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只有運用貼切的譯語才能將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復制和傳播,本項目在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指導下探討了實踐中應采取的各種英譯策略。
【關鍵詞】模因論;茶葉;對外傳播;英譯方法
【作者簡介】張揚,湖南城市學院。
【基金項目】2018年度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翻譯模因論視閾下的茶葉外宣英譯研究》,項目編號:2018YS025。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但我國茶葉在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是因為出口貿易的茶葉英譯達不到要求。很多國外的消費者根本不認識中國出口的茶葉,所以如何在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根據出口茶葉自身的特點將茶葉的英譯做得更好,己經成為茶葉出口急需解決的問題。模因論,作為一種新興理論,提出文化基因轉換復制和傳播的新規律,模因論為茶葉的英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一、模因論綜述
模因論是從達爾文進化論發展來的,它的主要觀點就是模仿。就像生物體靠基因遺傳和進化來延續生命基因一樣,“模因”(meme)是文化基因,傳遞文化的單位。模因還是思想上的“病毒”,能感染受眾同時進行文化傳播。任何言行、觀念,只要能夠被復制傳播,都能成為模因,而語言就是模因復制的主要途徑之一。Chesterman和J.Vermeer最先把模因論應用到翻譯領域。他們研究認為,在跨文化這個大語境下,模因的傳播不能離開語言,所以源語模因需要通過翻譯才能傳播。但是模因也有變異性,把源語文化模因傳到外國文化的時候,翻譯本應該是把本土文化的模因完全復制到外國文化的模因中,但實際上有的模因會被傳播而有的會被淘汰。在跨文化環境中,譯者不但是模因語言的解碼者而且是本土文化思想的傳播者,對于源語模因如何進行準確的復制,翻譯時應該采取直接復制目的語模因還是有選擇性地復制核心模因,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刪譯還是意譯,最終應該以實現交際目的為主要考慮因素。
二、模因論視閾下中國茶名的英譯方法
1.直譯和音譯。當需要表達的語言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能找到相對應的模因,能對這兩種語言國家的宿主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感染時,我們可以選擇直譯和音譯的翻譯方法。直譯是將茶葉名字用相同意思的英語單詞譯出來。它主要適用于中英文有對應認知語境的茶葉名字的英譯。例如,中國名茶武夷巖茶公認的翻譯為Rock Tea,因為武夷巖茶是生長在巖石之間,這就使茶葉具有獨特的巖韻,而且在西方文化中巖石是表示堅韌、奮斗的意思,將武夷巖茶直接翻譯,更加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共通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茶葉都適合直譯,如大紅袍,有些譯成Big Red Rob,不僅沒有體現這個茶葉的獨特,也不符合國外文化的審美觀,因為西方人認為紅色red往往表示恐懼等消極情緒,所以目的語宿主對這個茶葉難以接受。具有民族特色的茶葉名字或以地名命名的茶葉比較適合英譯的翻譯方法,音譯是使用中國統一的普通話或發音的音標并在后面加tea或cha。比如大紅袍Dahongpao tea,黑茶Hei cha。
2.意譯和混合譯。茶葉名字的中英文在語義和語用上不是完全對等的關系,所以茶葉名字所對應的翻譯方法應該為意譯和混合譯。意譯是按照茶葉名字所具有的茶葉特征來譯,適合翻譯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并容易引起目的語消費者誤解的茶葉名。如受大眾歡迎的明前茶,這個茶葉的特點就在茶葉的采摘時間是清明之前,這個特點必須在文化傳播中突出體現,所以英譯為“PreQingMing Tea”,以此類推,雨前茶的英譯應該是“Pre-Grain Rain Tea”,保留了茶文化的文化模因,讓目的語消費者體驗了中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混合譯是音譯加意譯注釋,目的語宿主在接觸茶葉名字時能感知漢語的讀音,還能全面認識茶葉名包含的文化內涵,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例如,“洞庭碧螺春”在英譯時,可以將茶名和地名剝離開來一一翻譯。“洞庭”是地名,就直接音譯為“Dongting”,“碧”是茶的顏色,譯為“green”,“螺”是指茶葉的形狀彎曲的像螺一樣,譯為“spiral”,“春”是時間,譯為“spring”因此,“洞庭碧螺春”譯為“Dongting Green Spiral Spring Tea”,消費者不僅容易辨識,還保有茶名的中國文化的韻味。
3.約定俗成譯。對于內嵌含義豐富的茶葉名字,它的模因傳播是指信息從中文到英文的轉化是一種非對等的橫向擴散。這時英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靈活處理。例如“紅茶”并不是英譯為Red tea,而是約定俗成的譯為Black tea,因為紅茶在漢語中是以泡出茶的顏色而命名的。在英文中以茶葉顏色命名的還有“工夫茶”,英譯為“Gongfu tea”。我國的工夫茶是指種出這種茶葉要花較長的時間,與中西方所認知中的中國功夫沒有任何關系。但中國功夫在國際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所以這個英譯名可能會讓目的語宿主造成某種誤解,但卻有利于茶葉的推廣,更能促進模因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2]林嬌嬌.翻譯模因論視角下的公示語漢英翻譯[J].廣西民族大學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32-133.
[3]劉芯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