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雙文 劉杉
〔摘要〕 抗戰時期,隨著中緬通道在中國戰略物資輸入中地位的日漸凸顯,為維系此一運輸要道,國民政府積極推動對緬官方和社會各界的交往互動,增進了雙方的友好與合作。緬甸當時是英屬殖民地,中緬之間的交流是在英國的掌控和認可下進行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中國在自身面臨巨大作戰壓力的情況下,也甚為重視印緬等國的獨立運動,對這些國家爭取自治或獨立的斗爭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采取了切合不同國家實際的立場和策略,體現了大國的胸懷。印緬等國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戰后發展道路上呈現出一些二十世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共有的特點。
〔關鍵詞〕 中緬關系;中緬交通;印緬獨立運動;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中圖分類號〕K2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8)05-0153-12
① 關于戰時中緬關系的研究,現有成果不多,較早的一篇論文為王介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緬關系》(《印度支那》1987年第4期),勾勒了一些重要的線索。專著有余定邦著《中緬關系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該書第八章第六節第二目“1937-1948年的中緬交往”,梳理了戰時中緬關系的有關情況;林錫星著《中緬友好關系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對戰時的中緬經貿、緬甸華僑與祖國抗戰等作了述論。最近的一篇論文是王文隆所撰《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對緬甸的接觸與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編《再認識與再評價:二戰中的中國與亞洲民族獨立運動》,北京:2016年),此文根據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的相關檔案,重點研究了戰時中國國民黨在緬甸開展黨務的狀況與中英在緬甸的情報合作嘗試,以及中國國民黨與緬甸獨立運動較為疏離的關系,與本文的研究各有側重。
〔基金項目〕左雙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中國抗日戰爭志:外交志”(16KZD021)
〔作者簡介〕左雙文,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 杉,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 510631。 在戰時中國的相鄰國家和地區中,英屬緬甸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外援通道被日軍截斷后,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輸入管道,在戰爭后期也一度成為盟軍在西線與日軍作戰的重要戰場,中國派出精銳部隊組成遠征軍入緬作戰。在緬華僑對祖國抗戰十分關注,踴躍捐輸,涌現了像梁金山那樣對祖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的愛國僑商。抗戰期間,中緬兩國人民相互支持,國民政府對中緬關系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積極拓展與緬甸各方的友好交往與合作。
由于當時緬甸尚未獨立,屬于英國殖民地,戰時的中緬關系,對中國而言,與對象國是擁有主權的一般國家不同,須面對著不同的交往主體和側面,其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其處理涉緬事務及對緬交往活動,最主要的是與英方及其在緬管治機構打交道,其次是與緬甸社會各界例如文化界、新聞界、佛教界、實業界的聯系,三是與盟軍在緬軍事機構有關軍事作戰、軍事合作的關系。因中印緬戰區的相關問題,近年學術界研究較多,本文的研究將主要側重前兩個部分。①
一、戰時對緬關系日漸重要
抗戰開始后,由于中國東南沿海各要地陸續淪陷,西部通道的開辟顯得十分重要,到1940年6月,中國與法屬越南的交通斷絕后,滇緬公路甚至幾乎成為唯一的外援通道,中國各種戰略物資的輸入都需要得到英屬緬甸方面的配合,這種關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連接中國昆明與緬甸臘戌的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里,中緬雙方各負責其境內路段的修筑。該路一共分為三段,昆明至下關(今大理市)一段原屬云南省道,在1935年已修通,其余中方境內下關至畹町部分于1937年底開始陸續展筑,1938年7月底基本建成。①從畹町至緬甸臘戌全長187公里,緬方加緊趕筑,全路于1938年8月正式通車。滇緬公路在臘戌與緬甸鐵路銜接,由此通往南部的仰光港。中國從各國獲得的戰略物資,由海路運至仰光后,轉鐵路運至臘戌,然后經滇緬公路轉運大后方。1938年11月,有數船蘇聯援華軍用物資到達仰光,12月初第一批軍品經臘戌、畹町抵達昆明,是為滇緬公路運輸之始。②
① 譚伯英:《抗戰以來之滇緬公路》,《抗戰與交通》1940年第33期。譚伯英,戰時任國民政府屬下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滇緬路全路的修筑為1937年8月龍云參加廬山談話會時向蔣介石建議,為蔣介石所采納,由中央政府補助,云南省負責實施。龍云回到云南后,1937年9月向省公路總局特別發布訓令,要求加快修筑。令稱:“現在中日戰爭日漸擴大,我國海岸近亦被封鎖,今后我對內對外之交通多取道于滇桂兩省,曾經中央暗內決定在案,惟滇省關系尤重,除滇黔滇桂兩省道迅即通車外,至滇緬一線由大理至騰沖一段更刻不容緩。……應速加工趕修,火速辦理。”云南省檔案館檔案,影印件見云南省龍陵縣政協等編《滇緬公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4頁。
② 龔學遂:《中國戰時交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94頁。龔學遂,戰時先后擔任國民政府西南運輸處副主任、軍委會運輸統計局運輸總處處長、交通部公路總局副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等軍運方面的要職,一直參與軍事運輸業務的領導管理。據1938年12月1日(東電)宋子良致蔣介石電報,蘇聯載運軍火到緬的“戊”船及KARAGOLA船于11月21日起至29日止,全部安全清卸完畢,西南運輸處準備“先提重機槍100箱運入滇境作初次試驗,藉以視察沿途橋梁路基?!保ā端巫恿嫉入娛Y中正》,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檔案”, “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002-080200-00504-203)此處所說“作初次試驗”,以檢測滇緬路的橋梁路基,應該就是這一首批通過滇緬路運入境內的蘇聯軍火。
