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新起點上,上海的家庭文化如歌激昂、如詩爛漫、如花絢麗。
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評選中,8戶上海家庭獲此殊榮。在地方評選中,始于1982年的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評選,2017年更名為上海市文明家庭。2014年開始評選的“海上最美家庭”則是上海市文明家庭的蓄水池。這些優秀家庭的事跡令人感動,是上海家庭的驕傲,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
8戶全國文明家庭
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街道日暉六村第二居委會,家庭成員2人。
武霞敏家庭
武霞敏是上海交大一名數學老師,與丈夫王震均患小兒麻痹癥。自國家恢復高考后,武霞敏開始對殘疾人家庭、特困家庭、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們義務家教。39年間,武霞敏克服身體病痛,先后義務“一對一”補課累計超過5萬小時,幫助600余戶特殊困難家庭。身為現代美術史專家的老伴也經常幫助這些孩子補習語文。他們還從自己的工資中省出錢,資助貧困學生。武霞敏獲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狈Q號。
易解放家庭
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家庭成員2人。
易解放曾在上海一所電大干部管理學校任教,后舉家旅日。2000年,易解放不幸痛失愛子。2003年,易解放為完成愛子回國治理環境遺愿,回國創立了“NPO綠色生命”公益組織,在內蒙古進行沙漠植樹。夫婦倆投入多年積蓄,賣掉自己2處房產,用上兒子的“生命保險金和事故賠償金”,加上募集捐款,共計植樹250萬棵,存活率達80%以上,將2萬畝荒漠變成綠洲。易解放獲2008年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12年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狈Q號。
張燦紅家庭
上海市閔行區梅隴鎮羅陽新村第四居委,家庭成員3人。
張燦紅家庭兒子周嘉偉患有孤獨癥。20多年來,張燦紅和丈夫周順方不離不棄,互相支撐鼓勵、互相提醒慰藉,用愛心呵護兒子成長,營造家庭的溫馨。同時,他們也惦記著有同樣困惑和痛苦的孤獨癥家庭。張燦紅家庭自費創辦“彩虹媽媽工作室”,一家三口都成為工作室的志愿者,向孤獨癥患兒的家長傳授經驗,無償為這些家庭提供服務。
張金龍家庭
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錢橋村,家庭成員10人。
張金龍家庭是四代同堂之家。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弟相親、婆媳和睦,齊心協力做好事。張金龍是當地的“鄉賢”,退休后在家人支持下騰出自家的客堂間,創辦“客堂匯”,專門用來開展黨史展覽、村民議事、家風傳承等宣教活動,并幫助解決大大小小百姓身邊的民生問題,得到村民眾口稱贊。在張金龍家的帶動下,如今徐行鎮已經有30多家客堂匯。張金龍當選2015年9月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
趙克蘭家庭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共富新村第三居民區,家庭成員3人。
趙克蘭和她的丈夫周時運用他們的真心和真情,悉心照顧著八位老人,包括雙方雙親、兩位鄰居老夫妻和趙克蘭前夫的父母。洗衣、做飯、病床前晝夜服侍……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做就是30年。如今,8位老人已有7位離去,趙克蘭的擔子卻一點也沒有減輕。她又和小區里的5位獨居老人結對,每天輪流上門服務照顧。趙克蘭獲2013年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14年中華孝親敬老楷模獎、2014年第三屆“和諧家庭”幸福榜樣稱號。
龔建強家庭
上海市金山區石化街道山鑫陽光城居委會,家庭成員3人。
2002年,新婚一周的葉紅突然昏倒,手腳和面部肌肉萎縮,基本喪失語言和行為功能,后經鑒定為重度腦癱。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龔建強毅然和妻子共同承擔人生考驗。他親手制作簡單的康復器材、給妻子講故事、下象棋。在他的悉心照顧下,奇跡發生了——葉紅能雙腳落地自主走動。2010年,葉紅懷孕了,冒著風險,生下了可愛的孩子。龔建強用14年的堅守兌現了對妻子的愛和對家庭的承諾,葉紅則用自己的努力堅持讓這個家庭更加相親相愛。
顧天來家庭
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鎮環東村,家庭成員6人。
顧天來、鄭君華夫婦是一對“白衣天使”。2001年,夫婦倆一起報名參加中華骨髓庫,第二年,妻子鄭君華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成為我國第12位捐髓者,也是我國衛生系統第1位捐髓者。10多年來,夫婦倆不僅積極參與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活動,還向身邊人科普捐獻知識。他們的奉獻精神來自于家庭的傳承,鄭君華的父母一輩子從事醫務工作,經常教導他們夫婦“救死捐身”。
王金麗家庭
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藍天小區,家庭成員3人。
王金麗多年來義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服務。在社區“婦女之家”成立“最美家庭工作室——金麗心靈驛站”。作為楊浦區工會心理咨詢專家,每周坐診提供免費心理咨詢,她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上海世博會、海軍亞丁灣護航等心理服務任務,榮立個人二等功。丈夫賀嶺峰也熱心參與社區心理服務人才培養活動。夫婦二人恩愛,孝敬老人,育女有方。10年來,經歷了王金麗母親兩次肝癌手術直至去世、賀嶺峰父親腦溢血等變故,他們盡心為老人醫治照顧,接老人旅游或回家過年,受到雙方親戚的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