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高職學生學習英語多年,仍然不能熟練運用這門工具。王陽明思想或許能夠啟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本文從王陽明思想的立志、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三個方面入手,闡明了它們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王陽明思想;立志;致良知;知行合一;高職大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王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有些高職學生學習英語,始于幼兒園,但是有些學到大學畢業,即使拿到了三級、四級證書,還是不會用英語自信地和外國人交流。這種現象令人費解。如果是學習開車,拿到駕照后,開個幾年,就能熟練駕馭車輛。馬克思當年學習英語,只用了幾個月,就能在報紙上發表英文文章。有人分析說,這種現象說明英語教育存在問題,要改革。有人說,學生覺得學了英語后,將來用不上,干脆不用學。我調查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幾種:1.功利實用主義,為了考試而學;2.覺得是一門類似開車一樣的技術,將來可以周游世界;3.不得不學,要畢業,要拿學分;4.對英語有興趣。
我校開設了華美講壇,請來了浙江大學的董平教授,作了一場《從王陽明那里學習如何做人》的報告,宣講王陽明的理念和事跡,在師生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我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一直在苦思高職生英語學習的問題和出路,聽完他的報告,有了借古鑒今的想法。
一、立志
王陽明12歲的時候就立志,讀書做圣賢,而不僅僅是考取功名。他希望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入較高意境,引領人們走向更高的精神層面,做到孔子所說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因此,他能主動學習、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反觀當下的高職學生,學習英語多年,有些即使拿到了三級、四級證書,還是不會用英語自信地和外國人交流。深究其因,首先在于眾多高職學子沒有立志,而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如果他們立下志愿,我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把中國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世界,把世界的優秀文明介紹到中國。在這種大志的激勵下,學習英語就會從被動變為主動,從應試變成應時(順應時代),從而讓英語這門工具助圓中國夢。中國夢包括文化強國,只有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文化強國才會成為現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假如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國人都有這種擔當的意識和行動,何愁中華民族不會復興。王陽明少時立志,因為他的志向高遠,因此他能自覺吸收中國古圣先賢的智慧,悟入他們的境界。高職學生立志后,學習英語自然會動力倍增,進步顯著,進入英語世界。
二、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每個人的“本心”,它是先天的,永恒的,能清晰映照外在的世界,指引我們做出理性的和有道德的判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私欲和偏見會遮蔽良知,從而失去了理性和道德。致良知就是要意識到良知才是人的真正本質,從而按照良知的指引來生活,讓良知體現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和言語行動中。
較之本科生,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興趣相對較低,學習相對不夠積極主動,加之中考、高考考試失利,讓他們對英語學習有懼怕感和挫折感,從而選擇考試過關。另外,大學學習環境相對寬松,部分學生禁不住網絡游戲、美劇韓劇、微信及QQ的誘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上述的諸多“烏云”遮蔽了他們的良知,使得他們的英語水平進步不快,甚至少數學生還出現了倒退。當他們學習和接受了王陽明的學說后,找到良知,讓良知來引領和指導他們的英語學習,他們就會關照到英語學習上的種種障礙,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周密的學習計劃,抓住一切可以提升的機會,克服種種困難,迅速提升英語綜合實力。
三、知行合一
對于一件事情,我們通常是“知先行后”,也就是要先知道該怎么去做,然后才有可能去實施。王陽明卻認為“知”是無止境的,有人甚至花了一輩子去“知”,卻完全不去“行”。例如,以“孝”這件事來說,如果有一個人說得頭頭是道,卻不去身體力行,那就說明這個人并不是真正地知道“孝”。只有腳踏實地地去做孝順父母的事情時,那么這個人才真正知道“孝”了。
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還處于“知”的階段,還沒有完全進入“行“的階段,也就是運用得不夠,這就可以解釋以上提到的一個現象:為什么有同學四六級考試都通過了,他們和外國人卻還是無法交流。高職院校的學習強調實踐,英語也不例外,要做到“知行合一”。學生學習英語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動耳聽,動眼看,動手寫,動嘴說,動腦想,而不僅僅是背一些單詞,學一些語法,分析一些文章結構。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是不是僅僅在傳授知識,而沒有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運用的機會。有學生反映,單詞背誦后又忘記了,忘了又背,可是背完后不久又忘了,慢慢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信心。熟悉英語單詞也要知行合一,學習了單詞的發音、意思和用法后,就要通過聽說讀寫譯的行動來進行鞏固。
王陽明思想博大精深,本文選取了三個方面來指導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期待學生能夠立志高遠,發現良知,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有效提升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賈慶軍,張雨舟.王陽明良知宇宙觀下的“知行合一”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2017(4).
[2]余小茅,劉文婷.培育實踐人格:從王陽明“知行合一”看當代教育目的的實踐取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3).
[3]薛麗麗.從王陽明心學看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規范和主體[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