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楠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逐漸重視藝術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重視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聲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原本的聲樂教學體系,大多是借鑒于西方,近些年,隨著中西方藝術交流逐漸增加,我國聲樂教學開始逐步轉型,在繼承了西方聲樂教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教學融入其中,形成了的獨特的音樂教學模式。對于民族聲樂的教學,既要提高演唱能力的,又要熟悉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本文旨在探究民族聲樂教學的特點,就此提出新的教學建議,使民族聲樂教學得到更好地完善。
關鍵詞:民族聲樂 教學 建議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
民族音樂在上古時就已經出現,但不是以完整的聲樂藝術形式存在的,是在人們日常勞動中發出的簡單的呼喊,多為語氣詞,如:呼、邪、兮、噫等,這些呼喊通常都有規律可循,這就中國是民族音樂最初的模樣。而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在勞作時不再限于單純的呼喊,勞動者將表意的語言于與具有節奏性的呼喊相結合,并唱出來,就成為了最原始的民族音樂。《詩經》中收錄的305篇詩歌,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而且是那個時期期民族聲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后先秦時期荀子的《成相篇》、《楚辭》,秦時期《呂氏春秋(音初篇》、漢時期《漢樂府》等都是與歌唱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詩歌總集。
在我國歷史上,唐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最為繁榮,唐代也成為我國古代音樂藝術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當時的“曲子”、 “變文”等藝術形式被廣泛地應用于說唱音樂中,以及唐大曲的形成更是影響著當時歌曲藝術的一片繁榮。宋代的雜劇藝術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新的聲樂藝術形式。到了元代,音樂出現分化和演變,逐漸發展成為大家所熟知的南戲和北曲。明清時期則徹底演變成了歌唱和曲藝的形式,并產生了我國的國粹——京劇。
抗戰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在黨的領導下,大批量愛國的音樂從業者開始進行民族抗戰音樂的創作,這一時期創造出來大量膾炙人口,振奮人心的民族音樂作品。這一時期的音樂多數以表現祖國淪陷的悲慟心情、歌頌中華兒女頑強不屈的精神和鼓勵人民不要不畏艱險、奮勇向前,如《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露營之歌》、《保衛黃河》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且具有極強的時代色彩。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正確方針引導下,音樂教育正式進入我國中小學課堂,大學也開設音樂相關專業,開始招收音樂特長的藝術生。大量人員開始投身于聲樂藝術教育當中,由于當時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教學還處于空白狀態,這些教育者開始學習和引進西方音樂理論知識,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美聲藝術相結合,對唱腔和歌唱方法都進行了改革,使民族聲樂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了煥然一新的面貌。
二、民族聲樂的教學歷程
我國民族音樂教學歷史源遠流長,但是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論》是可查到的最早的研究音樂理論基礎的書籍,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研究。這一著作的出現填補了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史的一大空白,很多藝術工作者開始均一《唱論》為理論基礎,對現有民族音樂教學進行發展和革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與西方在藝術方面的交流變得日趨頻繁,西方的美聲唱法對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產生了很大影響。民族聲樂保留原本的演唱特點的同時,吸收了西方美聲唱法的優點,在唱腔上變得更圓潤、更流暢。
但是,正是由于借鑒了西方的音樂唱法,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過度西化,導致民族音樂教學過度重視演技唱法和對聲音的修飾,很多年輕的演唱者過分追求演唱出好聽的聲音,缺少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和深度的理解,以至于聲音過分單調,缺乏對演唱者靈魂的釋放,也失去了民族音樂最本真的韻味。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大有不同,教學者要意識到到聲音只是一種手段,演唱的最終目的是要長處作品的靈魂和情感。因此在今后的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要只拘泥于對聲音的修飾,要重視對演唱者靈感的啟發、對民族聲樂演唱風格與特點的研究,以及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做到從多方面演繹聲樂作品。
三、聲樂教學中對作品的欣賞
聲樂與其他科目教學不同,是一門將實踐放在首位的學科,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熟練掌握聲樂理論與演唱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理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優秀的聲樂人才。前面已經提到過,聲樂教學并不只是注重聲音的刻畫,還要深入了解作品、體會作品靈魂,演唱時要將作品與演唱者本身合二為一,才能演唱出好的作品。