③ 龔學遂:《中國戰時交通史》,99-100頁。龔著統計西南運輸處自1938年至1941年底共運入貨物369,161噸,但這是包含了廣九、粵漢、桂越、滇越幾路的總運量,而不是單獨滇緬一路的輸入量。李華甫《亞太戰場的兩條重要運輸線》(《世界知識》1985年第18期)一文稱從1939年到1942年春緬甸淪陷,滇緬公路共承運物資約40多萬噸,另有學者稱整個抗戰時期總運量達49萬噸,參見云南省龍陵縣政協等編《滇緬公路》,142頁。
④ 參見王介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緬關系》;余定邦《中緬關系史》,280頁。為加強管理,國民政府交通部于1938年10月26日在昆明設立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由譚伯英出任局長,安鐘瑞為副局長,除局本部機關外,還在各地設立段、站、修車廠、材料廠及訓練所等?!?〕該局專辦客貨運輸,而由西南運輸處主持軍品運輸。1941年11月,成立中緬運輸總局,次第接管西南運輸處及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的業務,此后機構設置又續有調整。貨運方面,出口以復興公司的桐油與資源委員會的鎢砂為主,進口除運自用國外材料外,以裝運航空器材及兵工署物資為主。在滇越鐵路阻斷后,該路運量激增,每日往來車輛300至800輛以上?!?〕據統計,在西南運輸處主持期間的貨物運入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394噸,1941年為132,193噸。1942年,自1月1日至日軍入侵滇緬路運輸截斷的2月20日,共從緬甸搶運物資入境52,000余噸。故滇緬路自開通至1942年被日軍截斷,一共運入物資約273,567噸。③
隨著中國抗戰重心的逐步西移與滇緬公路的打通,中緬關系的重要性日益顯露,相關業務增多。1938年1月,國民政府交通部官員到訪仰光,交涉有關交通事務。1939年1月,中國銀行在仰光設立了經理處,于14日開業,云南興文銀行駐仰光辦事處于同年5月開業,交通銀行、華僑銀行也在仰光設立了辦事機構。7月,重慶—昆明—仰光的長途電話開通,10月,重慶—昆明—臘戌—仰光航線正式通航。1939年8月中國駐仰光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④
此時雖然通過法屬越南的滇越鐵路和桂越公路可以運入物資,但因法國異常害怕日軍報復,損及法方利益,不允許軍品轉運通過,故自粵港線中斷之后,只剩滇緬公路這一條軍品入口通道,但英屬緬甸運入貨物最初限制極多,非常不便,稅費也重。中緬交通開辦之初,“最困難者為港務及關務問題,因緬甸過去并無大量貨物轉運過境之經驗,所持政策,墨守成規,處處顧全其自身之權益便利,規定各種紛繁復雜之手續,頗足以障礙我物資轉運;又復嚴格檢查,物資到埠時,必須抽驗百分之五,提貨時必須先經港務局之點驗,暫存碼頭之物資延期不提,則須繳納極重之延期費,繳付過境稅時又須另具保單,保證貨物自報關之日起,六個月內運入華境,屆期不能清運,則須補繳全稅,困難枝節,不勝枚舉。越政府對我過境物資不收過境稅,緬政府則規定收進口稅之八分之一為過境稅,再三折沖,減為進口稅之十六分之一,復由外交部與英政府洽商,得減為進口稅之百分之一。實行將及三載,仍在不斷交涉”。〔3〕但無論如何,將軍用物資設法盡快運入,以應中國抗戰急需才是當務之急,故1939年2月6日,西南運輸處處長宋子良電告蔣介石向緬方交涉稅收減免的情況,末稱“在稅則未定稅款未付前,存仰物資實難啟運”,請蔣介石令外交部予以協助交涉?!?〕為爭執稅款多少的問題導致國內急需的軍火運輸停頓,自然是因小失大的做法,故蔣介石接閱呈報后,即電復宋子良,告知不必與對方爭執過境稅的高低問題,首要的問題是迅速將軍火運回國內:“緬甸軍火過境稅不必爭執,只要先使各貨能速起運候用,切勿再為小失大。所有軍火,務望于面定期限內運完為盼。”〔5〕
由于中緬交通此時在軍品運輸上的這種唯一性與極端的重要性,加強中緬聯絡,處理好與英緬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經過中方的努力爭取,中方與英緬關系多有改善,至1941年6月,緬政府同意我方物資抵埠后,先付海關1%,即行提轉。付稅數額雖未減少,轉運手續則已有改良。7月,緬方再改為按物資平均每噸價值征收,不再按箱報關計稅,更為簡便。鐵路運輸方面,緬方原限制危險品運輸,規定每次列車限載13噸,也經磋商改為每列車裝運25噸,普通軍品則可裝50噸。〔6〕
除了外交與國際關系因素的干擾和限制,由于自然條件及技術上的原因,中緬交通也時時受到限制,須經反復交涉才能有所改善。臘戌至畹町的187公里公路,“在開運時頗為陋劣,雨后泥深且滑,非俟路基干固,重車絕難行駛,后輪且皆絆鐵鏈,嗣以運輸增多,緬政府乃重事修筑,至二十八年全路加鋪柏油,行車始無困難?!卑四令殿墓?,較臘戌至畹町的公路略短,路面不良,且有國內國外兩線,外線經南坎、木姐至九谷,全段都在緬境,雨季即遭封鎖,限制行駛,經中方一再交涉,始獲允許按手續請領特別通行證,由緬方審察天氣,認為良好,即可通車。1939年初,“緬甸國防部曾聲明南坎公路工程未竣,本年未便開放,蓋因南坎至木姐一段,路線彎曲,路面狹窄,單向行車運輸確有不便,嗣經外交部迭向英緬政府商洽,始予改善。”內線經南坎越過邊界至壘允,通至畹町。壘允畹町段規定由交通部負責修筑,因工料缺乏,至1941年5月方能土路通車?!?〕
1941年9月,在中緬物資過境運輸的問題上,英方給予了中方更為實質性的優惠,“英政府決定我貸借物品通過緬境,不再征稅,由英補償緬政府每噸十盧比?!榇耸掠乳w駐新代表古拔過美時出力最多,請鈞座電謝并歡迎赴渝?!薄?〕中國外長郭泰祺“于接獲英國大使上項通知后,日前曾致函英大使,表示中國政府對于英國政府此種密切合作暨友誼態度之熱烈謝忱,并對英大使個人促進此事之協助,表示欣感?!薄?〕
1942年2月7日,蔣介石電告俞飛鵬,前與(英國駐緬軍總司令)胡敦將軍見面,交涉自仰光增加鐵路運量事,“每日以一列開往臘戌一列開往曼特勒……頃據復稱已允照撥,特此知照。”〔10〕
二、中緬友好交往的增多
緬甸自1886年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后,一直在英印當局的管治之下,直到1937年4月,才實行印緬分治。在英國人擔任的總督之下,由緬甸人出任總理,組成內閣。一方面是繼續著英國對緬甸的殖民統治,另一方面,是緬甸各界人士對緬甸社會的影響逐漸擴大,爭取緬甸民族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緬甸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呈現出十分復雜的局面。但國民政府的對緬外交,最核心的目標,是維護和提升這條至關重要的國際交通要道,不是推進緬甸的獨立運動,也不是泛泛的禮尚往來。因此,這一交往首先要尊重緬甸現實的政治格局,主要是與其統治當局及主流社會打交道,盡力爭取對方采取有利于中國抗戰的態度和立場,給予我國抗戰事業必要的支持與協助,這是中緬友好交往的前提。
