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興國

魚蝦和肉類的整體營養價值很高,是優質蛋白、脂類、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鐵、鋅、鉀、磷、鎂等重要營養素的良好來源。
一般認為,與肉類相比,魚蝦類的營養價值更勝一籌。這要歸功于魚蝦類所含的脂肪。首先,魚蝦類脂肪含量低于肉類。魚蝦類脂肪含量大多在5%以下,如帶魚的脂肪含量為4.9%,小黃花魚為3.0%,草魚為5.2%,鯉魚為4.1%,都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而畜肉類脂肪含量多在10%左右。有些較肥的肉品,脂肪多得驚人,如肥瘦豬肉脂肪含量37%,豬小排脂肪含量23.1%。
其次,魚蝦類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含飽和脂肪酸較肉類要少很多。大部分肉類脂肪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占40%~60%,而魚類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僅占20%~30%。研究表明,膳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明顯影響血脂水平,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越多,則高膽固醇發生率越高。高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膳食中飽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應低于膳食總能量的10%。另外,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高還可能與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等常見癌癥發生有關。
最后,魚蝦類尤其是海魚還含有兩種特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DHA和EPA屬于ω-3型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預防血脂異常和冠心病。很多研究發現,常吃魚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DHA和EPA還可促進生命早期(胎兒、嬰幼兒、學齡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和智力發育。正因為魚蝦類具有上述明顯的優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動物性食物首選魚蝦類。所謂“白肉”是指雞、鴨、鳥類和魚類及海鮮等顏色偏白的肉類,但并不包括同樣也是白色的肥豬肉、肥牛肉等。與之相對的“紅肉”是指豬、牛、羊等畜類的肌肉、內臟及其制品,常呈暗紅色;在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方面,白肉和紅肉差別不大,或各有特點,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脂肪。白肉(肥鴨、烤鴨和鵝肉除外)的脂肪含量較紅肉低,且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也低。整體而言,白肉的脂肪酸組成和膽固醇含量優于紅肉。因此,一般建議糖尿病患者多選白肉,少吃紅肉。
其實,紅肉類也并非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肉類中脂肪含量主要取決于肥和瘦。純肥肉含有高達88.6%的脂肪,精瘦肉僅有6.2%。肥瘦相間肉類的脂肪含量可以用肉眼判斷,白色部分(肥肉)越多則脂肪含量越高,紅色部分(瘦肉)越多,則脂肪含量越低。脂肪含量高的,膽固醇含量也要高一些。因此,肉類消費要多“瘦”少“肥”。
不同肉類,或者同一肉類的不同品種或不同部位,脂肪含量也相差甚遠。凡是多汁的、味香的、柔嫩的,基本上都是高脂肪肉類,如排骨、五花肉、肥瘦肉、肥牛、肥羊、帶皮雞翅、肥鵝、肥鴨等;凡是肉老的、發柴的、少汁的、香味不足的,基本上都是低脂肪肉類,如雞胸脯肉、兔肉、牛里脊、精瘦肉等。因為脂肪強烈的香味,所以高脂肪的肉品往往更受人們歡迎。此外,豬肉的脂肪含量普遍比牛羊肉高,如豬里脊肉中脂肪含量達7.9%,而牛里脊肉僅有0.9%。所以在畜禽肉類中,要多選禽類,少選畜類;在畜類中宜多選牛羊肉,少選豬肉。在吃肉的同時,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入的另一個方法是把肉眼可見的脂肪剔除掉,如肥膘、肉皮、雞皮等。
動物內臟,尤其是動物肝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以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豬肝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其含量甚至高于蘋果和梨等水果,所以豬肝過去一直被視為物美價廉的“營養寶庫”,受到廣泛的推薦。然而,豬肝的缺點也很多。豬肝含有較多膽固醇,100克豬肝含膽固醇288毫克,是瘦肉的3.5倍。生豬養殖時隨飼料、飲水和空氣進入動物體內的污染物(如重金屬、殘留農藥)、抗生素、激素、飼料添加劑、非法使用的物質(如瘦肉精)在肝臟(及其他內臟)內積聚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