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已經臨近,電氣化時代就將到來,而對于汽車來說,更多車型更多的驅動方式都在改變著汽車的時代潮流,現如今的時代潮流更多的被用在了汽車科技與汽車智能方面。什么是科技呢?簡單描述,比如在大部分車上用CD機的時候,有Carplay就是科技感;比如大部分車用鹵素燈泡的時候,有LED燈就是科技感;比如在內燃機時代,搭載了電動機就是科技感。從特斯拉開始,一個接一個的內置超大屏幕映入我們的眼簾。科技是汽車企業最喜歡拿出來炫耀的資本,但是對于駕駛員來說,沒有實體按鍵就需要駕駛員在駕駛時看著屏幕進行操作,這樣的行為是危害道路安全的行為。并且一塊超大屏幕也沒有辦法代表了它科技的進步,其內在的系統也與手機相類似,可是我們能用手機完成的事情為何還需要汽車的系統呢?
我們的車上真的需要那么多科技嗎?
答案也許是正面且積極的。因為沒有新的科技,汽車企業就沒有辦法在新車講解會以及上市時能讓用戶體會到更多的震撼,少了些噱頭自然就會影響受眾。不過對于新車的科技來說,有哪些才是我們真正常用,并且對生活質量有提升的呢?這個就需要細細分析。
自動泊車輔助系統
隨著智能泊車科技配置的普及,如今廣大市民在看車買車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個看上去很“高大上”的配置——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像很多車型現在都已經標配搭載的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很多車主都不會使用,更不用提是否經常使用了。只要按下自動泊車啟動按鈕,系統便能夠自動尋找停車位并自行轉動方向盤進行停車,駕駛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車速并依照系統的提示進行前進、后退擋位的切換而已。
不過,自動泊車也一樣有弊端,例如在那些停車線不清晰的情況下,泊車系統是很難停進去的;如果前后車離的過近,自動泊車系統也難以使用。所以也是各有優缺點。
優點:自動泊車系統的優點很多,可以自動泊車無需司機介入太多,免去不會泊車的煩惱。特別是遇到需要側方停車的時候。如果是高級一些的車型自動泊車系統,在泊車的同時遇到碰撞風險時,還會發出警告甚至剎停,這些對于車主來說都很便利。
缺點:自動泊車系統也并不是沒有缺點。首先,每個汽車品牌的泊車系統都不太一樣,有的可以停多種車位,有的只能側方和垂直停車,遇到斜方車位就沒辦法了。另外,如果遇到天黑或者攝像頭不清晰的情況下,有可能會發生自動泊車失靈的情況。
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其實已經多年的發展歷史,只不過在近幾年才有了接近實用化的趨勢,比如谷歌自動駕駛汽車于2012年5月獲得了美國首個自動駕駛車輛許可證。自那時起,自動駕駛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了。
中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存在哪些問題?交通部發言人吳春耕曾經提出過三點:尚未形成覆蓋不同等級自動駕駛的完整測試體系;已開放的測試道路和測試場景有限;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還亟待完善。
自動駕駛作為新興事物,社會應該給予寬容,畢竟這是現代文明在追求科技改變生活上的一種積極體現。可我們也要明白,類似特斯拉、凱迪拉克等企業在配備了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已經開始在路上行駛,它的安全不只是關乎司機本人,也關乎他人的安全利益。
所以,對于自動駕駛來說,目前它只能被稱之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只能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來駕駛汽車。最好的辦法是對需要駕駛具備自動駕駛功能車輛的車主進行特別相關培訓,以及用配套的駕照體系來作為執法依據。畢竟是涉及人命的大事,每一個自動駕駛車輛上的司機都做到“持證”上崗,作為一個路人才更有安全感。
今年年初,北京市交通委發布了《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能力評估內容與方法(試行)》以及《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封閉測試場地技術要求(試行)》,為無人車進行考證。有關部門已經開始有計劃的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推行配套的措施,可這還是不夠。畢竟中國的道路情況復雜,電動自行車以及行人毫無規則的在馬路中穿行,對汽車駕駛員一直是一個考驗以及道路解決難題。所以自動駕駛技術在正常的規則之外同樣需要保持高關注度才能適應現有的社會道路,而開放測試場地也缺乏這種讓自動駕駛“隨機應變”的能力。
其實還有很多的科技產品已經被應用在了汽車上,但是那些功能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幫助?類似之前舉例的自動駕駛和自動泊車輔助對家庭用車而言,沒有起到足夠多的幫助,對于這個社會的責任心也沒有進行提高,因為這些科技對我們的日常駕駛沒有起到輔助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2015-2017年7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200個,相關投資金額1萬億元以上,蔚來、威馬、小鵬、拜騰、車和家、愛馳、奇點、云度、游俠、前途……一抓一大把,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具備產品交付能力的有幾個?
對于一些造車新勢力的汽車企業來說,他們要做的是:汽車、智能、核心、定位、網聯、獨特、新能源等,他們需要了解的有這么多,為什么還要進入這個市場呢?在我們不了解的同時,他們又都做了同樣的事情:融資。
確實,沒有金錢的資本勢力進入到汽車市場,這些造車新勢力所做的都無法成為現實。不少造車新勢力將大量人員和資金放在了更好的造型、更輕的車身、更強的加速性和更強的科技方面。內外飾設計、車身輕量化和加速性,這些本是傳統汽車企業的強項,完全無法體現新造車勢力的“新”特性。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家成立僅兩三年的企業,試圖在傳統車企的優勢領域和對方競爭,成功的幾率可想而知。在傳統車企擅長的領域耗費過多人力和物力,無疑會使得對最基礎、最核心部分的研發投入相對薄弱,最終導致企業自身的研發體系無法按時建立起來。所以他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科技當中。
事實上,這些基本上只存在于PPT和概念車中,很多新造車勢力并沒有掌握真正的技術。此外,制造一臺車需要多達上萬個零部件,這要求汽車企業有高超生產管理能力和質量管理能力,如果沒有長期的造車經驗,恐怕很難做到。因此,很多新造車勢力選擇了代工模式,蔚來找到了江淮,小鵬找到了海馬。
沒有技術、沒有生產線、沒有管理經驗,這就是大多數新造車勢力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離開了精美的PPT,新造車勢力還有什么?
汽車歸根結底是個工程的活兒、技術的活兒。這些領域的人,沒有工匠精神,沒有工程師文化,單靠花拳繡腿、嘩眾取寵注定不長久。汽車還是一門工程技術。更多就是講究邏輯,這是一個嚴密的思維過程。最忌諱的就是定性不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