1.緬甸親善代表團訪華及中緬文化協會的成立
1939年12月12日,以仰光謬馬中學校長宇巴倫為團長、內務部長吳梅昂的女兒都彌亞辛(一譯“杜妙盛”)為副團長,宇巴雀、德欽努、宇麻、甘早新、蘇德隆等為團員的9人緬甸親善代表團訪問中國。國民政府對此給予了極高規格的接待,在其一行到達機場時,歡迎陣容為:中國各團體歡迎總代表,國民外交協會名譽主席吳鐵城,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代表,及重慶市黨政機關代表、衛戍總司令劉峙、市黨部主任委員洪蘭友、市長代表,各團體代表邵力子、王芃生、朱學范等5000余人,搭有彩牌坊三座。宇巴倫對歡迎人群致熱情洋溢的謝辭,后乘車前往外賓招待所旅邸休息。 《緬甸訪華團昨抵渝,各界代表五千人熱烈歡迎,渝市今晨舉行歡迎大會》,(重慶)中央日報,1939年12月13日,第2版。戰時報刊對緬甸人的姓名常常譯為“宇某某”,今人著作則譯為“吳某某”, 如吳巴倫、吳巴雀、吳麻等,德欽努即獨立后曾任緬甸總理的吳努。參見余定邦著《中緬關系史》,280頁。
12月14日,重慶《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歡迎緬甸訪華團》。社論指出:中緬兩民族,休戚與共,痛癢相關,中國人民的抗戰,得到了緬甸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最近緬甸《理篤報》發表《要保衛印度與緬甸即應援助中國》,“識見卓越,尤可欽佩”,“過去緬甸,并且常以醫藥接濟我們,這都是我們所深深感念的”。社論指出,中國的抗戰建國,建設抗戰大后方,對兩國的經貿往來、利益共享,都會發生極好的效能。社論揭露了日本在緬甸利用緬甸人民的佛教信仰進行的欺騙宣傳,指出日本法西斯的黷武主義與愛好和平的佛教信仰絕無共同之處?!?1〕訪華團參觀了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童子軍、兒童保育院等處,12月17日中午,蔣介石宴請了訪華團全體成員,各院部會長官作陪,賓主相互致辭。晚上,交通部部長張嘉璈宴請全體成員。〔12〕對此次緬甸代表團到訪,蔣介石視為國勢有所提升的象征,“緬甸訪問團及顧孟余來渝,有朋自遠方來,可知名聲與國勢漸著,足慰寸衷也。”〔13〕
1939年12月20日,在重慶成立了中緬文化協會,到會100余人,除來訪的緬方人員外,中方有朱家驊、邵力子、周鐘岳、陳銘樞、谷正綱、潘公展、洪蘭友等出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社會部部長谷正綱、內政部部長周鐘岳、宇巴倫先后致辭。在《成立宣言》中提到,中緬文化交流歷史悠久,以迄近世。抗戰以來,“始則督修滇緬公路,繼則接通中緬航空,近更規劃滇緬鐵路之興筑,而緬甸士女亦多關心中國,聲援抗戰”,此前有宇恩慶訪問中國,今次又有宇巴倫一行到訪,深感中緬文化協會的建立已不容再緩,故此共同發起,緬甸代表團回國后,還將設立緬中文化協會。會上選舉朱家驊、邵力子、陳立夫、王世杰、吳鐵城、龍云、宇巴倫等為協會名譽會長,羅家倫為會長,張維翰、都彌亞辛為副會長,杭立武為秘書長,甘甲新、曾虛白為副秘書長,及理事若干人。〔14〕
2.戴季陶訪問緬甸、印度
1940年10月19日,被英國封鎖三個月之久的滇緬路重新開放,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乃啟程赴緬甸、印度作兩個余月的訪問。行前的14日,中印學會與中緬文化協會舉行歡送茶會,戴季陶在茶會致辭中稱:此行雖有私人游歷的性質,“復秉承中央的意志,對印度和緬甸的國民做誠摯的訪問,祈禱今后格外增進中印中緬間的交誼”。重慶《大公報》亦發表短評稱,“在世界動蕩中,亞洲已占重要地位,中國抗戰的意義由是而益顯。戴院長此行,是表示中國看重印度及緬甸,而亦表示中國在亞洲大局上有舉足重輕之力?!薄?5〕17日,蔣介石與戴季陶見面談其“赴印緬使命”,并于19日日記中稱,“季陶報聘印緬,亦一要事也?!薄?6〕戴到緬甸后,受到緬甸各界及僑胞的熱烈歡迎,2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僑歡迎大會,僑眾參加者達2000余人。其后數日,緬中佛教會、緬中文化協會均舉行歡迎活動,24日的仰光緬人各界歡迎茶會,有仰光市長、總檢察官、國防部副秘書等各界要人參加?!?7〕10月31日,戴季陶在緬甸無線電臺發表題為《向緬甸民眾致親善之意》的廣播演講,熱情贊頌了中緬人民的友誼?!?8〕直至12月23日,戴季陶才經仰光飛返昆明。不過,對戴季陶此行的活動,王世杰的評價頗有保留:“戴季陶先生訪問緬甸、印度返渝。其訪印度之目的為禮佛,亦自會有若干聯絡感情意味。惟實際上印人之信佛者占極少數,其新起人物尤不信佛。戴先生今日在某歡迎會上盛言佛事,予聞之不禁發悶。”〔19〕戴季陶此行的相關演講稿,確實較多關于佛教的內容。
3.緬甸記者團訪華
1940年12月24日,緬甸記者訪華團一行8人到華訪問。訪華團先到昆明,團長為曾任仰光市市長的仰光太陽報總經理兼總編輯宇巴格里,副團長為仰光進步報總編輯宇敦丹,成員包括仰光新光報代表宇樸加里,倫敦新聞學會會員、印度合眾社駐仰光代表李達芝,仰光公報記者湯普遜,及仰光郵報巴達查芝,仰光太陽報宇巴丹,中緬文協仰光分會秘書曾克念等。12月27日,重慶《中央日報》發表了《歡迎緬甸報界諸君》的社論。社論指出,中緬兩大民族不僅在文化上有許多相同之點,即在事實上也有許多相依之處,兩大民族的民族性,彼此甚易于了解,地理上的接壤關系,更不用說了。最近數年來,兩大民族交往甚繁,彼此的理解也更形深切,相信一定能夠做到互信、互敬、互助。我們東亞民族如果能夠本著互信、互敬、互助的信念,團結一致,東亞的局面一定可以改觀,至少可以開辟出一個防御外來或內部侵略的新天地。社論表示期待緬甸報界朋友的來訪可以對中國的抗戰建國與日寇的殘暴欺詐有更為切實的體認和了解,向緬甸人民傳遞更為確切的資訊?!?0〕
同日,重慶《大公報》也發表了《歡迎緬甸記者團》的社評,對戰時中緬交通的重要性更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中緬兩族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悠久,雖然近代以來,緬甸的狀況與中國的交通情勢均有變化,但由仰光通海仍是中西交通最近捷而安全的一線。中國的長期抗戰,使得舊的交通格局發生了變化,“在對外交通上不得不舍棄淺露的東南沿海,而從事背后交通線的振興。日本軍閥常說‘緬甸是重慶的輸血路,在抗戰期間,緬甸對于中國的確如此重要;而瞻望東方大局的前途,即在戰后,這一條‘輸血路也必將負荷起建設新亞洲的重大使命。”社評對日本法西斯的野心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預判:“日本人雖同是東方民族,同是黃種人,但是日本的所謂‘大東亞新秩序,‘大東亞共榮圈,是要它做一切東方民族的主宰,子女玉帛,都屬日本一族所有。它要一切東方民族做奴隸,而尤其不許亞洲另有國家存在。它已把中國看做琉球朝鮮以后的征服對象,必得之而甘心……現在它的魔手業已扼住越南,由此它有欺泰之心,窺緬之欲,甚且在作囊括大南洋的準備。老實說,惟日本野心之所及,由中國海到印度洋,這一帶的民族國家,它都要征服,夷為日本一族的奴隸。試問這是我們東方民族所能容忍的嗎?”〔21〕
