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餅二魚
每個民族都有她的信念,以及捍衛她、成就她,將她從個別時空,像火炬般通過傳承,成為一種任何時候都能照亮那個民族的精神力量。美利堅合眾國的這個信仰,名叫“美國夢”。
而當這個民族足夠強大,她的影響力亦成了別人趨之若鶩的精神催化劑時,夢,就不再是主題,“美國”才是。所有未曾發生,甚至被認為不可能發生,都可以實現在一夜之間。就像提到美國兩字,三個聯想不可避免。即A is for Ambition(野心), P is for People(人民),還有一個E,不過,它可以代表著 Equality(平等),亦可以是 Entertainment(娛樂)。美國文化如果是美國信念最重要的宏揚與傳播工具,它在差不多八十年來對全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娛樂。
首先,這必須歸功于英語是西方文明被大英帝國壟斷之下帶來的“方便”。全世界的溝通,都以英文為國際語言,好萊塢的無遠弗屆,正是它以可以被翻譯的語文,來傳達不用被翻譯的影像文本——至少,大部分時間,看不同的配音版本的大片,不論主角們開口說的是什么話,他們都是拯救人類的英雄。英雄有著非比尋常的“俺必勝”(比“野心”傳神多了),英雄又是來自人群,最后,英雄也具備雙重身份,一是推崇正義(平等是其中之一),二是,他或她受到崇拜,甚至膜拜,腳下支撐他們的墊座,正是娛樂大家的舞臺。
2015年平地一聲雷爆出了大抵會在全球,或最低限度在美國,可以演上一百年的音樂劇《Hamilton》,便是因為全數符合上述條件而誕生。
它,就算不是百年一遇,也應是美國人足以自豪的又一次向世界證明——我們就是懂得如何活化歷史。但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地方,更具備撒手锏意義的是,活化歷史本來是博物館的工程,美國人民卻能把這工程變成不止關上門來進行,卻是吸引全世界的人要來學習的文化輸出。因為,它示范了美國夢的重要成果:改變,就是由零變有,一如《Hamilton》中的主角阿歷山大·漢米爾頓,由孤兒,軍人,創銀行,修定憲法與推動新憲法,當上財政部長,成為喬治·華盛頓政府統治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構思者,最后卻身亡于與政敵的決斗。更一如創作《Hamilton》的 Lin-Manuel Miranda,以一個波多黎各族裔的身份,在有“The Big White Way”之稱的百老匯歷史上創下歷史性一頁:集作曲、作詞、主演于一身,并且跟阿歷山大·漢米爾頓的成就同樣具有革命性——把單一取向的白色百老匯,改變成慶祝多種族的《Hamilton》舞臺。劇中所有白種角色,被分派給不同顏色族裔的演員扮演,從今之后, 戲劇世界里有了天下一家的楷模。
就是這樣,阿歷山大·漢米爾頓與 Lin-Manuel Miranda,兩個相隔三百多年時空的名字,產生某種重疊,源于他們都是美國夢的開拓者與繼承者。前者以政治才華流芳百世——雖然,他的重要性,是等到 Lin-Manuel Miranda 演了由 Ron Chernow 所寫的傳記,并把它改編成萬人空巷的音樂劇才得以發揚光大;后者則以音樂及創作把個人魅力發揮至近數十年無人能及的地步,以致《Hamilton》一鳴驚人。
Lin-Manuel Miranda 為什么會想到把最擅長的Hiphop 用來盛載歷史人物傳記?他回答說:“漢米爾頓的生平,都是關于語言和文字,憲法的撰寫,政治議題的辯論,滔滔不絕,洋洋灑灑,而這,本來是與音樂劇最相沖的,因為眾所周知,Musical 最好言簡意賅,它的曲式,根本裝不下那么多的理念。但 Hip hop 便不同了,它本來就是如數家珍,長話長說,所以,我要做的事情,是怎樣在一首歌曲里,把很多要說的話,或所發生的事,找到最精要傳神的押韻,再一句一句引爆并讓威力持續燃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