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1980年的國內保險業務始于財產險,那一年,全國的保費收入僅僅是4.6億元。保險業的一小步,實際上更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步。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如果要說與改革開放40年幾乎完全同步發展的行業,那么保險業就是個最好的代表——從1979年國務院批準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到2017年中國保險市場規模排名躍居全球第二位,40年來,國內保險業見證了保險公司從一家壟斷,到百花齊放;也見證了保費收入從4.6億元,到3.7萬億元的轉變,市場擴大的倍數以萬計量……
1979年11月19日至27日,全國保險會議在北京舉行。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從1980年開始逐步恢復停辦了二十年的國內保險業務,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之后,中國人民銀行迅速下發了《關于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召開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對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
1980年的國內保險業務始于財產險,那一年,全國的保費收入僅僅是4.6億元。保險業的一小步,實際上更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步。盡管數字相比現在顯得極其微小,但保險業務的開啟意味著:過去企業發生意外損失統一由財政解決的做法得到了改變——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財產均可自愿參加保險,而全民所有制單位投保的財產,一旦發生損失,由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規定負責賠償,國家財政不再核銷和撥款。
兩年后,人身保險業務跟隨財險步伐全面恢復。這一年,《經濟合同法》開始實施,對財產保險合同做了專門規定,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正式與保險有關的法律規定。
而在保險業務全面恢復的前6年,全國上下其實只有一家壟斷性保險公司,它就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據中國人保集團董事長繆建民回憶,那時的人保不僅是一個商業保險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履行監管職能,包括起草了新中國第一個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代表政府參加對外談判等。“應該說,在當時保險業處于復業起步階段、實力弱小的特殊歷史時期,人保的獨家經營對于行業的全面恢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保險需求的增長,人保獨家壟斷經營的弊端逐漸暴露,突出表現為創新動力不足,保險費率居高不下。當時,據說有的企業為了買保險,還要請人保公司的干部吃飯;對照今天保險市場白熱化的競爭,真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只要具備相關條件,經過國家保險管理機關批準,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營業執照,便可設立保險機構,經營保險業務。次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保險公司成立,專門經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內部的種養兩業保險;3年后,平安保險公司成立;6年后,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人保獨家壟斷的格局終于被打破。
鼓勵多方經營保險業務的口子一開,不僅壟斷被打破,外資保險業務也紛至沓來。1992年,國務院選定上海作為第一個保險對外開放試點城市,標志著我國保險業探索對外開放的開始。1995年,保險對外開放試點城市又從上海擴大到廣州——很快,就有了我們熟悉的華泰、華安、泰康、新華人壽……外資保險公司的業務從1992年的29.5萬元,猛增到2001年的32.84億元。
2001年入世之后,保險業同樣開放了入世承諾,這在當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回頭再看,“開放催生了競爭,開放帶來了繁榮,在‘內資與‘外資的交流碰撞中,外資公司不但沒有像此前業界人士擔憂的那樣‘吃掉內資機構,反而更像是一批投入中國保險池塘的‘鲇魚,個人營銷代理制、償付能力監管、保險資金集中運用、銀行保險、投資連接險等先進的技術、管理與產品服務被先后引進來,成為中資保險機構迅速成長的催化劑。”繆建民表示,“入世前沒有一家中資保險機構進入《財富》500強,而2017年有6家上榜,上榜數量位列全球第三,其中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都進入了前120位,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高。”
對外開放不僅帶來了外資投入,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國際上流行的“個人營銷代理制度”開始傳入我國內地,發展到今年,保險業的銷售人員已經達到了800萬人之巨,而通過中介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也占到了全部保費的88%之多。
2000年以后,許多壽險公司開始大量開發分紅險、投連險、萬能險等險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也開始把保險視為一種理財的手段,久而久之,反而忽略了保險最基本的保障作用——相比分紅險的紅火,健康險反遭冷遇。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刷屏熱映。電影里牽動人心的是慢粒白血病藥物格列衛從必須自印度帶回仿制藥,到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拯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而在電影外,“重疾險”也成為街巷熱議的話題。
在國內,重疾險一開始常常只是配角,作為壽險的附加險出現。如今,許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健康險的重要性——2013年,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成立,推出的“尊享e生”“螞蟻金服好醫保”等百萬醫療險一時間成為“網紅”,受到市場的青睞。在線智能核保等功能也迎合了年輕人圖方便的“痛點”。據統計,中國的90后目前人均持有4張保單,其中2.7張是健康險。
不過,我國在健康、養老等長期壽險領域的業務發展仍顯不足——壽險保單持有人只占總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單僅有0.13張。與全世界相比,我國保險深度為4.15%,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6.28%)的66.1%;保險密度為337.1美元/人,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638.3美元/人)的52.8%。保險業漫漫征途,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