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王 潔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的精神世界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渴望探索的欲望,這種探索的欲望是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基礎。教師要懂得利用這種欲望,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教師的責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導學生“學”。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教師不能滿足于讓學生學會,而是要重視引導學生會學。在數學課堂上,我十分注意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啟發并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不斷促成學生由不知到知的轉化。在課堂上努力做到“教”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
要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要懂得適時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讓他們通過討論、畫圖,去找尋一條最佳路徑來獲得知識。在數學課堂上,我會在問題的關鍵處給學生稍加點撥,教給學生如何讀懂題目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發問,主動探索,只要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我絕不插手,讓他們獨立完成,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有一些問題學生單獨解決不了,我就會組織分組討論,共同解決,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受益。
例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時,因為內容淺顯易懂,教學時,我采用自學的方法,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后匯報:你學會了什么?針對學生的回答,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判斷一個數能被2、5整除,只要看這個數的個位就可以了,組織學生討論“0”是不是偶數,為了鞏固教學,我還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在游戲中,引導學生發現能同時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生通過看書、質疑、討論,理解了新知識,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可見,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要想學會數學,必須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習,就像人必須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般。在數學內容的探究中,學生難免會因為思維不夠成熟而使探究活動產生障礙。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想方設法,將比較抽象的思維材料化為具體操作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通過操作,化抽象為具體,從而完成探究學習。
例如在探究長方體的體積時,我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用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1)把小組內擺法不同的長方體的相關數據填在表格里。(2)觀察上表,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充分交流,看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最后,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推理,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實踐證明,引導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很好地提升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獲取和應用,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生的歡樂與成功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究、自我發現和發展,真正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等新理念。
“探究式學習”首先是學生獨立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對不同問題的感悟有不同的著眼點、著重點,每個學生的思考和理解與原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和學習習慣不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師一定要珍視、要尊重并多加鼓勵。
學生的課堂交流是課堂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于交流中得到發展。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教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標新立異,因為“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地方”,學生的認識理解無論正確與否,只要真實地展示學情,就會促進其發展。
數學學習的很多地方都需要合作,如在數學實踐中的測量、學具的操作、實驗的完成,探討規律和設計方案中,學生相互交流、發表意見時,也能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齊心協力、共同創造,體現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為將來走向充滿競爭和合作的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要發展學生的個性,課堂上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誠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接受數學、去理解數學知識,同時處理好探究性學習與傳授性學習的時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的原則,使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切忌搞“一刀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把他們看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創設和諧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要通過多種渠道去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樂于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