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 李 瑋
數學活動,就是針對數學問題開展觀察與實驗、猜測與驗證、推理與交流、分析與解決等有效的活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呢?
【課例1】《加和減(看圖列式)》教學片段。
師:(投影出示)“左圖中的荷葉上有11只青蛙,右圖中的荷葉上有6只青蛙”。請小朋友們先觀察這兩幅圖,再描述一下圖意。
生1:荷葉上本來有11只青蛙。突然,“啪嚓”一聲,一根枯樹枝掉落到河面,青蛙寶寶們嚇了一身汗,紛紛跳入水中,只剩下6只青蛙媽媽繼續坐在荷葉上。
師:你不但想象力豐富,而且描述得很流暢,你真棒!
生2:荷葉上本來有11只青蛙。突然,一個調皮的孩子往水中打水漂,膽小的青蛙們都鉆進水里了,只剩下6只膽大的青蛙沒離開荷葉。
師:嗯,真好!你的想象力也很豐富。
生3:荷葉上本來有11只青蛙在乘涼。突然,“轟隆隆”,響起了雷聲,因為快要下雨了,所以有些青蛙先回家了,只剩下6只離家很近的青蛙。
師:很好!你更有想象力。
學生一個接著一個地描述,教室里仿佛成了學生想象的汪洋大海。
【感觸】課例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左、右兩幅圖,讓學生描述圖意:“本來有11只青蛙,現在只剩下6只”,其中,針對學生漫無目的地想象,教師給予了正面評價,意為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然而,這樣的活躍,如此的激發,卻導致學生的思維脫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應服務于教學目標,都必須將教學內容融入數學活動之中。其實,課例1從一開始就無明確的活動意向,學生只關注左、右兩幅圖的表象,不關注左、右兩幅圖的實質。如果一開始教師就明確指出:“請大家先仔細觀察左、右兩幅圖,再說說圖中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然后提出一個用減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順其自然地聚攏到數學思維上來。由此可見,明確的活動意向是數學活動的關鍵。意向有偏差,將會導致數學活動偏離軌道;沒有明確意向,將會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數學活動。
【課例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學片段。
(簡單地復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后)
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秘密還有很多,大家愿意探究嗎?
生:(齊答)愿意!
師:那就請大家先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
學生自主探究3分鐘。
師:各自通過探究,肯定有不少的發現,下面請把各自的發現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好長時間沒人舉手,終于有一人舉手)我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師:(欣喜)說說看,你是如何發現的?
生:我是通過折一折發現的(邊說邊折)。
師:很好!還有其他辦法嗎?
學生默不作聲。
師:(著急了,拿起尺子在長方形、正方形上比劃)還可以這樣呀!……下面老師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總結一下……
【感觸】課例2,教師原本是放手讓學生先探究,再交流,然后總結,意想中的情景是:探究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交流時,爭先恐后、各抒己見;總結時,異曲同工、水到渠成。可現實很骨感,與意想的大相徑庭。教學中不能想當然,應該面對學生的實際。因為探索、交流和總結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個漫長的培養過程。在學生未具備這些能力之前,必須有機地逐步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而不是硬著頭皮要求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去探究、交流和總結。從課例2中可以發現,學生一直是不知所措、滿目茫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見,適當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缺乏引導,過于放手的數學活動注定是要失敗的。課例2中,如果在活動的起步階段就引導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甚至進行適當的演示,學生的探究就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樣可學,探究后的交流和總結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課例3】《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段。
(初步認識了1元以內的人民幣后)
師:(文具超市老板的腔調)同學們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文具超市選購學習用品,因品種有限,請你們根據實際情況選購,好嗎?
生:(特別興奮)好!
師:誰愿意當收銀員呢?
生:我,我我我(小手如林)。
師:你,你你你(指定4名班干部擔任收銀員),大家選購時要看清價格,并算好總價,付錢時不但要快,而且要準確,最好不找零,行嗎?
生:(急不可待)行!
師:開始!
學生蜂擁而上……片刻后,有的樂呵呵地購回了文具,在座位吵吵鬧鬧;有的圍堵在收銀員面前付款,收銀員忙得不可開交;有的仍在選購,挑三揀四,拿起這種文具,放下那種文具;還有的擠不進去,手里拿著錢在一旁嘻嘻哈哈。而老師一會兒撿拾掉在地上的文具,一會兒往缺貨點補充文具,一會到擁擠處維持紀律……
【感觸】課例3的實際購物活動,老師的本意是尊重學生個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運用,從而獲取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然而因為缺乏相應的活動規則,所以適得其反,學生是隨心所欲,課堂是亂成一團,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實,組織開展購物活動無可厚非,關鍵是看實效。如果能在活動前先引導學生討論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活動規則,如:購物時,依次排隊,不得擁擠;付款時,思維清晰,從容有序;購物后,保持安靜,文明觀看等等,效果將大不相同。由此可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效的數學活動離不開相應的活動規則。相應的活動規則既不是限制學生的個性,也不是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在相應的活動規則下彰顯個性、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總而言之,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有效課堂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壓艙之石,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應是每一位數學老師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