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奮
科研需要大膽設想,也需要小心求證。為了深入研究臨床現象背后的機制,2001年起,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進入了一個在國際上全新的研究領域——周圍神經移位和腦功能的關系研究。
2005年,徐文東獲第十屆銀蛇獎二等獎時還不滿35歲。

說起自己在醫學道路上的成長,他總是會提起當年的那次講座。
徐文東從小在濃郁的醫學氛圍里長大,家庭的熏陶讓他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學醫; 考入上海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前身)醫學系,除了課堂學習,他還喜歡聽醫學大師的講座。
一次,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院士到學校講座。顧玉東院士領導的華山醫院手外科在該領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讓徐文東對華山醫院手外科心馳神往。
1993年,徐文東如愿師從顧玉東院士和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徐建光教授。他很快開始展現出色的臨床科研能力。1997年,工作僅4年的徐文東發表論文《鼠坐骨神經再生軸漿流早期檢測的實驗研究》,獲“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第7屆全國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這是全國手外科學界論文評比的最高獎。1999年他開始了將內窺鏡應用于臂叢及周圍神經手術這一世界首創性的工作,同年8月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胸腔鏡下全長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根性撕脫傷手術,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時間由原先的2年縮短至1年,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他受邀到法國,指導完成了世界第一例用達芬奇機器人操作的全長膈神經移位術。2004年,他的博士論文獲第六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手術中的徐文東教授。
最近,徐文東幾次登上領獎臺,都與“腦-手”課題有關:他的《臂叢神經損傷及修復過程中的大腦功能重塑規律及新技術的轉化研發和應用》科研成果,分別獲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他的另一項成果“健側頸7移位術治療中樞性偏癱的Ⅱ期臨床原創研究”,2017年底登頂醫學最高級別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臂叢神經是人腦指揮肌肉做出動作的一條通路,主要支配上肢、肩背、胸部的感覺和運動,手也在其支配范圍內。臂叢神經受損,腦和手之間的通路就斷了,上肢就癱瘓了。
顧玉東院士首創的“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全臂叢神經損傷”有著獨特的“左右換位”方法,為研究人類周圍神經移位后腦功能重塑的規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徐文東注意到,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一開始患手需要好手帶動才能活動,但是最后患手都能夠獨立活動;而觸摸患者患手時,好手會有被觸摸的感覺。徐文東聯系上了16年前最早接受手術的病人,果然發現,即使手術過去了16年,病人的患手不需好手的帶動就可以獨立運動,但是在觸摸患手的時候,好手還是感覺到被觸摸。也就是說,患者兩只手的感覺不能完全分開。
徐文東敏銳地感覺到,這一現象有可能和大腦功能變化有關。科研需要大膽設想,也需要小心求證。為了深入研究這個臨床現象背后的機制,也為了將顧玉東院士的創新理念和術式進一步拓展,造福更多患者。2001年起,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進入了一個在國際上全新的研究領域——周圍神經移位和腦功能的關系研究。
徐文東在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進入了神經生物學博士后工作站開展研究,經過多年探索,他與顧玉東院士率領課題組發現大腦功能重塑參與了這一修復過程,進而提出腦科學領域的全新觀點: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
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復,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在前期研究證實“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后,課題組實現了臨床轉化,提出了治療中樞損傷后癱瘓上肢功能恢復的新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使健側大腦半球同時控制雙側上肢,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如果說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用于臂叢損傷是給病人“換了臂叢神經”,那么,用于中樞損傷后的上肢偏癱則相當于是給病人的癱瘓手“換了大腦”。從2008年開始, 徐文東團隊在前期大量動物實驗基礎上,對一側大腦損傷進入平臺期的患者開展了該項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從開展第一例手術至今,恰好10年,超過200例。從不到10歲的小朋友,到68歲的老年人,曾經生活不能自理的腦卒中、腦癱患者,重新擁有了一雙靈巧的手。對徐文東來說,這也意味著,成人的大腦確實具有可塑性。
10余年的艱苦探索,團隊終于總結出了周圍神經移位術后大腦感覺、運動中樞的腦重塑規律,并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成年人類大腦可以實現一側半球同時控制兩側上肢。這一新發現更新了原來臂叢損傷修復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從“大腦”到“靶器官”新的更完整的理論體系。基于這一理論體系,團隊創新了良性腦重塑的多組神經移位手術方式、經顱磁刺激調整皮層興奮性促進神經移位術后恢復困難的原有沉寂運動功能區再激活、中樞-周圍聯合磁電刺激方法改善中樞的不良腦重塑,并通過上述方法的聯合應用,最終實現了癱瘓手功能的重建。這一臂叢損傷修復診治新理論, 被國際權威教科書收錄。國際權威期刊Neurosurgery多次特邀專家發表述評:“這是重要的工作,作者值得稱贊”“為嚴重損傷的患者提供了非常有希望的方案”。
“長久以來,全世界都在研究人類的大腦,因為人類的大腦有許多的未知和神秘的潛力。人類的手又是最復雜的器官之一。將手外科、腦外科、神經影像、神經康復等多個學科進行整合,臨床研究平臺與基礎研究平臺進行交叉合作,必將能拓寬科研視角,實現成果轉化,拓展臨床神經科學?!睂τ谡谔剿鞯摹按竽X可塑性”,徐文東充滿信心。
徐文東,1970年11月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靜安區中心醫院院長,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全國青聯常委、醫衛界別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銀蛇獎聯合會主委。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現任主委、周圍神經學組組長、亞太手腕協會(APWA)副主席。主持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首創的健側頸7移位術重建中樞性偏癱上肢功能的方法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開創中樞癱治療新方向,并為腦重塑科學研究開啟全新視角。入選國家杰出青年,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衛計委突貢,科技部創新領軍人才。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8項。另獲中國優秀醫院院長、國之名醫、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醫學杰出貢獻獎、 上海市領軍人才等20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