首先,在學習作品之前,教學者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查出作者相關的信息,例如作者生平、寫作時代、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等。其次要掌握時代風格,不同時代的聲樂作品,風格迥異,例如如在抗戰時期,作品大多激昂向上、充滿斗志;在和平年代,作品往往輕快、悠揚。因此我們在學習聲樂作品時,要對這一時期的聲樂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教課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音律、音節起伏變化對作品的重要性。演唱過程中,要注意表演唱者傳達的情感是否與作品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最后,要掌握民族風格,各個民族的風格都大不相同,例如傣族的音樂聲音平穩流暢、細膩婉轉十分優美;蒙古自音樂粗狂豪放、氣勢磅礴;維吾爾族的音樂靈活歡快,十分具有異域風情等。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聲樂表達風格進行教學,分析作品意境,了解作品情感。每部作品都有其自己獨特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聆聽音樂,圍繞上述三點,主動感受其中意境,結合自身演唱特點及優勢,將作品更好的表達出來。
四、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的源于生活,每個人對生活有這不同的理解,沒有哪兩個人眼中的生活是完全相同的,對音樂的理解更是如此,學生學習音樂作品就好像語文的閱讀理解,要先挖掘出潛藏在作品中的深刻內涵,引發情感的的共鳴,然后將演唱者的情感注入演繹中,才能演唱出優秀的作品。因此在教學時,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歌曲《保衛黃河》,這首歌做于抗戰時期,以中華民族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鼓勵我們要將抗戰進行到底的決心。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探究歷史背景,在腦海中刻畫抗戰畫面,讓學生想象自己與抗戰時時期人民同甘苦、共進退。只有當演唱者的內心體會到作品的意境時,才能同樣地給聽眾們用歌聲來詮釋作品。
教育者在進行對作品含義的講解時,還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教育者要知道,如果想演繹出完美的作品,單憑作品原有的意義與前人總結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每個演唱者都要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鳴。雖然上課時間有限,但是應該讓學生課下時間多看書、多聽、多感受、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做到從多方面多交角度了解作品,并對作品有屬于自己的認知。除此之外,還應多培養學生其他愛好,多運動、與大自然接觸,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能力。
五、聲樂教學中的細節處理
聲樂離不開語言,聲樂也是將語言魅力更好展現的一種形式,聲樂與詩歌朗誦一樣,有輕音、重音,抑揚頓挫和韻律等。教學中不僅要學生學習現有的聲樂作品,一些節奏韻律感強的詩歌例如:《再別康橋》、《雨巷》;還有一些改編成曲目的詩歌 如:《月滿西樓》(改編自李清照《一剪梅》、《送別》(改編自李叔同《送別》)、《蘭花草》(改編自胡適《希望》)等;包括很多歌詞優美的現代流行歌曲,如《青花瓷》、《相見恨晚》、《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可以讓學生上課時將歌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誦,然后唱出,找出詩歌和音樂之間共同的情感特點,提高學生處理音樂語言的能力。
中國56個民族,現存大概80多種民族語言,各民族音樂特色和民族均有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維吾爾語、達斡爾語、鄂溫克語等則屬于阿爾泰語系。不同語系的發音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想學好民族聲樂的重點大多是涉及在歌唱技法的咬字上。在聲樂教學中,要秉承著一貫的主題“字正腔圓”的咬字與發聲以及咬字與氣息的訓練等等與技法有關的內容。但在訓練咬字的基礎上,對語言的的探究也必不可少。語言中咬字的處理不僅在發聲技法上十分重要,對于演唱技巧和音樂處理中同樣不可忽視,咬字的松緊結合方式代表著演唱者的情緒。在歌唱中,咬字松緊不同,演唱情緒不同,教學者應多讓學生多進行咬字練習從而達到演唱所需的情感要求。
節拍,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節拍在每隔一段時間會重復出現,節拍是音樂教學的基礎,分析是處理細節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常見的節拍有2/4、3/4、4/4、等,2/4拍表示每一節有2拍,強弱順序為:強,弱,節奏快,音樂對比感強烈,適合急速的歌曲;3/4拍表示每一節有3拍,順序為:強,弱,強,節奏感中強,適合中速節奏的歌曲;4/4拍表示每一節有4拍,順序為:強,弱,次強,弱,節奏緩慢,聲音深遠悠長,適合慢速抒情歌曲。節奏中不同的強弱意義所表達的音樂效果也不同,課堂中教授學生如何正確的處理節奏也是十分重要的。
結語
由于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民族音樂教學已經走進課堂成為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特色不一,我國民族音樂的作品特點不盡相同、對作品的處理無法像西方美聲教學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教育者還要在教學中汲取經經驗,繼續探索,在像西方借鑒經驗教訓的同時,要保持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特色做到“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不斷改革進步,使我國民族音樂作品能夠走出國門,立足于世界!
參考文獻:
[1]范林林.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與演唱處理[J].科教導刊,2014(12).
[2]舒田恬.論聲樂作品的節奏處理[J].歌海,2009(1).
[3]付立志.中國民族聲樂風格研究[J].大舞臺,2014(9).
[4]唐海燕.音樂教育與人的發展[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15(1).