發《宜昌市河長制管理河流及湖泊名錄》,形成“一河一檔”,治水“一河一策”。然而,河長的主要任務在于對水環境的治理、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生態的修復,側重于補救措施,而對水利設施的建設開發環節作用不是特別明顯。各地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隨著各地河長的更迭,相應的治理思路可能會發生變化,難免“人走政息”,治理缺乏長效性和連貫性。
做好宜昌市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要通過積極的宣傳教育,使村民意識到建設修繕好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是促進其增收的重要條件。同時,也要讓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意識到發展農村水利是促成新農村建設、促進當地經濟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使其擔負起組織職責,做好團結村民的工作,將基層水利工作落到實處。
將PPP模式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積極探索政府與社會合辦水利的新路子。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社會資金以PPP合作模式進入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領域,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元化主體積極參與的投資格局,建立“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為補充 ”的多元化水利設施建設資金供給機制,保證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抓搶國家的政策機遇,做好農業灌溉、基礎水土保持工程、節水改造等項目,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水利基本建設,加速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據調查數據顯示,與傳統的大水漫灌相比,采用管道輸水和渠道防滲可節水20%~30%,噴灌可節水50%,微灌可節水60%~70%,膜下滴管可節水80%以上,地下滴管的節水率更高。除節約灌溉用水外,發展節水灌溉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且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宜昌市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發展節水農業。
制度是長久性的驅動和指南,要完善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必須著重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要明確宜昌市各級政府在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建設中的地位,通過劃定管理范圍、明確責任主體、落實管護機制等方式保障水利設施功能的有效發揮。同時,宜昌市政府在繼續追加投資大型水利設施、在增建基礎性的農村水利設施的過程中,要做到主支銜接,引水、蓄水、灌溉并重。統籌大中小水利設施的協調與整合,做好不同規模水利設施之間的銜接工作,將建造的每項工程納入到整個水利體系中去。
[1]李寧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J].吉林農業,2017(15):104.
[2]蔣兆新.新時期農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22:103-104.
[3]陸勇智,丁賢永.淺談農村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J].治淮,2017(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