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條洋初級中學 周偉偉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習得而忽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能受到抑制。教師要踐行“讓學引思”的教學主張,發掘學習潛能,引發深度思考,促進學生的知識順應與內化。
良好的情境能促進學生主動思維,積極地參與活動,并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通過數學情境的創設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讓他們能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自主地想象、探索。情境的創設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轉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設計一些數學實驗,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或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感受知識的形成。學生在操作、觀察中,思維得到了激活,好奇心得到了喚醒,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如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方》的內容時,教者讓學生拿出一張紙進行對折,“這張紙厚約為0.1mm,對折3次厚度尚不足1mm,但如果對折30次,厚度會是多少?”有學生說是3mm,也有說是30mm,還有大膽的學生說大概1m吧,當教者說出這個高度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時,學生驚訝不已,急于知道計算的方法。
教師要善于制作“懸疑”,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刺激,讓他們處于欲罷不能的境地,引發他們的求知探索動機。如在學習算術平方根時,教者出示題目:,∴1-4=4-1,∴-3=3。學生知道-3與3不相等,但又找不到錯在哪里。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就會主動察覺問題之所在,就有了學習算術平方根的動機。
教師以形象的畫面、悅耳的音樂、簡明的解說,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情境的創設能喚醒學生積極的情感,引發他們的思維活動,促進他們去發現、探索。如在講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內容時,教者呈現施工場地起重機、屋頂鋼架的畫面,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起重機的力臂、屋頂鋼架要采用三角形的結構,并讓學生對比三角形的結構與四邊形的結構,再聯系學校的伸縮門,讓學生抓住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征。聲色俱佳的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他們產生強烈學習數學的愿望。在學習圓柱、圓錐展開圖時,教者以動畫演示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圓柱、圓錐的展開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增進了理解,并找到它們的側面積與矩形、扇形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對數學問題的深度理解。
情境的創設要具有真實性,能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有一定的針對性、挑戰性,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探討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多樣性,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多元建構、對世界的多元理解,教師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資源。情境要具有吸引力,要富有創新、變化,讓學生接受新的信息刺激,實現知識與經驗的建構。
教師將數學問題融入游戲之中,讓學生能迅速地進入游戲中進行主動地學習。如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線段 、射線、 直線》內容時,教者讓一位同學站起來,提出問題:“如果你認為自己與這位同學處于同一直線上,請舉手?!迸c他在同橫排、豎排的同學站起來了,對角線上的同學也先后舉起了手。于是教者繼續引導,“以他為參照,所有同學都站起來了,這說明了什么?”學生依此總結出“過一點有無數條直線”的結論。游戲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生活實踐中,學生借助于熟悉的現象,能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以提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但在當前的課堂提問中,提問常是數量多而質不精,課堂熱熱鬧鬧,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走,人云亦云,沒有思考的余地。問題過于簡單,教師為“顧全大局”,為顯示活躍的氛圍而設計了淺顯的問題,結果基礎好的學生缺乏思考,導致事與愿違,違背了以問啟智的初衷。課堂上常急于求成,教師或自顧自地分析,或打斷學生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與同學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但有時往往急于求成,學生的智慧火花被澆滅。課堂的提問多是預設生成的,學生的思路被教師囿于固定的范圍內,會不經意地將學生的思維往預定的答案上引導,而不去思考、分析學生答案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定并不求一致,如果教師對他們的回答缺乏關注,就沒有生成資源的產生。教師在提問時總是希望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以達到“理想化”的效果,于是提問對象只集中于少數學優生,而絕大部分學生喪失了回答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提問要目的明確,要為“學”服務,要圍繞認知、情感等目標而問,要為學生的學法作指導,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啟發。如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點(2,1)與點(1,2)表示同一點嗎?”學生在坐標系上標出這兩個點,發現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點,于是教者指出實數與有序數對的對應關系。接著教者讓學生說說:各個象限的點的坐標有何特點?學生聯系自己在坐標系上標注的點,說出各象限內點橫坐標、縱坐標的符號,在此基礎上,教者讓學生說出:如果點M(x,y)在第三象限,則點(-x,2-y)在第幾象限?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既要研讀教材,也要研判學情,合理把握問題的難度,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問,如果問題的難度過大,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必要的跳板,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取成功的果實。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平方根》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觀察式子:32=9,(-3)2=9,0.52=0.25,(-0.5)2=0.25,舉出與上面的例子相類似的式子,說說能獲得什么樣的結論。教者以問題促進學生的討論交流,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接著,教者讓學生填寫適當的數令等式成立,(什么數的平方等于9、25、1/4、1/2、5、0、-4等)如果有,請填寫;如果沒有,請說明理由。學生通過對具體數的平方根展開交流,能總結出正數、負數、0的平方根情況,他們在探索中增進了理解。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本,豐富教學手段,運用情境引學、游戲促學、提問助學等方式激發興趣、激活思維,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