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法律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大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以往的種種案件分析來看,在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時候,國家更多的是從整體大局上進行考慮,以達到保護公眾整體利益的目的,而對于刑事被害人本身權利的保護卻不是十分重視。訴訟權是受害人法律保障制度的基本權利并非義務,如何使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得到保障是提升被害人主體地位的有效手段。本文圍繞著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結合法學犯罪學等學科對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保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有效的改善刑事被害人參與訴訟的社會現狀,促進我國刑事法律的進步。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保障;策略
一、引言
我國現代的法律制度與其他國家相比發展到較晚,并且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我國復雜的人文地理社會環境也給法律制度的發展造成了一些阻礙,這使得我國法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不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國傳統的刑事訴訟案件中,參與到刑事訴訟案件里的是檢方,由其提起公訴在法庭上與被告人形成對立的角色進行法庭審理,在這個過程中卻很難見到受害人的身影,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保障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被害人不能很好的參與到量刑和執行的環節,使得他們的案件庭審參與度下降,無法有效的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時常導致要重新審視判決的問題出現,從我國近幾年的刑事司法案件上來看,由于不服從刑事判決結果而提起上訴的案例逐漸增多,這就意味著被害人對于司法活動的滿意程度卻持續下降,因此,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保障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法律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確保刑事被害人參與到訴訟之中是實現被害人法律救濟的必然基礎,保障刑事被害人參與到訴訟之中對于刑事案件審判的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升被害人司法滿意程度的重要前提,下面就對其進行詳細的闡述。
二、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保障問題研究
(一)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遵循的原則
刑事被害人作為社會的一員,但實現自己權利的同時要考慮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筆者認為需要遵循的原則是:第一,自愿性的原則,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是權利而不是義務,被害人有權決定是否要參與到整個刑事訴訟案件之中,一部分被害人對于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對于這樣的事情也不愿意公開露面,因此司法部門應該尊重刑事被害人的意愿;第二,應該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想要保護自身的利益是人性的本質,我們不能忤逆本質的進行司法案件的審理,這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倒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兼顧社會大眾的利益是必要的,從一定的角度上來說,保障國家的利益也就是保障自己的利益,在具體的刑事訴訟案件中既要保證受害人個人的利益,也應該考慮到以檢察機關為代表的社會大眾和國家的利益,實現共贏;第三,適度參與,刑事被害人有權參與刑事訴訟案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被害人參與權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濫用這一權利,并且要結合不同案件本身來考慮是否適合執行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
(二)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實現
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實現應該貫穿到整個刑事訴訟的案件之中,具體分為審前階段、審判階段、量刑階段、執行階段五大組成部分,這些階段都充斥著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的部分,也是保障訴訟參與權的重要策略,下面就進行詳細的闡述。刑事被害人應該對立案偵查起訴的各個環節都享有參與的權利,因此要保障刑事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相應的司法部門應該積極的建立被害人與各個刑事訴訟環節的渠道,最簡單的就是公安機關在進行立案偵查階段在不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保密原則的基礎上,應該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案件公開,但是十分遺憾的是在這方面,我國的公安機關做得卻十分不足,許多被害人直到開庭階段才能夠了解到相關的案件進展情況。對于審查起訴環節來說,我國的現行立法已經明確做出了受害人的權利規定,因此檢察機關在開展相應工作的時候應該適度滿足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上文所述的被害人適度參與的原則。
庭審階段是實現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最為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最為直接的體現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環節,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在審理的過程中,法庭應該設置專門的被害人席位,但是被害人出席與否要取決于其自身,現階段在法庭上設置專門的被害人席位極為罕見,這也造成了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被社會大眾所忽略的現實狀況;第二,應該完善被害人庭審參與權的陳述保護機制,現階段我國的證人出庭保護機制不斷的得到完善,但是對于被害人出庭的保護機制卻做的不是很好,這也很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問題的出現。
量刑階段可以賦予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議權,被害人在庭審過程中根據相關辯方的陳述以及自己內心的需求可以合理的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議,這種做法在國外已經不是一種新鮮事兒,但是在國內許多理論學者卻對此有著眾多的爭議,但筆者認為量刑建議權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的保障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而且能夠有效提升被害人的司法滿意程度,減少上訴的問題的出現。
我國現行的立法沒有在司法執行階段涉及到刑事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問題,這也更加說明在執行階段保證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必要性,在現實中,許多罪犯在服刑之后獲得減刑很快出獄的現象不難見到,如果這類問題到被害人知情以后就會極度的不滿,因此在執行階段可以讓被害人享有知情權,如果被害人對罪犯的監外執行、減刑、假釋等感到不滿時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訴。此外,罪犯在受害者的監督下服刑對于人民法院、監獄等等國家部門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迎合了我國當代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減少腐敗問題的滋生。
三、結語
刑事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案件中的弱勢群體,要想保證其相關合法權益就必須保證刑事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本文從審前階段、審判階段、量刑階段、執行階段闡述了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的保障問題,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魏李暉.刑事被害人訴訟參與權研究[J].法制博覽,2017,(4):1-4
[2]卜淼.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問題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28-31
[3]劉作凌.論公訴案件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5,(1):104-108
作者簡介:
匡潤迪(1994.8~ )女,碩士,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黑龍江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