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學 李志威
點撥指導,指的是教師以指導意識為前提,在教學中抓住合適的機會,以畫龍點睛的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就是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理解獲得知識點,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流指導,其實是體現了師生之間平等地進行交流、互動的一種教學方式,實施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根據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將點撥指導與交流指導相融合,合理地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案。下面,我將要簡略地談一談如何將點撥指導與交流指導相融合的教學方法合理地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
當下的小學數學教育中,仍舊還是存在著些許不足之處,比如有的教師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主體,沒有足夠的耐心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而是一味地追趕教學進度,只顧著教學的現有成效,學生無法得到真正的思維鍛煉,這樣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及時地、經常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共同探討數學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從而進行更加準確的教學,而且還能夠在交流中巧妙地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都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比如,在學習“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假設有一個長方形的紙板,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面積計算——長方形紙板的長是10cm,寬是6cm,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呢?現在將長方形的長剪掉4cm,此時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呢?剪掉后的圖形有什么特點?通常來說,學生們對于第一個問題都是較有把握的,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就會覺得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小學生的頭腦還缺乏鍛煉,缺乏多維性的思考與練習。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思考鍛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圖形的方式來理解題目,先將原本的10cm×6cm的長方形剪出來,然后將其長度剪掉4cm,通過這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就能一下子明白剪掉之后的圖形是正方形,面積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相信通過這樣的點撥與交流相融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一定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課堂的學習效率也能夠獲得大大的提高。
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有思考,就會有問題的產生,有問題產生是一件好事,說明學生有真正動腦筋去想了,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好好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展開討論與交流,并且恰當地對學生進行點撥與指導。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解答課文例題的方式與學生展開討論——“在解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圖片中的三個人一共喝了幾次奶?三個人各喝了多少牛奶呢?”理清了思路之后,第一個問題“三個人一共喝了多少奶”就很容易解決,只要將三個人所喝的牛奶加起來就可以。而對于第二個問題“三人喝完之后還剩下多少牛奶”,學生之間就存在一些爭議,有的學生認為用一份牛奶減去三個人所喝牛奶的總和就可以了,有的同學覺得應該用一份牛奶分別減去三個人所喝的牛奶的量。這個時候,教師先不要說學生的思路是對是錯,而是讓學生先按照自己的思路認真進行運算,結果發現兩種算法算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思路的點撥,讓學生明白雖然兩種計算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可以選擇計算較為簡便的方法進行運算。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明確教學目標,避免將交流與探討浪費在沒有太大意義的問題上。只有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才能夠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有較為準確的把控,才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學會在教學的重點、關鍵點進行交流與點撥。
比如,在學習《表面積的變化》這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明白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例如:“廠家正在進行餐巾紙的促銷活動,買一送一,要將兩盒餐巾紙用塑膠袋包裝在一起,如何設計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案呢?”通過提出這樣實際性的、較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思考,而且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能夠有較深的理解。再比如,在學習《方程》這節課的時候,教師也可以提出實際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小學生在思維、記憶等方面的成長是迅速的,可塑性也是很強的,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數學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應該好好把握學生的這個時期,好好運用點撥指導與交流指導相融合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