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議論性的關鍵詞,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當然需要讀者進行概括轉述為:研究中注重方法創新。
提到其他人物,考生要善于讀出潛臺詞:這樣的做法是不符合華羅庚的做法的,從而引起注意。
這樣的語句在開頭很容易把握,華羅庚熱愛讀書、善于思考會讀書的特點。所以在閱讀中要養成圈點的好習慣。
無論研究數學中的哪一個分支,華羅庚總能抓住中心問題,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創新。1945年,盡管華羅庚已經是世界數論界的領袖學者之一,但他并不滿足,對于我國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華羅庚認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則。
一個數學問題往往要教十幾種方法,其實只要一種就夠了。學會一種方法,別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學方法上,一種毛病是不少老師不愿意改作業,許多題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讓學生照抄了事;另一種毛病是不愿當堂答復學生的問題,這一種態度最壞。華羅庚上課時,對學生提的任何問題總要在課堂上答復,認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如何去“想”。有時實在解決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訴學生,他要回去繼續想,而不是只顧面子,使問題解決得模模糊糊。
他還講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讀書方法:“譬如我們讀一本書,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會愈讀愈厚,我們知道的東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這還只是接受和記憶的過程,讀書并不是到此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即把那些學到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來。”——《數學奇才華羅庚》
善于抓住關鍵語句,這樣的語句非常明顯,在閱讀中應該注意圈點標畫,不難發現華羅庚在研究中重視方法,更重視原則的優秀品格。
重視學生的問題的事情,不難發現華羅庚的治學嚴謹、坦誠對待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若一個項集中包含多個關系的項,其頻數的定義一般會被定義為項集在連接后的查詢表中的出現次數。這種定義方式很容易導致統計偏斜問題。
名師點睛
傳記類閱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考查頻率很高。因此掌握閱讀技巧可在考試中游刃有余。
抓住關鍵詞句,提煉傳主特征:抓住關鍵詞句進行閱讀很重要,特別是評論語言和議論語言,有時候可以從中直接提取傳主的形象特征。
關注過過渡語言,巧補傳主形象:在傳記行文中,一些具有標志性的語言,如句首的概括性詞句往往從另外角度闡述人物形象,這樣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傳主形象。
對比他人做法,讀出隱含信息:為了突出傳主的某一特征,傳記中往往會引述其他人物的做法,來和傳主進行對比,所以我們要善于抓住對其他人物的描寫,來讀出隱含的凸顯傳主的特征。(指導教師:邵長城)
名師點睛
實用類本文閱讀的主觀題中,篩選整合信息題是高頻題。因此,同學們要掌握試題熱點,歸納答題方法。怎樣快速、準確地解答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中的篩選信息主觀題呢?
1. 精讀文章,圈畫問題有關的材料中的相關具體內容;
2. 把握問題要點,根據提問要求整合歸納答題內容。(指導教師:何 翠)
例文:
材料一:
提高公眾對公益慈善的信任度、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網絡公益環境,努力實現慈善信息公開透明,需要加強對網絡募捐平臺的監管,加強慈善信用管理和聯合懲戒。經《慈善法》授權,民政部指定了首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慈善組織提供信息發布服務;同時,采取巡檢、約談等方式,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要求平臺有序引導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加強審查甄別,設置求助上限,強化信息公開和使用反饋,做好風險防范提示和責任追溯,切實維護捐贈人、受益人和慈善組織等慈善活動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2017年9月4日,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正式開通。民政部要求各地各類慈善參與主體依托該平臺填報法定公開信息,對于敷衍了事、弄虛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組織,將依法納入執法監察范圍。(選自新華網)
“互聯網+慈善”需監控。
“互聯網+慈善”立法來保障。
材料二:
盡管一些捐款平臺要求籌款人提交病例、身份證等證明信息,但對于廣大網友來說,核實信息真偽的成本太高,只能假定信息真實。伴隨一些“騙捐”事件的曝光,“互聯網+”慈善模式面臨新的慈善困境,不僅僅有信息失真和誠信問題,還有隱藏在籌款模式背后的資本運作和精英主義。資本運作,進一步放大了“互聯網+”慈善模式的弊端。一旦“互聯網+”慈善模式成為資本牟利的工具,就會極大地削弱網絡籌款的公益性質。在“互聯網+”慈善模式下,精英比大眾有更強的動員能力,往往能夠主導一場規模巨大的募捐行動。然而,如何實現規范化?對此,既不能寄托于大眾,亦不能對精英和資本抱有幻想,只能依靠政府的規范和引導,確保“互聯網+”慈善模式的公益性質。(選自澎湃新聞網)
慈善模式一定要劃清資本和慈善的界限。
加強《慈善法》監管力度,強化信息公開和使用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