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 張 亮
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營造有利于學生參與認知的情感活動,促進學生知識的習得、思維的開啟、智力的培養。情境與建構相輔相成,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將新的內容、新的方法、新的規律與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實現深層次的理解。情境的設計要基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要富有挑戰性,又要易于讓學生所接受,能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反思數學課堂的情境創設,部分教師重“情境”輕“建構”,使情境教學偏離教學目標,讓情境形同虛設。情境的創設是促進既定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以圖片、游戲、視頻等營造輕松的氛圍,調動積極的因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部分教師不能把握好度。教學過程聯系緊密、環環相扣,情境的創設要有“大局”意識,能突出重點,又要彼此連貫,如果情境的創設不能為目標服務,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再好的情境也會變為一種形式。情境能寓教于樂,但“樂”只是形式,“教”才是內涵,教師如果不能把握有度,掩蓋了教學的本來目的,只關注游戲本身,而忽視了蘊含的知識,只會令“熱情高漲”而“學力不足”。情境要依情而設,不同內容、不同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創設方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大一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日久生厭,使學生喪失主動性。教師的情境創設較為單一,以課本上的情境為主,“普適”的方法新鮮感不足,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
教師要將生活融入數學教學之中,營造與數學相接軌的數學場景,讓學生站在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從生活中探尋存在的數學規律,幫助學生形成生活化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數學有很強的應用性,教師要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生活實際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能找到具象的生活與抽象的原理之間的鏈接。如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中,我將乘方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折紙、拉面結合起來,學生通過折疊感受乘方的意義。游戲的引入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得以聚焦,能讓知識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深入。游戲導入能令學生熱情高漲,但需合理掌握,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置于課堂,不能因玩游戲而不去思考所學內容。教師要合理把握游戲的時間,不宜占用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要讓學生迅速進入主題,避免影響后續的教學任務。教師以數學故事導入,讓學生被數學家的勵志故事所吸引,讓冰冷枯燥的知識變得富有生活韻味。教師從數學故事、典故中引入知識,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有意識地將不同個性的學生分組,讓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成員之間彼此激勵,相互幫助。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位成員都有表達、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獲得成功的愉悅。組員之間的差距不宜過大,否則優秀生會擁有更多的展示機會,而沉默寡言的學生往往被代勞。教師要利用學生好勝心強這一特點,以競爭激發學生的斗志,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許多教師對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使合作學習變得“形式化”。組間的競爭能讓課堂氣氛變得緊張有序,也能讓組員的關系更和諧。學生的自私、狹隘被團結的精神所取代。在合作競爭時,教師要把控全局,避免低效、無效現象的出現,如果教師對他們的學習不加以干預,往往會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在合作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課堂的節奏,但不能一味催促學生,讓落后的小組跟上節奏,那他們就會出現緊張、焦慮心理,往往不能進行有效的討論而倉促結束。有時小組內部也會產生不和諧的現象,有學生對“拖后腿”的學生不滿,會對他們的合作意識產生負面的影響,遠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本意。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能片面追求功利性,要形成良性的合作觀念,通過生生間的競爭合作實現共同進步。
真實的知識不是從教材中獲得的,而是在學生的自主體驗中形成的。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探求解法、掌握規律,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教師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走上舞臺去主動探索。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1)”的內容時,我讓學生準備好三角形紙片,并沿著頂角平分線對折,再將之展開,讓學生細心觀察,說說有什么發現?我讓學生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有學生發現兩個底角能重合,因而做出“等邊對等角”的判斷,有學生發現折痕既是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也是底邊高與中線,于是總結為“三線合一”。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將等腰三角形的三種“語言”融合起來加以理解,學會用性質去解題。
智慧的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是現成的知識,教師要鼓勵他們利用“手中的積木”去自由堆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部分教師傾其所有,恨不得將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識毫無保留地交給學生,期望提高學生的考分,卻忽視了學生探索方法的掌握,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生僅掌握書本的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在小結時對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要建立已學知識與延展知識的連接,避免兩者之間嚴重脫節,失去小結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提出一些遞進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過“跳一跳”,逐步達到延展的知識。知識之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學生初學時易被其迷惑,造成理解的偏差。為了讓學生分辨出兩者的不同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回顧,運用兩種知識去解決問題。如在學習菱形的性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讓他們比較邊、角、對角線等方面的異同,促進學生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的諸多環節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幫助他們完善知識體系,促進對知識的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