26日,緬甸記者團在昆明參觀了西南聯大、云南大學,蔣夢麟、梅貽琦、熊慶來等設午宴招待,下午拜會云南省主席龍云。28日,記者團飛抵重慶,重慶各報、各機關及朝鮮、越南、印度代表200多人到機場歡迎,上午11時拜會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外交部部長王寵惠、英駐華大使卡爾。中午應國民黨中宣部宴請,宴會由部長王世杰、副部長董顯光、潘公展親自主持,王世杰致歡迎辭。下午記者團出席了英駐華大使卡爾的茶會。據王世杰當日日記稱:“緬甸各報記者訪華團,今晨抵渝。予設宴招待之,即席致簡短之詞,指述中緬友誼為患難之交?!薄?2〕 29日上午,蔣介石接見了代表團一行。代表團接著參觀了中央日報、時事新報等報社,下午出席東方文化協會改組會議,由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立法院副院長覃振出任正副會長。該會原僅由中韓兩國人士約三四十人組成,改組后包含中、韓、日、越、緬、印等300余人?!?3〕于右任在致辭中稱:中國的抗戰建國,不僅為救中國,也為救日本,東方文化協會的任務,一方面是為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另一方面還要與東方整個人民,發揚東方文化,來救東亞救世界?!薄?4〕戰時重慶成立了聯絡各反法西斯國家人民情感、增進相互了解與交流的若干類似公共外交團體,例如國民外交協會、中蘇文化協會、中美文化協會、中英文化協會等,此時東方文化協會的擴充,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國民政府對拓展與相鄰各國關系的重視,以及對中國在東亞反侵略斗爭中較為突出作用的進一步體認。
4.緬甸政府代表團訪華
1941年1月,英緬方面決定派遣政府代表團來華訪問,行前的1月9日,緬甸總督郭古倫致函蔣介石介紹該代表團的使命及組成人員,函稱:“自緬甸在英帝國內實行分治以來,敝政府派遣代表團來華訪問,尚屬第一次”,特令代表團團長、緬甸總督府參議考羅面呈此函,“表示敝政府促進與堅認中緬兩國間悠久傳統之友誼與善意之愿望?!背韴F團長為緬甸總督府參議考羅外,代表團成員有:工商部部長宇巴丹、工務長尼可生、工商部秘書潘祺?!?5〕15日,代表團由臘戌乘中航飛機到達重慶,到訪目的為與國民政府商討中緬交通及商務事宜。前往機場迎接的有國民政府外交部、交通部代表凌其翰、潘光迪,中英文化協會及中緬文化協會秘書長杭立武,英大使代表包克本等20余人。17日晚,蔣介石接見了代表團,會見由英國大使卡爾等陪同。〔26〕24日,《大公報》發表社論,論述中印緬等國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意義:由于日閥將“東亞共榮圈”擴展為“大東亞共榮圈”,其種種活動,表明其“在意念上與實際上,都已走上南進之路”,中國與英美法荷及東南亞各國的命運更為息息相關,中國與印緬的關系已不僅僅是中國需要出海通道的問題,同樣是“南洋”地區的安危問題?!翱箲鹨詠恚c緬甸都從南海方向給中國以很大的援助,自然值得我們感謝;而目前問題的性質已經過了這程度,到了中國起來援助英美,援助緬甸,援助馬來亞,援助菲律賓,援助荷印的時候。中國應該援助他們保衛南洋,以打擊暴日的南進,也就是保衛我們自己的出海口,不使敵人扼住我們的咽喉。這是助人,更是自幫。”〔27〕
關于這次訪問的成果,有報道稱:
緬甸政府代表團上月來此接洽各種問題,其結果情形,業經緬甸政府于本月17日發表公報,予以宣布,其內容如下:(一)公路問題,華方認為有改良必要,緬甸表示已采取適當步驟,以改善各種缺點;(二)統制交通問題,中國政府曾于去歲12月間,禁止境內滇緬商運,以杜商人漁利,緬方乃實行固定運費及分派車輛制度,以免緬商損失,此項制度,現由中國政府接受,中國并考慮施行一種更周密之計劃,以統制全路運輸;(三)過境稅問題,華方表示緬甸政府稅率過高,緬方答以因增加海關及加置衛兵,以保護本路貿易,故實行照單抽收一巴仙之稅,并非不合理;(四)鐵路建筑問題,中國政府對兩國鐵路接軌一節,認為絕對必要,雙方代表曾就該路經濟可能性,作精密討論,中國交通部長并有備忘錄送致緬代表團,此外,雙方代表并曾討論電報交通及航空貨運之便利,緬政府對此,將加考慮,緬方所請中國政府援助華絲輸緬一節,華方并允加以善意考慮,至于邊界問題,亦經討論,擬有一種方針,可望由兩國政府接受。〔28〕
而在此同時,正在東南亞從事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吳鐵城于1月16日由馬來亞抵達仰光訪問,分別拜訪了緬甸總督、總理,會見了華僑代表,24日發表了廣播演講,呼吁東亞各民族聯合,打倒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9〕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英國在中緬交通問題上既有對中國的支持和幫助,也有其自己一定的利益訴求。1941年2月17日,英國駐華大使卡爾致函蔣介石,專題報告英國政府對滇緬鐵路計劃的意見,該函指出,英國已深為了解修筑滇緬鐵路對于中國抗戰的重大意義,“英國政府確認中國政府除借道緬甸外,別無通海之道,并知中國政府今正急需運入大量笨重器材,而公路崎嶇,萬難應此運輸,故急需建筑鐵路?!苯又?,該函提出,英國要在中方對其所提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各點要求作出令英方滿意的答復之后,才會開始啟動此項計劃。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其具體內容為:“英國政府深信中國政府為報償其協助完成此鐵路之貢獻起見,必能同意按照緬甸政府前所建議之界線,解決滇緬邊境懸而未決之劃界問題。建筑此項鐵路,緬甸政府雖不負出其資源之責任,然該路興建之中,必有若干新生義務加諸該政府之身。此路最后之稅入如何,前途尚甚渺茫,若不能按照該政府所建議之界線,將薩爾溫河以東之地區劃歸該政府管轄,滿意解決,則欲該政府接受此項新生義務,苦難得激勵之方策?!边@就是說,要將雙方有爭議的“薩爾溫河以東之地區” 劃歸英緬政府管轄。在中國對滇緬交通極其依賴的時刻,將劃界問題與鐵路修筑問題捆綁一處交涉,反映了英國外交的老道過人之處??柌⒃诤幸螅埳魑饘㈦p方關于該問題的交涉外泄?!?0〕
幾經交涉,到4月間,修筑滇緬鐵路的協議大致達成,英方同意對修建該路緬甸境內的部分給予補助,“該路全長650英里,計緬甸境內120英里,中國境內530英里,其中數段業已完成”。中國方面稍后并公布了發行修筑滇緬鐵路公債的決定,預計爭取兩年之內完工?!?1〕至于雙方劃界問題,6月份有報道稱,已獲致基本解決:“華方歷年所爭持之班洪區域猛角與猛董西部之猛卡、拱弄、拱勇、蠻回各鄉,以及永廣、猛梭、西盟等區,均經劃歸華方”,共計面積將近2000平方公里。至于爐房礦區,此前勘界委員會中立委員長判決應歸英方,中方以該地在歷史上與華關系密切,且為華方提議重劃界線因素之一,最后建議由中英兩國將來共同投資開采,“英緬政府為表示善意起見,乃予同意?!薄?2〕
