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 唐訓成
數學教學是教材、教師、學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對話要追求簡約,要為學生提供指向,力求避免煩瑣,少講一點趨于形式的空話,才能讓學生有的放矢,進行有效的對話交流。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念的呈現過于直接,勢必會讓學生感到突兀,產生理解困難。教師要建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學生入境,在觀察、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或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在溫習舊知時引出新知,能輕松地完善知識體系。
數學的概念、定理很多都是從生活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我們要聯系學生的生活,深挖生活中的資源,引導學生用生活的眼光去思考、分析問題,并從中探尋數學問題,從而實現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能讓學生的生活思維得到開啟。如在《不等式的性質》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交流如下:老師今年40歲了,你今年13歲。請用不等式表示我們的年齡大小?(40>13)2年后,你們升入高中,那么我們的年齡誰大?(40+2>13+2)6年前,你們剛升入小學時,我們的年齡誰大?(40-6>13-6)a年后,我們的年齡誰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40+a>13+a)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從熟悉的實例中獲得不論是多少年前還是多少年后,老師的年齡都比學生的年齡大的體驗,從而理解不等式的本質內涵,歸納出不等式的性質一。
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抽象性,而初中生活潑、好動,易被有趣的情境所吸引,數學故事融入史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得以聚集,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教者介紹棋盤上的麥粒的故事,故事還未講到底,就引發了學生對大米問題進行討論,有學生認為發明象棋的大臣太傻,這個要求也太簡單了,怎么也不會多于一個口袋的。當教者把故事講完時,學生頓時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這么多?”教者以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驚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產生迫切揭開乘方運算的神秘面紗的愿望。
教師從學生熟知的話題談起,學生經歷了生活的體驗,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師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互動中將話題引向深入。如在學習《認識概率》的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抽獎?”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有說抽過獎的,也有獲過獎的,教者適時指出:“大家一般中過幾等獎?”學生發現,一般以三、四等獎居多,此時教者呈現一個轉盤,上面被分成十二等份,其中一等獎占1份,二等獎占2份,三等獎占3份,四等獎占6份,學生計算了各個獎次的獲獎率,就知道獲四等獎的可能將最大。教者從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引入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在活躍氣氛的同時,能促進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
多媒體教學已經深入課堂,能借助于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表現圖文并茂的效果,能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將抽象的數學與具體的生活實例建立聯系,讓學習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也能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這樣才有利于對知識的建構。如在《豐富的圖形世界》教學中,教者向學生呈現東方明珠電視塔、天壇、學校的教學樓、足球等圖片,并抽象出長方體、圓柱、圓錐、球等幾何圖形,讓學生建立實物與幾何圖形的聯系。“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者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找素材,拍了鉛筆畫線、刀切豆腐、擠牙膏的微視頻,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當然,多媒體的使用也應有個度,切不可濫用、亂用,在此課教學中,除了應用媒體,還可為學生準備一些立體幾何模型,讓學生拿出筆筒等實物,將實物、模型、掛圖與多媒體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形成直觀的感受。
簡單的討論、交流難以形成有效的對話,究其原因是教師的提問缺乏張力,缺少讓學生深入思考的空間,難以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圍繞某個問題步步設問,引導學生深入問題之中展開探索,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課教學中,教者呈現圖片,讓大家觀察每組圖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學生通過觀察提出猜想,每組圖形形狀、大小一模一樣,通過移動圖形驗證了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入全等的概念。教者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你能從生活中找出完全重合的圖形的例子嗎?”有學生說出早上照鏡子時,人和像是完全重合的,有同學說相片與底片是完全重合的。教師的追問,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從問題情境中抽象數學問題。接著,教者又呈現了兩組圖形,讓他們學生發現第一組形狀相同,但大小不一致,第二組圖形形狀不同, 由此能分析它們不是全等形。教師的追問,能促進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形成對話,教師只有抓住概念,把握要點,提出一些具有張力的問題,才能激勵學生深入探究,讓對話變得更為有效。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引得適時恰當,能抓住契機,將學生帶到全新的領域,讓他們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獲得提升。如在《認識三角形》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通過拼接,獨立完成學案中的自主探究題,并開展組內的討論交流,有學生根據第2題,提出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時應注意“首尾順次相連、三條線段”這兩個條件。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嘗試判斷,舉出反例,讓學生補充還需要加入“不共線”這一條件,才更加完善。有同學認為能根據有理數分類的方法,將三角形按邊進行分類,或按角進行分類,讓學生做到不重復、不遺漏。但在按邊分類時,把三角形分為非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三類,教者讓學生討論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學生經過討論、分析,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從屬關系。還有同學通過畫圖,感受三角形的構成要看其中任意兩條線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條。學生經過深入思考,能對新的知識點、方法、規律有自己的看法,產生新的疑惑,讓他們通過組內交流,在展示合作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總結缺陷時,教師要引一引,為他們做適當的補充。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聯系,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