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明
[摘要]電視新聞以場景為核心,通過拍攝圖片來展示。拍攝是電視采訪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煤礦井下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頻繁。這是電視采訪的“禁區”。目前煤礦安全作業明確規定,未經礦長批準,地下區域不得接受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如何解決電視新聞拍攝和煤礦安全問題是電視記者經常面臨的問題。電視記者應首先提高自身素質,并從整體角度、政策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關鍵詞]煤礦;電視記者;井下采訪
近年來,隨著煤炭行業整體效益的提升,以及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煤礦工人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作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對安全生產越來越重視。形勢好轉的原因是,井下作業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安全管理嚴格,安全理念也有所提高,工人從以前的“要我安全”轉化為“我要安全”,工人的素質普遍提高。煤炭行業在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還會制定督察、安全等一系列措施,盡管整體形式趨向好轉,但從全國情況看,一些礦難仍時有發生,希望國家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增強數百萬煤礦工人的安全感。本文講述煤礦電視記者同挖掘隊伍一同體驗礦井下的工作。
一、見不到太陽的探索者
進入井下的第一件事是換裝,除了原本印象里的工作服、膠靴和安全帽,井下職工的穿著配置更是細致到工作服里的背心和褲衩。這些衣服公司都有配備,職工也可以自備,但是必須是純棉材質的。記者調查到,為了井下職工的安全,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嚴格把控。
換好衣服后還要穿戴裝備,對于長期在井下作業的職工來說,每一件裝備都必不可少。井下工作者腰上的自救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定位器則可以在地面上監控每個人的位置,礦燈則是為了照明使用。但是記者井下采訪必須按著指導穿戴裝備,必須明確每一個裝備的使用方法。除了這些必選的裝備之外,記者觀察到井下作業的每一位職工都帶著一個工具包,里面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工具,工具包里除了所使用的不同工具外,就是裝滿水的水壺和食物,以備井下工作時用。每個人的工具包以及裝備都有十多斤重,即使不算工具包,也能感受到自救器和裝備的重量。
光是一條漫長的井下“上班路”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了。從井口到工作地大概要一個小時左右,最深的工作面可能要走一個半小時,井下職工把這條漫長的上班路當成開工之前的熱身。披星戴月是井下工作者的一種上下班的常態。
二、走到工作面已經汗流浹背
從井口到工作面要經過四種方式,首先是通過高速電梯迅速下到地下,從電梯啟動的瞬間,就開始進入真正的“地下世界”了。然而對于負責開采的掘進隊來說,這也僅僅是一個開端,他們的工作點是礦井的最前沿、最深處。電視記者井下采訪的工作面亦是如此。到了地下后,還要乘坐小火車行駛一段距離,四人一節的車廂里。礦燈是唯一的照明工具,伴隨著車輪與鐵軌摩擦的轟隆聲,周邊的人影和聲音都有些模糊,每每此時,下井前還有說有笑的場景變成了默契的沉默,職工們大多選擇閉目養神來度過這段時間。
乘坐小火車在夯道里行進幾分鐘之后,掘進隊還要通過猴車再下到一定的井底深度。兩條鋼索上傳送著一部部上行和下行的猴車,這些如同“單人纜車”的猴車就是掘進隊職工上下班路上的第三種前進方式。每個隊員都有序的看準時機“騎上”猴車,記者也在井下領導者的示范下騎上猴車,經過一定時間。最終來到了地下。然而,這還不算完,距離最終的工作面還有一段步行距離要走,這一次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雙腳了。
原本記者以為行走一段距離不算什么,體驗后才知道一路的艱辛。尤其是有限的視線帶來的壓抑更讓這一路顯得漫長。而只有遠處掘進隊隊員身上工作服的反光條。提醒著行程還沒有結束。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來到了最終的工作面。光是走到工作面都已經如此辛苦,更何況挖掘機開動,負責皮帶運輸、鉚網等工作更消耗不少體力。因此我們對煤礦井下工作者肅然起敬。
三、安全體現在每一處細節
安全是每個人都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也是井下職工行動的準則:服裝必須是棉質的、手機是萬萬不能下礦的、進出的時候一定要隨手關門、防止風的影響等等。每一處細節都反映了礦井職工對安全的重視。其實只要井下操作都嚴格按照規范來做,發生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在礦井下,除了掘進隊負責開采外,還有救護隊、安全檢查等輔助工作。安全檢查的主要工作就是去不同的地方巡查,如果安全隱患較小就當場修復,如果隱患較大則要找專業人員來處理。負責檢查安全的人要“膽大心細”和“吃苦耐勞”,檢查人員通過自己的工作來提高井下的安全系數,檢查安全的工作人員覺得他們的辛勤付出是值得的。
負責救護的工作人員,每天總有一半時間是在模擬訓練中度過的。封障、板墻、磚墻、體能訓練等,每一項都對應著一種可能的礦下事故。但是救護隊員確總是希望自己從事的工作內容永遠不要被運用到實際中。
四、是同事,更是家人
記者井下了解到,雖然井下工作環境比以往已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壓抑的環境和安全隱患依然讓很多初次下井工作的人“吃不消”。在掘進隊,不少職工都在這工作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原因,是與家人、與同事之間的牽絆。井下的工作給了他們經濟來源,也給了他們生活,礦井已經成為礦工們生活的一部分。
井下工作者,他們是同事,也是相互扶持的家人,他們在井下生死與共。每當和井下工作者談及他們的家人,他們總有一絲無奈,感情是復雜的。礦井拉近了他們和家人的距離,確也因為在井下工作錯過了很多與家人的團聚機會。
結語
煤礦里大量的標語每天都在提醒和警示經過的礦工牢記“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負責安全的工作人員每天考慮的是如何提升井下工作的安全系數,讓每一位井下職工高高興興的上班、平平安安的回家,是每一位煤礦領導和井下職工的共同心愿。
井下的工作環境是黑暗的,但是井下職工的眼睛是明亮的,因為井下工作者們的眼中有夢想、有希望、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