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盱眙縣管鎮中心小學 孫翠翠
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必備基本技能。計算就其內容而言,具有抽象性、邏輯性,需要學生懂算法、明算理,實現三維目標的同步發展。
傳統教學只重知識,忽略能力和情感兩個方面的發展,而新課標對數學計算教學明確了要求:根據情境體會運算的意義,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借助于計算器進行復雜的計算,并在提高運算能力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落實這些目標,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既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利于教師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出和滲透計算教學,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喚醒探究的意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巧妙運用教材的情境圖,就是既方便又省時的創設情境的方法,教材中的情境圖一般是單元教學的主題圖,主題圖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用好主題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
如《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個單元的情境圖開始導入新課:呈現情境圖,讓學生讀圖,說說圖中的主要內容,這個讀圖的過程重點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如引導學生說出情景圖中的主要信息:一副中國象棋的價格是12元,一副圍棋的價格是15元,教師在這個情境中提出問題:如果要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一共要付多少錢?
這個情境的創設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先算3副象棋要花多少錢,再算4副圍棋要付多少錢,或者先算出圍棋的總價錢,再算出象棋的總價格,最后加在一起,就是要付的錢。在情境中學生充分思考,找到自己的解題思路,再引導學生根據情境中的“桔子”和“桃子”的算法,說說她們的算法是什么,再說說她們的解題思路。于是,這個問題就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12×3=36(元 ), 方法二:15×4=60(元),
15×4=60(元), 12×3=36(元 ),
36+60=96(元)。 60+36=96(元)。
在這個情境圖探討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根據這個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思考:列成綜合算式,你會算嗎?試一試。
這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發學生對綜合算式的列法和計算的探究:12×3+15×4或者15×4+12×3,列出算式后,根據情境圖中“桃子”和“桔子”的運算方法,不難得出這兩個混合運算的方法。
復習的目的主要是“溫故而知新”。新課改下的教學導入一般以情境創設為主,如生活化情境的呈現、游戲的開展、故事講述等,都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雖然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在向課堂要效益的今天,也不能拒絕這個方法,如何導入,引入新授,取決于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的起點。
如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教學中,顯然學生有了《100以內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利用復習上節課內容,引出這一章的計算,更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如教師可以呈現下面的計算題,開展“比一比看誰算得快、算得準的游戲”:20+40;50-20;10+80+6;80-60;30+70-60 等,讓學生在快速口算這些題的基礎上,進行方法的歸納和總結:整十數加整十數、減整十數,怎么算?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24+8、83-17又怎么算呢?
這樣,從復習鞏固到新授的主要內容“進位加”“退位減”的教學的過渡,引發學生對新授內容的探究的積極性,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討,逐漸形成持久的計算興趣,提高計算能力。
算法是計算和運算的基礎,算法屬于數學思想的范疇,數學思想、數學能力是數學教學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重心。算法是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算法多樣化在數學計算中的滲透,將算法的多樣化和算法的優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力求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優化算法,從而提高運算能力。
如《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對于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教學過程,教師教學探究24+6=20+(4+6)=20+10=30,24+9=20+4+9=20+(4+9)=20+13=33,對于24+9,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湊十法,如24+9=24+(6+3)=24+6+3=30+3=33。此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24+9還有什么計算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對計算方法多樣化進行思考和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下面的計算題,通過“加法你準行”的活動,讓學生快速計算出結果,并說說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誰的方法好,從而引導學生優化算法的意識:28+4,28+6,28+9等。
如果在28+4運用湊十法計算:28+4=20+8+4=32之后,另外幾道題也運用這種方法,就不是好方法,而根據加數4、6、9的特點,更提高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度。因此,優化計算方法和方法的多樣化,在計算和運算方面不可忽視。
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題,教學中,教師應優化計算課堂教學,構建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計算中注重思維力的培養,培養綜合能力,使計算課堂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