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引用優秀詩詞,還曾親自填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這首詞情真意切、質樸動人,人們紛紛為之點贊,成為當代共產黨人的“明志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古典和現代的優秀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學好用好優秀詩詞,對于推動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固根守魂強筋補鈣,提高素質,早日成才,有著重要作用。
學好詩詞,助力培養維護核心,緊跟黨走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知識淵博,與詩詞結下不解之緣,在學習和運用優秀詩詞方面為我們新時代大學生作出了表率。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講話,包括大量批示、演講、訪談和信件等,形成了其獨特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既有很強的感染力,又有非常的穿透力。
2012年11月29日,履新伊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中國夢”的戰略命題時,引用毛澤東的兩句詩詞“雄關漫道真如鐵”和“人間正道是滄桑”來形容中國的過去、現在,并用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來形容中國的未來。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研討班的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指出, “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2013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脫口而出汪國真的詩句: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等等。
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語言,既是一種思想觀點和能力水平的展現,也是一種領導藝術的反映,同時也是一個人立場、態度、方法和情感的宣達。習近平同志引用的詩詞既緊貼現實,又跨度很大,范圍很廣,上到《詩經》,下到現當代。有詩人寫的,有政治家寫的。向習近平同志學習詩詞,現實感要強,知識面要廣。他引用過的古體詩詞,愛國、忠誠、清廉、奉獻、民生關懷、戰略眼光是最感動人的地方。這需要對古詩詞嫻熟的掌握,以及登高望遠的博大胸懷。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特別是公安院校的大學生,在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同時,把學習習近平同志引用過的及自己創作的詩詞,和學習英烈.先進模范人物的詩詞等結合起來,一定會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真理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忠誠核心、愛戴核心、緊跟核心,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承擔使命,接力奮斗,爭做新時代合格大學生。
學好詩詞,助力培養報劾祖國,振興中華的奉獻精神
岳飛的《滿江紅》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他通過抗金路上的種種感懷向后人展示了要把握歲月,不能等到白發仍舊碌碌無為。我們透過字里行間強烈感受到了岳飛那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全詞聲情激越,氣勢磅礴,始終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因而世代廣為傳誦,不斷激發起炎黃子孫的愛國心與報國情。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創作于1925年秋,當時祖國災難深重,自己面臨人生選擇。全詞剛健道勁,大氣包舉,情采飛揚,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它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特別是本詞的最后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展現出作者蔑視權貴,不為名利所動,—心救國的激情壯志和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凝結著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國家前途和個人命運的深沉思考,烙印著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每當翻讀中華民族故往今來,仁人志士抒發愛國和人生抱負的詩詞,總讓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感覺到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呼吸著英雄的氣息前進,我們渾身便會充滿力量!”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優秀民族,五千多年歷史中,有舍生取義的英雄,有威武不屈的英雄,有為民赴死的英雄…這許許多多優秀的華夏兒女就是中國的脊梁。我們新時代大學生要以他們為榜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奉獻中書寫人生華章!
學好詩詞,助力培養發奮學習,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唐代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容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對于做學問搞學術研究的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后人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理解,作過不同的解釋,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所謂“突破”,即多讀而“胸羅萬卷”,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所謂“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競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絕”。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精讀,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鉆研,務求精通。“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讀書要善于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選好了重點,確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鉆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為止,這就是我們當代人所說的精益求精。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 “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我國古人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代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同樣是告誡我們新時代大學生,不發奮學習,精益求精,注定不會有所作為。
學好詩詞,助力培養拓展視野,激發靈感的創新精神
我國許多的科學家不僅擁有豐富的科技學識,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學習、運用和創作詩詞,幫助他們拓展了視野,激發了他們創新的靈感,增加了他們工作的樂趣。
彭桓武、陳能寬兩位院士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功勛獎章獲得者。兩人喜好格律詩詞,詩文唱和打了十幾年交道。1996年底,彭桓武給陳能寬去信,內附集句對聯的上句:“回顧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彭桓武隨后應和寄去下聯:“俯瞰洞庭湖內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上聯巧借了岳飛《滿江紅》中的詞句,下聯妙應了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的詩句,妙趣橫生。顯示了兩位院士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我國有一批科學家,雖然從事不同的學科,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同時還寫得一手好詩詞,就連文學家都要甘拜下風!如王綬琯、闞家奠、胡先骕、石聲漢、吳壽彭、顧毓琇、翁文灝、楊鐘健等等。認真研讀他們的作品,對我們大學生各方面發展都有很大的啟迪。
清代趙翼的《論詩五首·其二》,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首詩指出,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詩篇也難免有歷史局限性。詩人必須要有創新意識,寫作必須要有時代精神和鮮明個性特點,大膽創新,才能成功。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年輕人是創新的主力軍,用“創新”鋪好“中國夢”道路,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創新”讓“中國夢”綻放得更加美麗!
中國的優秀詩詞浩如煙海,在我們大學生補鈣強身方面,具有獨特功能。我們在學習各門功課之余,有計劃鉆研優秀詩詞,必將會極大地提高精氣神。激勵我們發奮學習,博學多才,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用行動譜寫出青春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