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摘 要: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教師要善于從身邊尋找資源,將地理多方位、多角度地與生活相融。也讓學生更好地從生活中感知地理,將地理更好地運用于生活。
關鍵詞:鄉土資源;假期資源;學校資源
一直以來,教師都知道要讓地理課堂充滿生活地氣息。但他們所列舉的生活例子,往往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教師要運用教學機智,善于發現適切的資源,讓學生在可近、可親的情境中生長。
一、利用鄉土資源進行課題研究
鄉土地理知識教學包含著鄉情教育,鄉土風物、民俗等。學習鄉土知識自然可以產生對于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使愛國和愛鄉之情真真實實地發生。教師可以利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參與地理課題研究,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研究課題既可以是學生提出的,也可以是師生共同確定的,還可以由教師指導提供,學生自主選擇。如:如何組建老壩港一日游。首先教師要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方案。將學生根據他們對這一課題的認知程度進行分組,每組都有課題組題人。主題人通常是由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擔任,負責課題各個項目的分類。接著按照課題研究方案,分步展開具體的研究活動。比如,有小組說,騎車去老壩港,4個小時的路程既是毅力的考驗,也是多沿途動植物一次極好地觀察機會。有說,去那邊主要收集海洋貝殼,觀察海水漲潮等。不同的組對課題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來,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認知水平來選擇不同話題的。在課題交流環節,各組會彼此分享研究成果,進行思維的碰撞。通過課題學生學會客觀地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試想課堂上展示在學生眼前的大自然饋贈竟是如此神奇,又是家鄉寶貴的資源,孩子們的內心該是怎樣的澎湃。這樣課堂不需要擔心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精神狀態是否良好,興趣是否濃厚。鄉土資源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的放飛。很好的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
二、利用假期資源進行地理游學
要學好地理,必須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然后通過探究、學習來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再通過對該問題的解決,掌握相關的方法、技巧,并幫助自己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暑假出去旅游的經歷當成重要的地理資源來挖掘其中蘊含的地理知識,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著圖片講述旅游經歷,如有學生說,天堂寨是大別山一處不錯的旅游景區在在安徽六安金寨縣;在去的路上都能感受到大山的魅力,村鎮是在山腰上,而且小鎮建筑只能依照地形來修建;景區有瀑布,有幽谷,有云霧。大別山真叫大山,云霧籠罩,是看不到山頂的。不難看出,學生能用地理語言描述自己的經歷,能用地理原理解釋看到的地理現象。同樣,也讓別的學生感受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旅游。有學生去過福建,他發現閩南的民居大都是那種瘦瘦的,而且屋頂也大都是平的。他問為什么,于是學生就多了一次真實情境下的討論機會。教師讓學生打開地圖,認知福建的地理位置。有學生猜想可能會不會因為臺風的緣故造成這樣的民居形態。這就是地理思維,這也是學生在觀察中的思考。所以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入手,讓學生探究他們經歷的那些山山水水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也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探究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學校資源豐富地理內涵
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初中地理教師必須帶領學生關注學校中的地理。比如,在講到亞熱的季風氣候的時候代表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香樟。這類樹種幾乎在每個校園里都有,但學生不認識。教師就要利用好這一校園資源,抓住該樹常綠的特點,更加直觀形象地闡述其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教師要讓學生觀察一些校園植物的形態特征,然后讓他們課外再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讓他們思考一下為什么這種植物的形態是這樣,為什么它們能夠在這塊土地生長,以此探索這些植物作物生長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最后讓學生歸納家鄉-南通的氣候類型和土壤類型等,從而加深對氣候以及土地資源等幾節的內容的認識。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主動地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生活現象。
另外學校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資源,那就是學生課本。教師要適當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嘗試把地理與語文、歷史或者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教學。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潛力。在講降雨這一章節時,教師可插入一個歷史故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孔明先生設下埋伏,欲在上方谷剿滅司馬懿父子,他的辦法是火攻。教師設置這個疑問,這樣可行么。如何教師解釋上方谷地形閉塞,谷底一受熱,氣溫升高、氣壓降低,暖濕氣流在山谷開始中上升,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暖濕氣流冷凝成小水珠降落到地面,形成降雨。多學科融合,讓學生對地理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學生學會多元地思考地理。
四、結束語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身邊資源、創設生活情境,回歸生活空間,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對接,既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有趣,又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