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幼兒園作為各民族家長、師幼的聚集之地,更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積極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方式。
在環境中彰顯民族團結教育的內涵。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師生可以共同打造安全、藝術、互動、凸顯民族性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變得美麗,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傳遞著文化。例如,我園一層民族體育展健康之美,二層民族歌舞展藝術之美,三層民族服裝展服飾之美。設置56個民族娃娃造型陳列區、民族書籍展示區、民族飲食知識板塊等,讓幼兒園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寸土地都會說話,起到育人功能。用民族音樂營造民族教育環境氛圍,如用民族音樂來代替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常規語言,如進餐時播放傣族音樂《金孔雀輕輕跳》,收玩具時播放藏族音樂《踏踏踏》等,讓幼兒聽音樂完成自己的事情。既了解了相關的民族知識,又養成了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
在各項活動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一是用民族主題豐富教育內容。在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和家長共同搜集與主題教育相關的材料,從認識本班各民族小伙伴開始,逐漸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民風民俗,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了解民族作為一種綜合學習活動。二是用民族材料增加游戲趣味。在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把民族元素加入其中。如在美工區投放民族花紋、民族裝飾物,欣賞中國水墨、民間剪紙;建構區投放“中國建筑”;表演區投放民族樂器、民族服裝。讓幼兒感受民族之美、表達民族之美、表現民族之美。
開發民族體育游戲和民族歌舞課程,使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我園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游戲、民族歌舞和民族文化的整合,開發民族體育游戲和民族歌舞課程,常態化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我園成立民族團結教育專題教研組,積極搜集整理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游戲,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游戲課程,把民族傳統游戲改編成適合小、中、大班三個年齡段幼兒的游戲。每天幼兒的戶外活動,教師以集體游戲和分散游戲的形式組織幼兒開展多種民族體育游戲,體驗民族游戲帶來的樂趣。不同民族的舞蹈和民歌具有濃濃的地域風情。教師篩選出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民族歌舞節目,列入日常藝術教學。從模仿到創編,讓幼兒通過民族歌舞,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每年六月舉辦民族歌舞藝術節,幼兒和家長身著各民族盛裝,一起唱,一起跳,用稚嫩的聲音、優美的舞姿演繹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少數民族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草原小牧民》,讓觀看的人贊嘆不已。人人參與,整個六月,全園成了師生歡樂的海洋。
通過常態化開展民族體育游戲和民族歌舞,孩子們在“玩中樂,玩中學,玩中思”,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萌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愛國情感。
我園的民族團結教育加強了幼兒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了解,從小樹立了幼兒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意識,為祖國團結繁榮的千秋大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