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勝 曲愛君
【摘要】初中地理課堂實現生活化教學是實現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必要過程。在進行“地球與地圖”部分的教學時,要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考能力等核心素養為抓手,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地球與地圖 核心素養 生活化 讀圖能力 初中地理
今天,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得到了人們更為廣泛的關注,學生的學習必然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通過地理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并逐漸形成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初中地理課堂實現生活化教學是實現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必要過程。為此,筆者對“地球與地圖”部分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生活化教學做了認真的思考。
一、課前準備
由于“地球和地圖”是七年級上冊中內容最多、難度最大的知識,所以課前要做大量準備工作。其中的關鍵是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準備講解內容,以實現“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
例如,在學習“地球形狀”前,可準備“月食”的視頻或圖片;通過準備飛機失事后的具體位置來學習經緯度知識。還可設計問題:為什么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太陽,但又總是經歷黑夜?從中國打電話到美國的問候語是一樣的嗎?上學為什么冬天比夏天更容易遲到?為什么一年里總有春、夏、秋、冬四季?這就需要準備地球運動的動態視頻和相關地圖。而當我們展示一幅地圖時,是不是所有的符號和信息都能看懂呢?地圖是否全反映的是平面信息?能否看到立體內容(如山體)?這就要求教師準備好相關地圖,如旅游地圖和等高線地圖等。
二、“地球與地圖”部分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1.在講授地球形狀時,鑒于學生無法置身于太空去目睹地球形狀,教師可通過一些生活現象來印證,如船只從海平面駛來,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這比投影一張地球照片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生活實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其探討和研究自然奧秘的信心,從而促進其地理學科價值觀的形成。
2.經緯網定位教學時,拋出尋找“馬航MH370”的具體位置,讓學生思考地球儀上眾多橫七豎八的線到底有什么作用?從而引出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講授。由于這一內容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列舉生活中看電影時,如何利用電影票查找座位;還可通過臺風移動路徑的測定,加深學生對經緯網定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這部分內容的生活化教學,學生較好地認識了各種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格局、空間聯系等,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的養成。
3.“地球運動”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很難,因為這部分內容是初中地理教學中最抽象的內容之一,加之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比較薄弱,僅靠想象力來學習、理解難度很大。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除了密切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和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地圖外,還需要準備模擬地球運動的動態視頻,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視頻內容與生活事例相結合。例如,太陽的東升西落與自轉的方向有關;南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直射點的移動、極晝極夜等現象與地球的公轉運動有關。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生活中的現象來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們在冬天比夏天更容易遲到?為什么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旗禮的時間不是固定的?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位置晝夜會有差異?為什么南北半球房屋的朝向不同?為什么處于地球不同的緯度位置,房子的樓間距會不一樣……通過案例創設情境,再結合多媒體等實現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如通過對地圖的分析閱讀,提高學生的地圖技能;通過早晚或冬夏影子的變化來鍛煉學生的空間視角;通過直射點移動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來訓練綜合思維;通過人們在南北半球調整房屋的朝向和樓間距來突出人們“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促使其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4.平面地圖和立體地圖的閱讀。給學生投影一張某動物園的旅游地圖,檢測學生能否準確獲取有用信息,以此考查學生對地圖三要素的掌握情況。對于立體地圖的閱讀,可結合學生爬過的山,讓學生對立體地圖有初步了解。再列舉小組野外考察時,怎樣得知一座山的特點?從哪里上山會比較安全?山體結構怎樣?哪里可能找到水源……從生活需求出發,學生會學得更有興趣。有了這樣的基礎,下次再爬山時,學生便能運用學到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從而享受學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悅。地圖既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又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引導學生把握地圖“三要素”,且能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地圖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體任務之一,理應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
三、在初中地理課堂實行生活化教學必要性的思考
1.從教師自身教學和發展的需要考慮。實現地理課堂生活化填補了傳統教學與現實生活脫節的鴻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用好教材,還要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并從生活中選取有效的、可以促進學生新經驗增長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為學生學習更高一級新知的支架,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效果。為了讓地理知識,尤其是枯燥、抽象的知識更易于學生理解,教師必須置身于生活化教學的研究之中,努力觀察、思考和研究更多的生活化地理信息和案例,從而激發教師自身成長的內在動力。
2.從學生學習的興趣考慮。初中生不僅處于身體發育階段,還處于心理年齡成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最強盛的。因此,教師緊抓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實行生活化的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最有效的課堂模式就是生活化的課堂。因為生活本身充滿樂趣,生活化的課堂可以把教學中的地理概念、原理還原到生活中,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身心愉悅,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理論知識。
3.從教學質量角度考慮。教師在地理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細節、學會思考和分析,進而真正實現自主學習。這種內在的學習需求會促使學生不斷探究,使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形成“生活一課堂一生活”的學習模式,真正踐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課程理念,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4.從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考慮。地理回歸生活,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除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念外,還包括地理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了準備。可以說,地理生活化課堂豐富了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能夠讓學生在教學中接受地理、愛上地理、學會地理,進而提升能力,掌握實踐技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地理來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地理。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原點,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以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為目標來展開。學習的內容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地理教學返璞歸真。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杜若明.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3) :47.
[2]李敏.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學策略[J].才智,2015,(35) :72.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湯國榮.論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5,(11)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