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一中學 孫若茗
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深深地迷戀和追尋那濃濃的中國味兒。唐詩宋詞讓我沉醉,佳節民俗讓我眷戀,高高的宮墻讓我驚嘆皇家的威嚴,小橋流水讓我融化于詩意田園……
但有時,我恍然醒來,卻發現高樓大廈中,中國味兒似乎正漸行漸遠,急促的腳步帶走了詩情畫意,焦躁的內心占據了欣賞與回味,手機電視阻隔了親情與友情……我的中國味兒,如何留住你的厚重與芬芳?
我愛中國的建筑,中國建筑的味道是一首流動的詩,滿滿地蘊含著傳統、文化,寄托著審美、情趣,甚至傳達著人生的體驗與思考。社稷壇的五色土,太和殿的漢白玉階,天壇的回音壁,中國人敬天敬地敬自然;蘇州園林的白墻灰瓦,假山怪石,芭蕉修竹,中國人尚靜尚和尚品味。然而,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行為傷害了中國味兒。例如,有些國人粗暴地對待自己的民族驕傲,他們在古建筑上亂刻亂畫,還有些古建筑面臨著拆除和保留這樣進退兩難的問題,像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不少人感到擔心,古建筑究竟該何去何從?令人欣喜的是,更多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建筑正在被人們竭力保護,或是通過法律約束,或是列入文化遺產名錄,正是由于守望者們的堅守,才使這些“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被更多的人認識,才能古為今用。很多守望者在傳統古建筑保護中融入了現代元素,通過融合與創新的手段進行保護。故宮博物院用數字技術讓圖畫和建筑“活”了起來,真實地再現當時的場景,南鑼鼓巷的改造也是成功之例,游客可以徜徉于傳
統北京味兒的胡同中。具有中國味兒的還有中國的節日,它傳遞著文化與親情,寄托著思念與祝愿。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究和睦,講究團圓。一年之中我最期待的莫過于春節,小時候是為了其中的樂趣——可以放鞭炮,享美食,大了之后則為了那給予人們無限溫暖的“年味”,四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在窗外不斷的爆竹聲中,在家人的歡聲笑語中,除夕落下帷幕,新的一年悄悄走來,心底升起的溫暖與幸福,都融入新一年的希望。熱鬧的鞭炮,可口的美食,團聚的溫馨,其中有著個人的感觸,但更蘊含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和對民族文化的心理認同,春節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傳統卻在慢慢遺失,昔日老舍筆下的春節從臘月初開始,現在卻是在除夕之日開始,曾經熱鬧的廟會,如今也已大多消逝,本應有說有笑的團圓飯,變成了大家聚坐在一起搶紅包,甚至曾經認真書寫,寄寓人們美好祝愿的春聯與福字,也從市場購得,少了那么幾分真誠的韻味。逐漸消失的傳統,年味大減的春節,讓人悵然若失,傳統的本真需要我們堅守,節日的內涵值得守望。
現代社會中,最不能迷失的就是我們的中國味兒,中國味兒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根,留住中國味兒,守望中國傳統,是我們的責任。
點評: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既以情動人又以理服人,融情、理于一體。文章開篇點題,提出自己不知何時起,開始迷戀和追尋“唐詩宋詞、佳節民俗”等濃濃的中國味兒,接著提出中國味兒正漸行漸遠,如何留住它的厚重與芬芳,引發讀者深思。利用多種寫作手法寫了中國的建筑以及中國的節日,語言樸實優美,打動人心,步步引發讀者深思,最后又回到主題并加以升華,再次引發讀者思考。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情理交融,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山東省泰安市東平明湖中學 張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