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晟屹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大刀闊斧推行變法,親任大法官,直接審案。有一天,他在審理一樁命案時,被告人自動招出了3年前的一場謀殺案。案情有了進展是好事,但李悝當即臉色煞白,原因是3年前那樁案子已經結案了,是他親自審的案,一個人被誤判為兇手并處決了。也就是說,李悝因為誤判害死了無辜的人。為此,他一籌莫展,按照自己定下來的《法經》,這是死罪。最后,李悝寫好遺書,自殺了。
也許李悝能找出許多客觀理由為自己辯護,還可憑著他在魏國的功績和威望,用不著自殺,但他從內心深處對法律保持著敬仰、尊重和畏懼,自覺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自殺,無疑是最大的誠懇,讓周圍的同僚肅然起敬。因誤判而自殺是不足倡導的,但李悝的死因值得敬仰。這是他履職的一次失敗,也是他人性的一次勝利。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古書毀于一炬,讓人痛心疾首。突發的火災把一名普通學生推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他在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后,終于做出一個勇敢的選擇。原來在這之前他違反圖書館規定,悄悄把哈佛牧師捐贈的一本書帶出館外,準備閱讀完后再歸還。突然之間,這本書成為稀世珍本。該學生懷著不安的心情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說明理由后鄭重地將書還給了學校。
校長先是表示感謝,并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然后就把他開除出校。哈佛開除的理由是:讓校規校紀看守哈佛,比用其他東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賞罰分明,這是對規則的最好致敬。
規則之所以被社會認可及遵守,在于它能讓社會運行成本最小化。如遵守交通規則,無非在路上多耽擱幾分鐘,沒有必要去爭那么幾分鐘,因為那關系到生命安全。遵守規則,還要認識規則的重要性,它能帶給我們穩定和安全,能帶給我們秩序和友善。
說到底,規則就是給那些不守規則的人準備的。規則就是秩序,沒有規則就沒有秩序。假如不受規則的制約,一味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去行使單位、團體大多數成員認為的不正義的事情,那么這個群體、單位很快就會陷入混亂。如果我們想追求穩定的、有秩序的生活,就必須信守這些規則,社會如此、單位如此、每個人也如此。
郭旺啟摘自《做人與處世》
交代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及人物身份,為后文李悝誤判之后自殺維護《法經》做鋪墊。
“臉色煞白”這一細節逼真傳神地寫出了案情產生進展后,李悝意識到自己誤判了兇手后的震驚與愧疚。
對李悝自殺護法的事例進行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指出本不用自殺的他如此做是為了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
校長感謝和褒獎的是學生的誠實和勇氣;開除他則是為了維護哈佛的校規。舉這個事例再次論證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指出遵守規則的意義——讓社會運行成本最小化。
假設論證。運用假設思維分析不受規則制約會導致混亂,進而證明了人們應當遵守規則。
總結
本文通過戰國時期大法官李悝誤判案件后自殺維護法律的權威、哈佛大學校長對違反校規的學生賞罰分明這兩件事例的分析說理,闡述了人們應當自覺維護規則及其重要意義。文章運用了事例論證和假設論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特約教師: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