但因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及次年日軍攻占緬甸,滇緬鐵路計劃未能如期實現,滇緬路南段劃界及重新豎立界樁之事亦因之延擱?!?3〕
5.中國代表團訪緬
隨著日本進一步封鎖中國外援通道,攻陷華南沿海一批次要港口和出海通道,中緬通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國民政府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對緬工作。1941年8月28日,蔣夢麟(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大常委)率領中國訪緬團飛赴仰光,對緬甸進行訪問。副團長為曾養甫(國民黨中委)、繆嘉銘(云南富滇新銀行總經理),秘書長為杭立武(中英及中緬文化協會秘書長),成員有張維楨、陳紀彝、繆培基、湯德臣、金龍章、謝仁釗、竇學謙等。杭立武在臨行前表示,該團在中英、中緬關系進入新階段之際前往緬甸訪問,目的是促進中緬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訪緬期間,受到緬甸總督、緬甸內閣、緬甸各界及我國僑胞的熱烈歡迎和招待。8月30日上午,代表團赴緬甸國務總理署拜會了緬總理及各閣員,下午出席各僑胞團體的茶會,晚出席緬督之歡迎晚宴。31日晨出席前緬甸親善訪華團及國防訪華團的早宴,晚出席緬中文化協會晚宴。9月1日參觀仰光大學及學院;9月2日參觀緬甸煉油廠、煉鋼廠等,晚應內閣閣員歡宴。3日參觀船塢工程,中午赴仰光市市長之宴請。4日由國民政府駐緬人員設午宴招待。曾養甫在扶輪社闡述了修筑滇緬鐵路在戰時及戰后的重要意義,并稱日前英國已允出款修建該路的緬境內一段?!?4〕9月5日轉往曼德勒市訪問, 7日到臘戌,均受到當地市政當局和僑胞的熱烈歡迎。在臘戌,由地方長官轉交了緬甸總督道曼·史密斯氏預祝訪問團歸途平安的電報。9月8日,訪緬團一行回國,杭立武發表談話稱,此次訪緬“備受朝野名流熱烈招待”,所接觸的各方人士,“無問朝野,不分宗教種族,對于中緬共存共榮之旨,靡不有深切之認識?!备叨仍u價了此次訪問的成果。〔35〕
此外,在1942年3月8日,重慶各界舉行了盛大的“緬甸日”,各報發表關于中緬合作的專論,市區張貼宣傳標語。因此時正值日軍發動侵緬行動之際,下午2時,在上清寺廣播大廈召開了民眾援緬大會,吳鐵城、張治中、陳立夫、谷正綱、羅家倫、太虛法師、杭立武、緬甸旅渝名流宇巴格里、英國大使館代表等與會,中外代表多人致辭。會議通過了:(一)致林主席電,(二)致委員長電,(三)慰勞赴緬遠征將士電,(四)慰勞在緬僑胞電,(五)告緬甸民眾書?!?6〕另據《中央日報》報道,“中國政府業已欣然同意緬甸政府派遣代表來華駐節……緬甸政府已決定派福格德氏為首任駐華代表,福氏曾任南北撣部行政專員(當地最高行政長官)。聞福氏將于日內啟程來渝?!薄?7〕
由于中緬通道的維系必須取得英方的支持與配合,由于這種可以理解的原因,國民政府對緬交流所接觸的主要是英國管治當局及與之關系較為密切的上層人士,這種往來接觸也是為英方所掌控和認可的,如緬甸記者團等的訪華得到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的招待。這與稍后一個時段中英出現新的分歧之后國民政府的對印立場使英國頗感緊張似有不同。
其實,日本于1939年在華南沿海占領了汕頭、海南島、南寧等地之后,要想更進一步封鎖中國,自東向西,就必須要動香港、法屬印度支那、緬甸、印度,只有這樣,才能大致完成對中國的大包圍,大封鎖,以圖基本解決“中國事變”。而其中香港、緬甸、印度都是英屬區域,這樣的話,“南進”就比“北進”更具有現實的迫切性,與英美的沖突和對抗就會越來越尖銳。盡管英國由于面對德國的巨大壓力很不愿意東西同時作戰,一再對日忍讓,包括1940年7月封鎖滇緬路的3個月內,但如果英國不愿對日本人徹底妥協,如果日本人一定要踏著大英帝國的旗幟橫掃東南亞,雙方之間的開戰就不可避免,中國就可以由此擺脫單獨抗日的局面,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轉折。因此之故,中國有必要盡可能與英國保持友好的關系,自然不適宜在這個時候因為積極而公開地介入英屬殖民地的反英活動而影響中英之間并不穩定的合作關系。就此而言,國民政府此時的對緬方略,大致上是正確的。因為緬甸不是朝鮮,那里此時是日本人的殖民地,越支持他們的獨立復國運動,越對中國有利;那里也不是法屬越南,因為法國已經戰敗,法屬越南已經完全為日本人所控制。
三、對印、緬等國獨立運動道義上的同情與關注
抗戰期間,盡管中國自身面臨著嚴峻的對日作戰及其他方面的巨大壓力,還十分需要英、法等殖民地宗主國的幫助與合作,但對印緬等周邊民族爭取獨立或自治的斗爭都或多或少給予了道義上的同情和支持,并采取了較為切合不同國家實際的立場和策略。如曾來華訪問的德欽黨領導人德欽努于1940年8月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中國方面得悉這一情況,即以中緬文化協會的名義即致電緬中文化協會,對此表示關注,“代為慰問,并相機營救”?!?8〕1942年1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臚列本年10項“重要工作”,其中9、10兩項即為:“九、朝鮮復國之策動與承認;十、印度民族自治之促成”?!?9〕一個是“復國之策動”,一個是“自治之促成”,既體現了對亞洲其他民族擺脫壓迫事務的相當關注,又可看出對于朝鮮和印度的政策是有明顯區別的。
1942年1月7日,蔣介石特別致電羅斯福,就英緬當局扣械事件所感,陳述亞洲西南部被壓迫國家和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應如何爭取他們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斗爭的途徑,指出只有使他們感到參與到這個斗爭有利于他們擺脫殖民壓迫才能將他們吸引過來,如果是支持一個舊的西方的殖民統治者來抗拒新的外來侵略,他們是不會有興趣的,認為這才是具有“根本重要性政治關系”的。電稱:“太平洋戰爭,今在英荷殖民地區域中日增嚴重,當地民眾久受西方帝國之統治,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經濟、社會與政治,皆無平等可言。若聞人言日本之殘酷,自易指為宣傳之夸大,及身受而悔悟,已無及矣!然彼等將謂為保衛目前之統治者,以御未來之統治者,此種犧牲,意義何在?欲彼等忍受長時間之轟炸,以及其他戰地所加之暴行而犧牲,若我中國人民者,必有其本身與民族歷史切膚關系之得失,始足鼓勵其同仇敵愾之心?!救松钋衅谕w下能勸勉英荷,一本閣下與賽淵政治代表與麥克阿瑟將軍等歷次宣言之精神而實踐之,以改其舊日之態度,而示以將來政治以大西洋憲章為基礎,此將為對我共同作戰之一大貢獻。倘民眾敵愾之心不能及時產生,甚至為敵人所煽動或利用,則戰事延長,局勢之危機,恐隨之而日甚矣!”〔40〕蔣介石擔憂的這種情況在印度、緬甸確實都出現了,此點下文將具體談及。
