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明朝正德年間狀元楊升庵在西昌吟出的名句,至今依然每年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上演。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是一個崇拜火的民族,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最熱鬧的節日——火把節, 一年一度的狂歡之夜就此開啟。
火把節有一個特別有詩意的名字,古人稱之為“回星節”。回星兩個字,總會讓人聯想到日月星辰,晝夜更替。走進人群,成為那個拿著火把的人,你才能感受到西昌彝族人民的熱情和風情。火把節,是在彝族的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的、內容最為豐富的,當然參與人數也是最多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盛大節日。
夜幕降臨時,在激揚的音樂聲中,數萬人圍著火堆一起跳達體舞,并參加火把游行。與此同時,火把廣場對面山上的彝寨,3000多盞紅燈籠和由1600名村民點亮的火把同時亮起,激情的禮花在夜空盡情綻放,燈光、火光、禮火組成了一幅壯觀的視覺盛宴,美侖美奐,置身其中,恰似有滿天繁星散落人間,游人一起翩翩起舞,場面十分壯觀。當然,除了火把節的狂歡,西昌的各縣市還有一些選美比賽、斗牛、夜跑等一系列的活動。保證你在這個節日期間過得熱鬧,快樂。夜跑在晚8點開始,全程6.8公里,從邛海邊的核桃鄉開始到邛海灣柏樾酒店結束。中途還有漢服演示、街舞表演,熱鬧不凡。
在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林書成看來,火把節充分展示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把民族文化作為引領,依托現在旅游扶貧的政策,把鄉村旅游做起來,正是涼山州脫貧以后發展產業、振興鄉村的一條出路。
其實說到涼山州的西昌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北斗系列衛星以及嫦娥三號探測器都是在這里升空。自1984年1月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活動早已突破100次。
因為衛星發射中心,西昌有了“中國航天城”“東方休斯敦”等美譽。而如今,隨著彝族火把節的連續舉辦,西昌乃至整個涼山州都有了響亮的旅游名片,2018年火把節當晚,整個涼山州共有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超過40萬人享受彝族火把節的狂歡之夜。
涼山州以彝族火把節為主題,由此帶動周邊一批農家樂、彝家樂等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由此激活,村民開始受益于旅游紅利。
安哈鎮是涼山州西昌市唯一的彝族建制鎮,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2003年建成新鎮時,安哈鎮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為了走出貧困,安哈鎮依托本地優勢資源,深挖特色民族文化,大力實施“旅游興鎮”戰略,借助彝族火把節的影響力,打造原生態彝寨風情旅游強鎮。
如今安哈鎮已有50多家彝家樂,2017年,安哈鎮接待游客91萬人次,旅游收入3600多萬元,全鎮的人均年收入因此提升到7500多元。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旅游扶貧、旅游富民,安哈鎮的鄉村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
彝族火把節舉辦期間,正是當地很多水果成熟的時節,依托彝族火把節的熱潮,各個鄉鎮的特色物產也紛紛展示起自己的風采。
如今川興鎮的蜜桃年產量500余萬斤,年產值1780多萬元。除了蜜桃,西昌的葡萄、核桃等當季特色物產,也都在彝族火把節期間通過各種推介活動廣為人知。
正是通過資源整合,打包推介,用旅游串聯起民族文化和特色物產,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前四天,也就是8月5日到8日,涼山州就吸引了超過215萬游客前來,旅游收入達到10.79億元。
挖掘各個鄉鎮的亮點,串聯起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鏈條,把旅游產業打造成扶貧的產業、富民的產業,涼山州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