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揚子津小學 陳曉雨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如何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喚醒小學生的邏輯和抽象思考能力,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空間觀念作為抽象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抓”好數學空間觀念,不僅對于學生們形成對抽象知識的具象化記憶、鍛煉大腦的靈活運轉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更是在實際生活中對學生們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建立出實踐中所需要的各種具體模型至關重要。
阿累尼烏斯曾說:“一切自然科學知識都是從實際生活需要中得出來的。”以往學生們只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并結合黑板上的板書進行想象,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低下。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具體、真實的模型,有助于學生們增強對空間的理解能力。
以教授學生們學習“角”的知識為例,我發現單純地在板書上畫出不同角度大小的角來進行教學,顯得空洞、難懂且脫離實際,學生們往往懂皮毛的知識卻不懂到底什么是角、哪里有角。因此,在學生們進行自主預習后,我首先拿來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橡皮擦、球、三角板等等,讓他們近距離地觀察并指出物體之間的不同,學生們很容易地指出球是沒有棱角的,而橡皮擦和三角板都有棱角等。接下來,我在板書上詳細地講解鈍角、銳角、直角等不同角度的角的知識,讓學生們通過量角器指出有棱角的物體分別有什么樣子的角、多少角度的角。比如:一個三角板擁有一個直角90°、銳角30°和60°;橡皮擦的角都是直角90°……最后,我安排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尋找角的小任務,讓他們走進生活,發現數學知識。
數學的公式定理乃至數學的符號(點、線、面等)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意識并善于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只有聯系生活、走近生活,從生活中找到真實、具體的模型,才能夠形成對抽象知識的具象化認知,發展好學生們的空間觀念。
數學的本質是要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以往依賴于數學公式、邏輯思路的算法并不一定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因此,教學時理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創設出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從而解決數學實踐中遇到的特殊問題,靈活地培養學生們的空間觀念。
比如我們經常會碰見類似這樣的問題:“一根木頭分成10段需要81分鐘,那么分一段出來需要多長時間?”不少學生們往往不經思考,僅僅利用學過的乘除法知識進行簡單的乘除計算得出“81÷10=8.1”,即分一段出來需要8.1分鐘的結果。我以PPT的形式施加一定的動畫效果,模擬出將一段木頭分成兩部分只需要一次的過程,學生們經過觀察恍然大悟,獲得正確答案:“81÷(10-1)=9。”之后我又帶著學生去感悟另一個特殊的問題:“一共有30個學生去參加春游,每個老師只能帶4個學生,需要幾個老師?”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們通過構造空間觀念,懂得了單純的計算應該更貼近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最后得出“30÷4=7……2”需要“7+1=8(個)老師”的正確答案。
空間觀念的培養不應只從表面上教授學生一個個角、平面或者是一次次單純的計算,更應創設出貼近生活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們突破常規去感悟特殊的情況,從而立體化、高效地塑造自身的空間觀念。
正如薩迪所說:“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動作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們設身處地地獲得對空間知識的第一感受,對于將抽象的知識逐層逐步地轉換為具體、可視化的文字、物體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在學習“立方體”的時候,我發現僅僅讓學生們觀察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正方體、長方體的物體或者聽取有關立方體的板書知識介紹是不夠的。學生們在學習平面時已具有一定的難度,倘若不能夠繼續打好立體知識的基礎,將會對之后有關空間知識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在板書上規劃出正方體的幾種平面圖,然后將學生們分成兩兩一組,讓他們選擇一種方案,利用彩紙、膠帶等制作出一個正方體,并對正方體的6個平面進行標注,再與小組成員探討在正方體中哪個數字對著哪個數字。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積極主動地調動著自己的多種感官,親身通過動手操作順利地實現了具體物象的轉化。只有經過實踐、動手操作,才能真正參與到空間觀念的建構過程中,促進空間觀念的產生和發展。
總而言之,我們要多元化地“抓”好學生們的數學空間觀念,引導、鼓勵學生們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學習技巧,利用已有的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從而能夠實現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難題。努力地尋找、探索數學與生活的互動與結合,靈活地抓牢空間觀念,這樣學生們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