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立發中學 樊 川
高中生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他們有更加主動的學習自覺性與更強的認知能力,高中數學教師正應當以此優勢為出發點,幫助學生不斷發掘自身創造性,使之走向自主學習的全新境界,為此,教師應當從創設富于質疑色彩的環境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幾個角度出發,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助力。
“提出問題的重要性要高于解決問題”,很多教育理論家都認同這個觀點,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讓學生產生一定的疑問之后,才能保證其在疑問的帶動下有所思考、有所成就、有所創造。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主動參與機會不多,往往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自我意識依附于教師的思維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難以使自身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提倡使學生在質疑的帶動下主動思考,讓學生真正變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乃至操縱者,使教師變為為學生服務的引導者。以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為目標的質疑環境氛圍的創設,會讓學生從機械化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進行知識探索,比如在接觸到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數學家高斯小的時候,教師給他和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1+2+3+4……+100的和是多少?高斯很快得到答案,其他同學都被他的計算速度驚呆了。有些學生在小學或者初中便聽過這個故事,當高中數學教師再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學生自然生出疑問:這個高斯的故事和我們學的知識有什么關聯呢?這樣的質疑使學生對于等差數列求和公式產生了興趣,自主探究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
事實證明,越是行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越能夠激發學生產生自主學習與研究的熱情,而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盡可能貼近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而非簡單要求學生掌握某些具體細節的東西。為此,教師可以將那些具有一定探究作用的問題提煉出來,交到學生手里,使學生進行自主分析或者互動探究,從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相互借鑒的過程中形成對于問題的深入思維認知,也就是說,教師要以探究性材料的提供為己任,并在其中融入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方法指導,確保學生在課堂上有問題可以思,有事情可以做,以有助于學生產生更加自主的思維架構能力,而非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到的一點是,探究不能流于表面化,不能是為了讓課堂顯現出探究的表面而故布疑陣,那樣是毫無意義的,教師應當真正讓學生在問題面前主動出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而此時,教師則需要肩負起引路人的責任,在學生出現困惑時給予必要的指導。例如:有8名同學分成兩排站立,其中同學A與同學B相鄰的站法可以有多少種可能性?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只有在學生思維架構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以后,才有可能以獨立思考的態度對其靈活處理。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次把排列的可能性分別列出,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清晰:首先把問題里面已經固定的A與B兩名同學的位置視為整體,即可以認為有7個人參與排列。接下來,按照題目里面給出的已知條件,對A與B加以討論,把得到的答案數乘以2,便得到了最終的答案。與之相類似的其他問題,皆可以用這種方法逐步引導,使學習者構建思維架構的辦法,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要求。與此同時,因為自主探究學習的特性,針對不同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導方法,以保證學生思維始終處在清晰的狀態。
為了保證高中數學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真正形成,教師最后需要注意到的問題在于啟迪學生積極思考,并使學生有足夠的思考釋放時間與空間,即在面對問題時不可操之過急地要求學生迅速接受答案。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張弛有度,使教學節奏始終以學生保留有充分的思考時空范圍為準,讓學生培養形成更為完好的自主探究學習習慣。 比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前預習時間,使學生以游刃有余的態度應對預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正式授課時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針對性更強的個性化學習策略,以避免學生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時出現手忙腳亂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把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化,用可量化的時空范圍和可量化的學習內容相結合,自主思考探究過程中應當如何改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與認知效率問題。再比如在本次教學結束之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一定時空范圍內所接觸到的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以便把這些知識以更為清晰的方式儲存在頭腦之中。綜上,我們可以認為給予充分的時空范圍是極有必要的。例如當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即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函數有關內容,對反函數加以回憶,同時思考y=ax的圖像如何繪制用以表現對稱性特點,再由a與0大小對比著手,尋求圖像不同位置性質、關系的解決。當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后,便會更能系統化表達頭腦中的認知與感悟,加深對于有關內容的理解。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注意到,在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空機會時,也應當讓問題更具開放性,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寶貴的時空機會下得到更大可能的發展。比如在接觸線面垂直的有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對于一個四面體來說,其中有三個面屬于直角三角形,那么另外一個面可能是什么圖形?這類問題的優勢在于其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空間內更自由地思考,使求解方法趨于靈活化,更容易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當做好教學理念的優化工作,借助多種教學模式的調整,帶動學生走向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全新境界,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思路引領下理解與掌握基礎性的數學知識以及更高層次的技能和方法。對于教師來講,若想保證實現這樣的效果,即需要給學生創設富于質疑色彩的環境氛圍,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并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