1942年初,蔣介石決定訪問緬甸、印度,并認為這對于“將來亞洲前途,必發生大影響也,故更應戒慎自重”〔41〕,表明他已經在主觀上有了中國應在亞洲事務中發揮作用的體認。蔣介石訪印之行,先到緬甸的臘戌,與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會見然后轉飛加爾各答。在旅途中,矜于其戰時中國元首的身份,蔣介石感嘆,所經之處都是中國舊有屬地,在其年幼之時一一喪失,從而生發出一種要致力改變東亞民族被外族奴役之現狀、恢復本民族光榮歷史的愿心:“初次經緬抵印,所經之地皆為我舊日之國土。披閱緬、暹、越南史地,不禁增我失土之恥,又念唐明建國之大,東亞民族之盛,不得不自負此重任,以報我列代祖先,恢復我民族光榮史也?!?蔣介石日記,未刊本,1942年2月7日。數日之后,他在印度與阿富汗邊境出席阿富立提等族的歡迎會,并記下類似感慨:“蓋此等民眾,三十年以前,皆為我之國民,大部以不丹、錫金人為多也,故余不禁稱之為同胞,有年老至八十歲者,彼必知其為中國人了,惜彼此皆不通語言,且有省長在坐,余亦不便詳問,而余此次來印,以此為唯一之快事也?!蓖?,1942年2月13日。
在印期間,蔣介石與尼赫魯數度接觸,表示對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同情和支持,并表明了他個人對“印度革命”應取何種策略的看法:“詳告其印度現下革命應取之策略,應取漸進而不宜過于極端之意”。〔42〕“告以中、印兩民族革命環境不同,印度不宜進行武力革命?!薄?3〕這種對于印度獨立運動有保留地支持的立場,自然是因為顧及到戰時中英同盟的因素。在中國抗戰極其艱難的歲月,蔣介石一行還向印度有關單位作了捐贈,其中給詩人泰戈爾在圣地尼哥丹創辦的國際大學五萬盧比,中國學院三萬盧比。其中中國學院圖書館的圖書,“蓋皆先生往昔在南京時所贈送者?!薄?4〕
1942年10月初,經過中國方面的努力爭取,美英先后表示愿意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且在10月10日國民政府國慶前夕予以公布,這標志著中國的國際處境在形式上的重大改善,國家的地位較此前有了較大的提升。10月29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會議上,談到將來中國在東亞的政策,要按照孫中山總理的理想,不是像日本帝國主義那樣,奴役和壓迫弱小民族,也不是要領導他們,而是要盡力加以扶助,幫助他們實現爭取獨立自由的目標。“我們中國在這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無論對印度、緬甸、越南、暹羅,以及南洋各地民族,都應該一視同仁,盡力扶助,不好存一點‘民族優越的心理!……我們不好蹈日本帝國主義者的覆轍,說我們中國應該作亞洲各國的領導,……因為我們中國國民革命,最終的目的,是在求世界民族一律平等,不是和現在軸心國家一樣,有了武力就以領導者自居,壓迫其他的弱小民族,作他的奴隸,這種侵略主義的思想,必須打破。我們國父創導三民主義,對于亞洲所有弱小民族,只主張扶助其獨立自由,而不是要自居于領導?!薄?5〕在1943年2月,當英印關系惡化,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絕食抗議時,蔣介石先后致電中國駐印度總領事保君建、駐印度專員沈士華表示關切及令轉達對甘地的慰問,還讓在美訪問的宋美齡面商羅斯福“從速設法切勸英國政府”立即釋放甘地,“以確保聯合國為民主、為人類作戰之信念也。”〔46〕
另據杭立武回憶,在抗戰時期,中國邀請緬方70多人組團到訪重慶,一住三年多,對于增進中緬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抗戰時期,緬甸對我國的關系是很重要的,當時就組織了‘中華民國訪緬團,由蔣夢麟先生擔任團長,我則是訪問團的秘書長,事實上主要業務是由我負責的。到了緬甸以后,與緬甸人接觸,當時看樣子戰事會延續擴大至緬甸,所以便邀請了緬甸重要人士到重慶訪問,一行有七十多人,每天食宿皆由我負責。而當時中緬基金會的經費便是由中央黨部吳鐵老(即吳鐵城——引者)所撥下來的。結果七十多人一住就是三年多,才回緬甸,組織了政府,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中緬關系親密,可以說是吳鐵老的遠見。在當時供給七十多人的花費是很不容易的,而有此氣概撥付的人恐怕也不多了?!薄?7〕這個回憶沒交代具體時間,但文中說的估計戰事會蔓延到緬甸一語,應該是在1941年8月蔣夢麟率團訪問緬甸至1942年日軍侵緬之前邀請的,三年抗戰勝利后回國,時間大體可以吻合。只是并未提到具體的人名,這批人中是否也有一些不滿英國殖民統治的人士,是否確有人參與到戰后獨立政府的機構之中,還有待研究。
對戰時泰國的動態,蔣介石也有所關注。一個時期以來,在日本當局的誘惑下,泰國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甚至為虎作倀。1942年1月,蔣介石曾就“對泰國有否宣戰之必要”進行權衡,認為不能因為其是小國而對之忽視,一是泰國華僑眾多,二是傣族在我國滇桂及緬甸分布較廣,“如我對亞洲之敵僅限于倭寇,則將來團結東方各民族,實有重要意義也?!薄?8〕其后,隨著局勢的發展與對中泰關系問題的理解,蔣介石判斷泰國的狀況必會有所改變。“滇泰邊境倭驅泰軍向滇猛犯,皆能擊退,未為所侵。泰倭內部沖突日多,將來倭寇在緬泰一帶敗退時,必致片甲不返,乃可斷言?!薄?9〕至1943年2月,“暹羅軍長派使求和,并愿共驅倭寇”,蔣介石認為“此乃東亞重要關鍵也。”〔50〕1943年2月27日,蔣介石乃發表《告泰國軍民書》,表示了對泰國軍民的理解和期待:“自從前年12月11日泰國和日本簽訂同盟協定之后,我對你們保持著緘默,一直到現在。論理一個毗鄰的國家和我們正在作戰的敵國締結同盟,我不能完全沉默。所以我沉默,因為我了解你們當時處境的艱窘。”“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這次世界戰爭已逐漸進入決定的階段了”。這個戰爭是“反侵略者與侵略者的斗爭,是正義與暴力的斗爭,是光明與黑暗的斗爭。我們深切了解你們前此處境的困難,現在我們卻深切期待你們迅速負起自救與救世界的責任。我們盼望你們了解中國國民對泰國親愛的情感,并且珍視這種情感。我們盼望你們以忠勇愛國的行動,恢復泰國在國際的信譽,從而爭取泰國在戰后國際社會中發言的地位?!薄?1〕對于泰國所采取的這種態度,還是較能體現中國的大國風范的。數日之后,蔣介石在日記中對其所為也甚覺滿意:“發表告泰國軍民書,實有歷史意義也?!薄白杂鄬μ﹪鏁l表后,倭泰之互相疑懼更明矣?!薄?2〕
這些情況說明,即使在戰時中國處于異常艱困的時期,國民黨人也能秉持總理孫中山的民族平等與民族解放的理想,關注并以微薄之力盡力支援著亞洲各國爭取民族自由和反抗外族侵略的斗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傳統大國在爭取本民族復興的艱難途程中,不忘周邊國家人民的苦難和夢想的立場和胸懷。
四、從緬印等國看二十世紀亞洲民族
解放運動的若干特點
緬印等國作為中國的近鄰,作為東南亞、南亞地區富于特色和影響的國度,從其戰時的對華關系與戰后的發展道路來看,都頗有一些值得人們關注但過去不一定為學界所充分注意的特點,這些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又與其他一些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共性。
