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卡羅爾·德韋克
閱讀分享:文章舉例通俗易懂,說理深入而淺出,將本來極其深奧的心理學專業知識,講得淺顯易懂、妙趣橫生。文末呼應開篇,回到了“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上來,給育人者和被教育者深刻啟迪。好的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思維,指導人的成長,而這篇文章便是。(特約教師:山東鄒城市郭里中學 仲維柯)
在芝加哥有一所高中,那兒的學生畢業前要通過一系列課程,如果某一門課沒有通過,成績就是“暫未通過”。我想,這真是個絕妙的做法,因為,如果你某門課的成績不及格,你會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沒有學到。但如果你的成績是“暫未通過”,你會明白,學習的步伐并沒有停下,你還需逐步向前,爭取未來。
“暫未通過”也讓我聯想起一件尤為重要的發生在我職業生涯初期的事情,這件事對我而言是一個轉折點。當時,我想探究孩子是如何應對挑戰和困難的,因此,我讓一些10歲大的孩子嘗試解決一些對于他們而言稍稍偏難的問題。一些孩子積極應對的方式讓我感到震驚。他們會這樣說,“我喜歡挑戰”,或說“你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所獲”。這些孩子明白,他們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們有我所說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但另一些孩子覺得面對這些難題是不幸的,宛如面對一場災難。從他們的固定型思維角度來看,他們的才智受到了評判,而他們失敗了。他們不懂得享受學習的過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與敗。
這些孩子們后面表現如何?在一項研究中,他們告訴我,如果他們某次考試未通過,他們很可能會在下次考試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學習。在另一項研究中,他們掛了一門后,他們會找到那些考得還不如他們高的孩子,以尋求自我安慰。后續的研究陸續表明,他們會逃避困難。
科學家們監測了學生們面對錯誤時的腦電活動圖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幾乎沒有什么活動。他們在錯誤面前選擇了逃避。他們沒有積極地投入。但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他們相信能力會通過鍛煉得以提升。他們積極地應對錯誤。他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他們剖析錯誤,從中學習,最終訂正。如今我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他們最遠大的目標就是再拿一個A。我們該怎么做呢?如何讓孩子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呢?
我們可以做這樣幾件事。首先,我們可以有技巧地去表揚:不去表揚天分或才智,這行不通。而是要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對過程的表揚會塑造孩子的韌性。我們發現,注重過程的思維模式,會賦予孩子們更多自信,指引他們不斷向前,越發堅持不懈。
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告訴學生們,每當他們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連接,他們會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看看后面發生了什么吧:在這項研究中,沒有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訓練的學生,在這一困難的過渡階段,成績持續下滑,但那些受過該訓練的學生,成績強勢反彈,卓有起色。
最近,我收到一個13歲男孩的來信。他說:“親愛的德韋克教授,我欣賞你的著作,因為它們都基于可靠的科學試驗,因此,我決定將你的方法付諸實踐。我更用功地學習,更用心地處好與家人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而在這些方面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我才意識到,過去浪費了太多生命。”讓我們不再浪費生命,因為,既然我們知道能力可以增長,那么,生活在一個能激發進步并讓這一切變得可能的地方就是每個孩子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