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善永

首劑反應是指患者在首次服用常規劑量的某些降壓藥后,發生了嚴重的不良反應。通常表現為,首次服用降壓藥后病人相繼出現眩暈、心悸、出汗、面色潮紅、虛弱、倦怠、惡心、視力模糊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血壓迅速下降、意識喪失、心動過緩、心力衰竭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引起病人死亡。常見引起首劑反應的降壓藥物有: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
應對策略:首劑用藥的劑量要小,可為常規劑量的1/4~1/2,以后可根據病情的需要再逐漸增加劑量。α受體阻滯劑與β受體阻滯劑或利尿劑合用時應特別注意。首次最好在醫生的監護下應用。一旦發生了首劑反應,患者應立即停藥并臥床休息。如果病人癥狀不太嚴重,經過一段時間可逐漸自愈;如果癥狀嚴重,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不少高血壓患者在查出高血壓之前身體還好好的,服藥后反而感到頭痛頭暈,很不舒服,這是由于病人長期適應了較高水平的血壓,一旦服用降壓藥后,表現為頭痛頭暈等。在臨床上,很多類型的降壓藥都能引起上述癥狀,其中以鈣離子拮抗劑最為常見,因為其能較快地擴張血管。
應對策略:降壓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收縮壓為180毫米汞柱,不可能一下子降到110毫米汞柱,而應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漸將血壓穩定至正常水平。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是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但它們有一個突出不良反應,就是引起病人咽癢、干咳,這種咳嗽往往可輕可重,發生率大約10%~20%,嚴重時病人甚至自行停藥。
應對策略:出現干咳無須緊張,服藥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輕微的干咳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心肺疾病。因此,如果咳嗽可以耐受,不影響正常生活,則可以繼續服用;如果出現頑固性干咳,可換用沙坦類藥物。多數情況下,干咳會在停藥2周以內逐漸消失。
服降壓藥后出現失眠或嗜睡等,也是病人較為痛苦的事情。有幾類降壓藥容易引起睡眠障礙:一是β受體阻滯劑,包括倍他樂克、普萘洛爾等,這類藥物易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中樞系統,引起多夢、失眠、焦慮等;二是利血平,多出現在降壓復方制劑中,有中樞抑制作用,可能引起嗜睡等。此外,長期應用可樂寧、利血平等,甚至可能誘發抑郁癥,加重睡眠障礙。
應對策略:可樂寧、利血平等藥物副作用大,不作為降壓的首選藥。大多數降壓藥不要在睡前服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查找睡眠障礙的原因,如果確定由降壓藥引起,應換用其他降壓藥物。
降壓藥物胍乙啶、優降寧、哌唑嗪或利尿劑,能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當病人突然改變體位或長時間站立時,可發生頭暈眼花或眼前發黑,甚至出現暈厥、昏倒等現象。
應對策略:患者在服用上述降壓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在準備站立或起床時動作應緩慢,多做些輕微的準備活動,以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升高血壓,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依那普利等較為罕見的副作用之一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發生時間多在用藥后1周至3個月,多由血常規檢查而確診。而嚴重的白細胞減少癥則起病急驟,全身癥狀嚴重,隨后出現嚴重感染,病情迅速惡化,發展為膿毒血癥、敗血癥等,繼而發生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應對策略:用藥初期應定期復查血常規,監測白細胞的變化。一旦確診為白細胞減少癥,應在醫生指導下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必要時口服利血生、維生素B4、鯊肝醇、生白能等升白細胞藥物,有感染跡象時應給予抗感染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