1.由于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許多亞洲國家都先后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到資本(帝國)主義的殘酷壓榨和掠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其他新思想的廣泛傳播,出現了一個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熱潮,在這些國家,都涌現了他們的領袖人物和杰出代表,如中國的孫中山,越南的胡志明,印度的甘地、尼赫魯,韓國的金九,在緬甸,則以昂山、吳努等為代表。
2.左翼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潮在這些國家都有傳播,在青年中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如緬甸民族主義組織“我緬人協會”的領導人昂山在1939年8月又當選為新成立的緬甸共產黨的總書記。
3.一些國家的爭取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為了達到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目的,在努力尋找各種機會,進行各種嘗試(在走投無路、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甚至不惜與狼共舞、認敵為友,走過了不少彎路。如緬甸的領導人昂山就曾寄希望于日本法西斯,在1940年與日本人達成秘密協議,接受日本的裝備與訓練,以配合日軍進攻緬甸,日軍則承諾將幫助他們從英國人手中取得獨立。1941年,昂山等30余人到日本受訓,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他們組織的緬甸“獨立軍”從泰國曼谷出發,帶領日軍分三路攻入緬甸。但日本占領緬甸后當然絕不會兌現承諾,日本人將“獨立軍”改為“國民軍”,人數也從15,000人裁減到3000人,完全置于其嚴密控制之下。昂山等人認識到日本法西斯侵占和掠奪緬甸的真實面目后,才醒悟過來,重新投入到反對日本侵緬的斗爭。 參見王介南、王全珍著《緬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66頁。賀圣達、李晨陽編著:《緬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43頁。
在印度,則有國大黨部分激進的民族主義分子在博斯的領導下,公然與日軍合作以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博斯等人當時手中握有一支“印度國民軍”,接受日本的軍事武裝援助,并且在淪陷后的仰光和新加坡等地,替日本政府扮演維持秩序和政治宣傳的積極角色。1940年秋,蔣介石在重慶與英國駐華大使卡爾會談時,就對當時部分印度國大黨人士正在與日本暗通款曲深表憂慮。 參見林孝庭《二戰時期中英關系再探討:以南亞問題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42、39頁。
這使我們想到中國的孫中山也曾寄希望于與日本人的合作來推翻袁世凱,蔣介石1940年在英國封鎖滇緬路、最憤激時,也曾作過要親蘇聯德、不再留在英美等民主國家陣營的表示。當然,蔣介石只是生氣時口頭發泄幾句。
4.一些國家在擺脫殖民壓迫、獲得獨立后,選擇了并非“科學社會主義”但又具有某些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批評過的各種其他類型“社會主義”特征的社會變革和發展道路,實行公有制,取締私有經濟,對外閉關鎖國,造成了發展的長期停滯,經濟落后,生活貧困。緬甸就搞了這個實驗,雖然與朝鮮、柬埔寨、越南比較,不是最正統的那種,但也留下了很多教訓。五十年代吳努政府執政時,就進行了“土地國有化”,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沒有搞清一色,有國營企業、私營企業,也有與外資合營。到六十年代初,奈溫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后,以他為首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實行全面的國有化政策,1963年,將銀行、大米貿易、石油、森林等私有企業收歸國有,1964年,又將百貨商店等收歸國有,成立“人民商店”,控制了所有的零售商業。接著宣布由政府統購34種農產品。1966年,宣布對26種工、農、漁業產品實行統購統銷。這樣,從財政金融、對外貿易、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重要經濟命脈,到學校、影院、報社、電臺等文化機構,均由政府控制。截至1972年,有15,000家外資或民營企業被國有化。緬甸經濟受到重創,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5.由于東方專制主義傳統的影響,一些國家獨立后在政治統治方式上走上了軍人獨裁的道路,對權力高度壟斷,不允許其他黨派合法存在,政治長期動蕩,權力斗爭層出不窮,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受到很大的破壞。緬甸在這方面頗為突出。奈溫執政后,實行一黨制的中央集權體制,除了執政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取消其他一切政黨的合法地位,廢除獨立時的憲法,解散國會,封閉非官方的報館。在對外政策上,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號召,實際走上了閉關鎖國的孤立主義道路,在其統治的頭十年,只允許外國人在緬甸逗留24個小時。 參見王介南、王全珍《緬甸》,83-85頁。獨立后的緬甸統治者,并沒有為人民帶來生活的改善和政治上的解放。到21世紀,許多國家都開始進行改革,緬甸人民謀求結束獨裁體制、改變不合理現狀的抗爭也十分激烈。
6.很多亞洲國家,在經過多年的動蕩和挫折之后,開始走上調整和改革的道路,一是經濟的市場化,一是政治上的變革,在政治模式上開始作出與亞洲前近代歷史傳統有較大差異的選擇,開始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征。從總的趨勢看,這一百多年來的亞洲,是向著越來越符合人民意愿和期待的方向發展的,向著越來越合理、越來越公正、越來越文明的方向發展的。這種變化的趨勢將來會走向何方,對亞洲人民的命運和禍福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會經過多少阻礙和曲折,雖還有待觀察和檢驗,但有理由相信,還是可以謹慎樂觀的,人民的夢想終究是會實現的。
〔參考文獻〕
〔1〕瞿韶華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38年7-12月卷〔M〕.臺北:“國史館”,1993:585.
