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躍在當今文壇的作家梁曉聲,繼《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之后,又推出了一部關于中國文化思考集大成之作《中國文化的性格》。書中,梁曉聲深度解剖中國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變,直面中國文化的現實。
什么是文化?梁曉聲曾概括為四句話: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中國文化的性格》是梁曉聲梳理傳統文化的讀書筆記與思考心得,力圖整理出一條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總結性的線索。書中探討:儒家思想中最有意義的論點是什么?中國所謂的“士大夫精神”經得起推敲嗎?《詩經》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作品是在拍馬屁?文化有優劣之分嗎?國家也是有文藝氣質的?民國究竟是個什么模樣?梁曉聲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
中國的文化中缺少什么?梁曉聲認為缺少人文的因素。人文在高層面關乎到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最樸素的層面,人文不體現在學者的論文里,也不要把人文說得那么高級。其實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中,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這些都是文化教養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學文化的原動力,而且是我們傳播文化的一種使命。我們的時代與社會變化太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自己的力量,讀來鼓舞人心。
對于當前儒學過熱現象,梁曉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拒做儒家思想的優秀生》中寫到,儒家思想乃是帝王們唯一明智選擇的思想力,所以他們經常對儒家思想表現出半真半假的禮遇和倚重。于是后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或曰中國文人,越來越喪失了思想能動力,代代襲承地爭當儒家思想的優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師都不重要了,能否進入“服官政”的序列變得唯一重要了。當前,“儒家文化”似乎漸熱,對此梁曉聲是心存憂慮的。當前,對于一個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國,當代思想力并未見怎樣地發達,卻一味轉過身去從古代封建思想家們那兒去翻找思想殘片,這是極耐人尋味的。
中國百年文化具有怎樣的表情呢?梁曉聲說,表面看起來,作家和文化人,似乎是文學和文化的“主人”,或曰“上帝”。其實,規律的真相也許恰恰相反。也許作家們和文化人們,只不過是文學和文化的“打工仔”。只不過有的是“臨時工”,有的是“合同工”,有的是——“終生聘用”者。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中,原有愉悅人心,僅供賞析消遣的一面,而且,是特別“本色”的一面。倘有一方平安,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便在那里施展。以后的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將會在“自我放縱”的過程中漸漸“性情”穩定。歸根結底,當代人不愿長期地接受喧囂浮躁的文學和文化局面。
在當代文化中怎樣做一個中國人呢?梁曉聲在《平凡地位》中提醒,當社會還無法滿足平凡人們的基本擁有愿望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注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當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人生能動性,在社會轉型期受到慣力的嚴重甩擲,失去重心而處于茫然狀態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地位處于社會第一位置的人們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們,永遠是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
讀完全書,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到任何時候,我都相信文化對人的影響力和改造力,這種影響和改造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的文化可以不知不覺不費吹灰之力的改變一個人,讓他的內心、氣度,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都更上一層樓。”在浮躁氣氛蔓延的今天,閱讀梁曉聲的良知文字,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