〔2〕〔3〕〔6〕〔7〕龔學遂.中國戰時交通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65,141;94;94;96.
〔4〕宋子良電蔣中正(魚電)〔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臺北:“國史館”(002-080200-00514-042).
〔5〕蔣中正電囑宋子良緬甸軍火過境稅不必爭執使軍火能限期運完〔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籌筆/抗戰時期.臺北:“國史館”(002-010300-00020-024).
〔8〕宋子文電蔣中正英國政府決定中國貸借物品通過緬境不再征稅〔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國際運輸.臺北:“國史館”(002-020300-00015-095).
〔9〕經緬物資免稅,郭外長向英大使致謝〔N〕.(重慶)中央日報,1941-09-12(第2版).
〔10〕蔣中正電俞飛鵬據胡敦將軍復允撥車事〔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文電/領袖事功/領袖指示補編(十六).臺北:“國史館”(002-090106-00016-140).
〔11〕歡迎緬甸訪華團〔N〕.(重慶)中央日報,1939-12-14(第2版).
〔12〕緬甸訪華團昨謁領袖夫婦致敬,團長致頌詞并獻贈禮品,委員長親致答詞〔N〕.(重慶)中央日報,1939-12-18(第2版).
〔13〕蔣介石日記,1939年12月16日〔M〕.未刊稿.
〔14〕中緬文化協會成立,緬甸訪華團今飛蓉,都彌亞辛昨謁蔣夫人暢論婦女運動〔N〕.(重慶)中央日報,1939-12-21(第2版).
〔15〕瞿韶華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40年7-12月卷〔M〕.臺北:“國史館”,1994:456,458.
〔16〕“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4冊〔M〕.臺北:“國史館”,2010:454,474.
〔17〕戴院長在緬甸,各方歡迎情況熱烈〔N〕.(重慶)大公報,1940-10-30、31(第2、4版).
〔18〕戴院長在緬播講“向緬甸民眾致親善之意”〔N〕.(重慶)大公報,1940-11-08(第2版).
〔19〕王世杰1941年1月3日日記〔M〕//林美莉編輯.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319.
〔20〕歡迎緬甸報界諸君〔N〕.(重慶)中央日報,1940-12-27(第2版).
〔21〕歡迎緬甸記者團〔N〕.(重慶)大公報,1940-12-27(第2版).
〔22〕王世杰1940年12月28日日記〔M〕//林美莉編輯.王世杰日記:上冊.317.
〔23〕緬甸記者團晉謁總裁,呈獻懇摯之祝詞〔N〕.東方文協會成立,選于院長為會長〔N〕.(重慶)中央日報,1940-12-30(第3版).
〔24〕東方文化協會成立會祝詞〔N〕.(重慶)新華日報,1940-12-29(第2版).
〔25〕緬甸總督郭古倫擬派遣代表團來華訪問上蔣中正書〔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分類資料/外交/一般外交(三).臺北:“國史館”(002-080106-00076-001).
〔26〕緬代表團昨抵渝,商促進中緬交通商務〔N〕.(重慶)大公報,1941-01-16(第2版);緬政府代表團謁總裁致敬,中緬商談順利進行〔N〕.(重慶)中央日報,1941-01-18(第2版).
〔27〕中緬關系與南洋〔N〕.(重慶)大公報,1941-01-24(第2版).
〔28〕中緬交通即將改進〔N〕.申報,1941-03-02(第4版).
〔29〕吳部長在緬播講,東亞各民族聯合起來,粉碎暴日的南進政策〔N〕.(重慶)中央日報,1941-01-26(第3版).吳鐵城部長由仰光飛昆明,在機場小憩續飛香港〔N〕.(重慶)中央日報,1941-02-05(第2版).
〔30〕卡爾呈蔣中正英國政府對進行滇緬鐵路計劃之意見〔B〕//蔣中正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對英外交:一般交涉(一).臺北:“國史館”(002-020300-00039-058).
〔31〕滇緬鐵路兩年內可完成,全路長六百五十英里,造價將超過一萬萬元〔N〕.申報,1941-04-24(第4版);滇緬鐵路金公債條例,國府昨日明令公布,七月一日開始發行〔N〕.(重慶)中央日報,1941-05-22(第2版).
〔32〕滇緬劃界及爐房礦區,中英換文原文發表,歷年爭持區域均經劃歸中國,爐房礦產中英共同投資開采〔N〕.申報,1941-06-20(第3版).
〔33〕滇緬南段勘測疆界延期〔N〕.中央日報,1941-12-26(第3版).
〔34〕訪緬團在緬行蹤,昨由仰光赴曼德勒,曾副團長講滇緬鐵路之價值〔N〕.(重慶)大公報,1941-09-05(第2版).
〔35〕訪緬團返渝,杭立武談幸完成使命〔N〕.(重慶)大公報,1941-09-09(第2版).
〔36〕昨日“緬甸日”開援緬大會,渝市民眾踴躍參加,中外代表多人致詞〔N〕.(重慶)中央日報,1942-03-09(第3版).
〔37〕緬甸將派代表來華駐節,業經我政府同意〔N〕.(重慶)中央日報,1942-03-12(第2版).
〔38〕余定邦.中緬關系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287.
〔39〕蔣介石日記:1942年1月1日〔M〕.未刊本.
〔40〕〔43〕〔44〕〔46〕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七冊〔M〕.臺北:“國史館”,2015:7-8,37,39,296-297.
〔41〕蔣介石日記:1942年1月31日〔M〕.未刊本.
〔42〕蔣介石日記:1942年2月15日〔M〕.未刊本.
〔45〕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9·演講〔M〕.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347.
〔47〕吳鐵城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杭立武發言”〔M〕//陳鵬仁主編.百年憶述——先進先賢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合輯:第2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7:339.
〔48〕“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8冊〔M〕.臺北:“國史館”,2011:188.
〔49〕蔣介石日記:1943年1月31日〔M〕.未刊本.
〔50〕蔣介石日記:1943年2月21日〔M〕.未刊本.
〔51〕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書告〔M〕.25-27.
〔52〕蔣介石日記:1943年2月28日,3月7日,上星期反省錄〔M〕.未刊本.
(責任編輯:許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